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村落生态养生思想浅析摘要:从周礼到风水学,中国古人对于城市、村落、建筑的规划设计就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本文通过描述中国传统村落中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手法印证传统村落生态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从村落选址、村落格局、外部环境意识、建筑空间营造等层面解析了古人的养生思想与行为,并深入探究了古人“会心于天地”的生态养生思想。 关键词:传统村落、生态文化、古法养生、精神养生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戈兰尼教授曾说过:“在历史上,中国十分重视资源保护和环境美,中国的住宅、村庄和城市设计具有与自然和谐并且随大自然演变而演变的独特风格。 ”这不仅肯定了我国传统村
2、落城镇的独特性,更强调了其“身随意动”的可持续方式。在中国传统的村落城镇格局中除了生态格局外,往往还包含有对于住者、行者的养生思量。 一、中国传统的生态养生观 中国传统的生态养生观以“风水”二字为主导。曾有一个时期,我们狭隘的认为风水是带有明显封建迷信色彩的古代遗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度,对古人及古遗址研究的深入,我们从科学的发展观重新出发,从而发现所谓“风水” ,其精髓是中古古人追求人与自然一体和谐、生态智慧与内心修养的高度融合。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风水观念主要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为建立基础,其注重的是建筑及村落与周边环境的相对融合,其强调的是协调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方向。随着村落城镇规模的扩大,
3、建成空间与广阔的自然山水间往往形成了一定的疏离关系,因此,山水形制的格局被引入村落及城镇使其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使其最大限度的融于自然,成为地景的一部分。 1.“天人合一”的宇宙大观 中国古代往往用“天地” 、 “乾坤” 、 “万物”等予以表达“自然” 、“生态”这一类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认为自然与人是一个普遍而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最为特别的是,中国古人所关注的是客观世界万物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其运动、转化中所蕴含的规律及秩序。因此,在中国古代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天人合一”的内涵除了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外,还包含着“天人相类、天人一体、天人同性、天人同理”四个方
4、面的涵义。这四个方面表现的是人对天在规律上的追随,只有人的观念与自然精神一直,人的行为才能符合自然的运作规律。 2. 怡情宜境的多种生态养生观 揽括全局的整体生态养生观作为传统村镇建设的普遍基础,这种观念主要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如周易中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从整体来看,人类生活的环境系统包括自然、民居、使用者三个层次,而这三个内容间又是以复杂而有机的方式交织构成。传统村镇通长被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中民居的生态营建活动绝不会是孤立的,其所受的制约包括群体规模、院落构架、材料构造、管理经营等因素,还包括当地子让因素的影响,甚至使用者的人群特征等等。因此
5、,在一些地区采取用一种营建措施解决多个生态问题的模型,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最高程度的满足人们生态养生的生活需求。例如云南红河州地区的彝族土掌房,以其仅开小天窗的方式避免了当地直接的日晒,在室内最大程度的缓解了当地的炎热气候。 二、 传统村落的优质格局 1. 缘起“万物皆成于气” 中国古代的“生气论”哲学思想认为, “天地间只有一个气” 、 “万物皆成于气” ,风水穴位所在之地便是地中生气旺盛之处,特点则为“成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代人们认为,自然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风和水两方面的结合,只有风与水相协调,才能营造万物滋生、生生不息的生态环境。因此古代在筹划村寨建设之前,特别重视对挡风聚气
