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7KB ,
资源ID:1847480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8474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梁计算方法探讨.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梁计算方法探讨.doc

1、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梁计算方法探讨摘要:为研究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梁的直接设计方法,本文结合工程设计实例,应用新设计方法对实际工程进行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设计方法在确定的增加荷载后,能够直接计算出体外预应力钢筋配筋量。将计算结果与原方法结果比较,并通过受力平衡分析。分析结果对工程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外预应力;承载力增量;加固设计 Abstract: Direct reinforcement design method of concrete beams externally prestressed for research, this paper combin

2、ed with the example of engineering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design method to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ternal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for practical enginee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design method in increasing load determined, can be directly calculated in vitro pre-stressed reinfor

3、cement amoun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method, and the balance force analysis. The result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Key words: prestressed; carrying capacity increment; strengthe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体外预应力技术作为后张预应力

4、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近年来成为预应力技术的热点。体外预应力是指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梁体以外的预应力。目前,我国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规程颁布不久,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计算时依然采用极限状态下允许截面法。本文根据参考文献1,考虑了体外预应力引起的承载力增量,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更加直接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应用新方法对工程设计实例进行计算,同时将结果与原方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 设计计算 2.1 设计计算步骤 体外预应力加固计算步骤: (1) 根据加固需要计算荷载增加量,得出所需由体外预应力提供的承载力增量。 (2) 根据承载力增量的形式,确定加固形式,从而确定承载力增量计算方程。

5、(3) 根据未加固梁等效矩形应力截面的高度,计算截面有效高度的比值 K。 (4) 确定张拉控制应力,并计算预应力钢筋的有效应力。 (5) 以预应力钢筋的有效应力为依据,计算预应力钢筋在屈服极限状态下的应力。 (6) 根据承载力增量计算方程,估算出加固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2.2 工程设计实例 已知某主梁,其计算跨度为 9m,梁高 800mm,宽 350mm,翼缘宽800m,厚 130m。原最大弯矩为。因改换设备,梁跨中 1/3 处各增加集中荷载 160kN,故对此梁进行加固设计。 (1)原梁设计条件 受拉主要钢筋, ,混凝土为 C30, , 。体外预应力筋采用双层无粘结环氧喷涂低松弛钢绞线,

6、, , , ,其在跨中截面处的位置距离梁底 100mm, 。非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高度;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高度。 (2)加固形式及公式选用 根据加载形式,采用体外预应力双折线布筋,体外筋转折处的夹角为 21o。如图 1 所示。在节点设计时,采用下撑式转向设计。考虑到占用空间问题,将拉端设置在转向块的位置,使张拉端和转向块合二为一,转向块固定在梁跨中的 1/3 处。将张拉位置移至转向块处,也就是原梁下方,从而节省空间,方便进行张拉操作2。施工完毕后用细石混凝土将预应力筋封闭。 图 1 体外预应力加固示意图 选用计算承载力增量的精确方程1: (1) 跨中预应力钢筋的偏心矩;破坏前的混凝土受压区边缘到梁中

7、和轴的距离; 未加固梁等效矩形应力截面的高度; 加载点到最近支撑的距离;截面有效高度的比值;极限状态下预应力钢筋的拉力, ; 体外预应力钢筋的配筋面积;预应力钢筋在屈服极限状态下的应力。 (3)截面有效高度的比值 K 的计算1 (2) (3) (4)计算预应力钢筋的有效应力 锚固和摩擦等预应力损失预估在 25%左右,取 (5)计算预应力钢筋在屈服极限状态下的有效应力,采用如下公式45: (其中:) 加固梁跨中截面的中和轴位置, ; (4) (6)估算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加固梁重心 e 的计算 ,(5) .(6) 所以,将(2)(6)代入(1)式得, 主梁采用 4 索钢绞线, ,基本满足要求。

8、2.2 对比方法计算 使用允许截面法6进行对比计算: (1)判断“T”形梁类别: 故按第一类 T 型截面梁计算; (2)受压区高度 (3)受压区形心至上边缘的距离为 (4)根据规范(JGJ/T922004)取值为 (5) 2.3 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计算可得:原梁在增加竖向集中荷载后,通过面积为,4 索体外预应力钢绞线加固后,能够提高相应的承载力增量与之平衡。在采用允许截面方法进行对比计算分析中,新方法的配筋量是原方法的82.4。另外,根据文献2中的受力分析方法,体外预应力筋的有效预拉力,考虑到预应力钢筋转折处的夹角为 210,其竖向分力=167 kN,水平分力=434.7 kN。在竖直方向

9、上的提供了与增加荷载方向相反的竖向分力。 3 结论 本文将增量设计方法计算结果与允许截面设计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表明,新方法的在相同设计条件下,配筋量差值占原允许截面设计方法计算配筋量的 17.6。但考虑到,两种方法选用规范不同,和建立计算公式的平衡方程也不同等因素,是影响最终计算结果差值的重要因素。 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通过预应力钢筋的实际配筋进行受力平衡分析。通过体外预应力筋等效荷载引起的竖向力能够较好地平衡施加在原梁上的集中荷载增量。增量设计方法能够在确定增加荷载后,直接的计算体外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是对原有方法的起到补充作用,并能够对设计进行校核。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一定

10、参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Kiang Hwee Tan, DeCheng Kong. A direct design approach for strengthening simple-span beams with external post-tensioning J. Precast/Prestressed Concrete Institute (Special issu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009,54(4):48-71. 2 邓宁,钟翔,金凌志 等.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在南宁某办公楼改造中的应用 J.建筑技术,2010,41(3):270-

11、272. 3 熊学玉.体外预应力结构设计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14-15. 4 Roberts-wollmann,C.L.,M.E.Kreger,D.M.Rogovsky, and J.E.Breen.2005.Stress in External Tendons at Ultimate.ACI Structural Journal,V.102,No.2(March-April):pp.206-213. 5 Roberts-wollmann,C.L.,M.E.Kreger,D.M.Rogovsky, J.E.Breen,J.S.Du,W.L.Lu,and W.Y.Ji.Discussion.2006. ACI Structural Journal,V.103,No.1(January-February):pp.149-154. 6 宋玉普。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427-430.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