6、的环境选择。山、林是挡风聚气的必须植物,因此整个村落及各个居所往往都要求北有靠山,以阻挡寒冷的偏北风,南面地形则以开阔为主,由此获得较多阳光。山、林之功效不仅在于挡风聚气,还能藏水聚水。可谓“人身之血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在有河流的地方,宅院、村落选址大多位于靠山临水,且临水之地一定要在河流的弯流之中。在选择原样完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古人也致力于广植林木或保护山林来获得好的风水环境。在意向上,往往作为保护“龙脉”的必要手段。 2.形成以环境生态为主的村落选址 传统村落中,我们仍能看到普遍存在的风水山林的和谐布局模式。从宏观的角度观察,村落选址多为背依大山,面临平野或流水的马蹄形地形上。这种
7、理想的风水环境结构即为最为典型的四神砂结构模型。该模式以北玄武(高大山体)为依托,左青龙、右白虎(两侧丘陵状山岭)为庇护,围绕中间基建场地,伴以前方充足的水源,远有朱雀祥舞(低山连拱) 。这种理想模式是古人对生存环境的长期选择中形成的经验总结。3.兴盛人与自然的互动生机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一系列的营造制度,其中“营国制度”对于我国古代传统建设规划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多策略都是按照井田制规划控制的,如“九夫为井,四井为邑”等。理想的邑的形制一般较为方整,四面由邑垣、邑门围合,定时开启,邑内有巷道,民居沿巷布置。梁村的古堡群就生动的反映了“礼”文化,以其中的天顺堡为例。天顺堡为东西长,南北宽
8、的近矩形格局,呈“王”字形布局,民居沿主街依次排列。梁村一侧的段村和熏堡存有一碑,上面记载了该堡的建设形制:“大清雍正五年九月初四日,起工建立和熏堡,共买地八十三亩。除堡外,截出余地以及堡墙根脚,并街道、马道占过,净落舍基地四十八亩。将此地切分为八大位。第一大位分地共六亩,南北长一十二丈六分,东西宽二十八丈八尺”可见古堡营造是,经过了精心的规划设计,并有着沿革的建设管理制度。就如古法所说的合适住宅一样,村落的尺度同样需要控制,不宜过大,亦不能过小,才能保证整个村落“气”的凝结和流通。 三、以神养形传统村落的文化意象 古人最多强调的是闲适从容的心态,村落的整体文化意象更是如此。高濂曾经道明“知恬
9、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审居室安处者,为得安乐窝;保晨昏怡养者,为得安乐法;闲溪山逸游者,为得安乐欢。 ”可见在一个恬适安乐的环境中, “静观物我,认取性灵,放情于宇宙之外,自足于怀抱之中” ,无忧无虑,心境愉悦,从而产生怡然自得的乐趣表达了最强烈的尊重生命的态度。 1.自由精神 知足的人若能承担一项任务,得到应得的劳资,便对所谓功名知足;若有御寒的衣服,有充饥的食物,就对吃穿之事知足;若能在简单的茅舍里遮风避雨,则对其住所知足。如此说来,可以穿着鞋去游玩,有书可读,可以对月高歌都是欣然养生之道,只要做到“无疑于求足未足者,足果可以力致幸求哉。 ” 2.独立精神 传统村落中房舍沿轴线的均匀布局其
10、实强调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体现了对于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的肯定。正如老子所说之“自然”是指个体原有的状态一般,任何一种设计手段强调的都在于能够通过种种养生方法,遵循各种养生法则去恢复个人最好的状态。任何事物都应顺从它自身的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识去约束或抑制。即“命之所在,造化主宰之所在也。 ”“既不得于造化,当安命于生成,静观物我,认取性灵,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狎玩鱼鸟,左右琴书。 ”由此,正如安徽宏村的“牛”型村落,古人以“牛”为崇高神明,自成独立的一种价值体系,已经表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刻意争权夺势,不艳羡荣华富贵,保持自我心境的纯净高远才是养神养性的关键。他所追求的正
11、是“弃众人之所取,取众人之所弃。味无味于虚无之渊,忘无忘于玄冥之府” ,身在尘世当中,心思早如在山林之中的超凡脱俗。 四、结语 中国传统村落的精华即在于其通过不同的设计规划手段,均反映出同一完整的精神和理念。在宏观方面,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和共鸣,在微观方面,其关注的是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力求做到生态养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抱有强盛的生命力和亲和力的原因所在,因为其强调的建筑、人、自然三者的关系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安居于天地的逍遥和洒脱” 。 参考文献 1王其亨等.风水理论研究C. 2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5 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李允鉌.华夏意匠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2 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