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通过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相关理论以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规模急速膨胀,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情要求城镇规模不能过度扩张。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成为了理论界、政府规划部门的重点关注内容。本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最早
2、是由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提出的,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日渐突出,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将研究领域转移至城市土地。国外的工业区位论(Weber,1968)通过对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集聚效应的分析,确定工业企业的理论区位;克里斯塔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Christaller,1933)认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支配中心地的形成,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分布。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有所涉及。之后,受可持续发
3、展思想和以解决城市问题、满足城市功能为目的的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相继出现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1987)在城市规模和布局结构等方面的规划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认为田园城市应该是城市四周为农村所围绕,两者和谐发展;“有机疏散思想”理论(沙里宁,1986)认为应当将重工业和轻工业疏散出城市中心,而以必要的居民区和绿地代替,从而降低中心地的人口密度;“精明增长” (Miller,2002)思想反映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控制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限制城市的无序蔓延。我国对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在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土地利用问题的基础上
4、,国内学者开始投入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中。早期学者更多的关注于土地的投入产出水平,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增加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获得更多的产出(马克伟,1991;毕宝德,1991;宋春华 1993) 。随着城市土地利用实践和研究的深入,陶志红(2000)认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问题应该考虑在内;甄江红(2004) ,宋戈(2006)和蔡文(2006)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当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许树辉(2001) 、王家庭(2008)和杨东朗(2007)则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基于前人对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研究的基础上,有的学者提出更加综合的内涵
5、界定,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是指现期或可预见的社会经济及技术发展条件下,在城市土地所能利用的立体空间范围内,通过改善经营、优化用地结构等措施,在不增加城市土地总量的前提下,加大土地利用程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相对增加城市用地面积,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而有的学者则根据所研究的特定问题,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纳入不同的框架体系下进行研究,如杨伟(2012)基于生态健康的角度研究土地集约利用,张俊峰(2012)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讨论土地集约利用。 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曾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但其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对现
6、有成果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土地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是前提;增加土地投入和改善经营管理是重要途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是目标;是一个动态过程。 此处需注意的是,城市土地集约度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合理的度。布林克曼(1984)在研究农业土地时就认为存在经营收益的界限,之后,王杨(2007) 、宁爱凤(2008)和陈银蓉(2013)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也认为过度的集约利用会导致“城市病” ,不利于城市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过程中需对集约度的合理空间进行限定,从而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二
7、、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 1. 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数据类型可以分为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可以较好地把握研究对象在某段时间内的变化规律,而截面数据则可以比较不同研究对象在同一时点的状况,面板数据则可以结合前两者的优点,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同时对多个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相比而言,前两者更易获得,但在实际操作中,单独使用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某一城市或某一区域,而使用面板数据分析的则较多,但由于易获得性和易比较性,使用最多的数据类型依旧是截面数据。 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体现为:全国范围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由东向西递减。珠三角、长三
8、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按前述顺序依次降低。中部地区在19972006 年期间总体上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但各地上升幅度不同,1997 年土地利用集约排名分别是湖北、河南、安徽、湖南、山西和江西,而 2006 年省份排名则为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由于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差异,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状况呈梯度分布,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吉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差异,20002004 年均为东部高于中部高于西部,20052006 年类似差异不明显,但 20072009 年则中部高于东部高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江苏省,在
9、区域建设用地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都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依次递减的趋势(顾湘,2006;吴郁玲,2006) 。北京海淀产业园区的各产业园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并无明显差异,其集约度排名依次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清华科技园、永丰产业基地、中关村广场(西区)和中关村软件园。 2. 不同类型用地的研究 现有成果中针对不同土地类型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开发区工业用地。顾湘(2009)对工业用地的不同行业土地利用集约度进行了划分,其行业集约度顺序为电子、纺织、机械、食品、轻工、化工、医药、建材、电力和冶金。江立武(2010)则将开发区用地集约度划分了五个等级,高等集约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区及部
10、分工业用地布局较为密集区,较高等集约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区域和少量的一般产业用地区,中等集约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少量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区和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区域,较低等集约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农村建设用地区和面积较大的绿地区,低等集约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已经开发尚未供应的土地区域和其他不建设用地区。刘爱(2011)对不同功能区的建设用地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用地的集约度,工业企业的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其次是居住用地,而商业企业的集约利用水平最低。 3. 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 现有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体系中所含有的评价指标都潜在的体现了其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除既定的评价体系
11、外,有的学者采用计量手段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类要素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1)经济增长。吴郁玲(2009)对江苏省开发区土地的研究表明,在土地市场发育的不同阶段,尽管不同要素对土地集约利用作用效果不同,但经济增长对土地集约利用始终都有正向的驱动作用。孔伟(2014)分析了江苏省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得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度的增加量符合 EKC 曲线规律。 (2)产业结构。从全国层面看,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和竞争效应都对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且后者分别表现出显著的 U 型和倒 U 型曲线关系。从地区层面看,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东、中、西部具有不同的影响。而东北地
12、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每提高 1%,则会导致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平均提高11.5%。 (3)市场发育水平。从全国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看,市场化发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和根本性原因,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提高(吴郁玲,2007) 。 (4)土地供需。渠丽萍(2010)对武汉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表明土地需求和土地供给与土地集约利用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 在对不同类型的用地研究中存在一定的特性,如在开发区用地中,土地闲置是土地集约利用的首要限制因素;土地开发率与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高度正相关(吴郁
13、玲,2007) ;开发区土地集约度有 63.96%差异是开发区本身差异造成的,有 36.04%的差异是由于区域间差异造成的。还有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如采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动态城市化对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王家庭,2008;张换兆,2008) 。 三、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近年来一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完善。 在内涵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新型城市发展思想的注入,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不断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标的泛化和内涵的模糊性。而目前指标体系
14、构建又多是建立在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缺乏一套公认的指标体系。并且由于各个指标所能解释的信息具有局限性,在未准确理清各指标的关系和所能体现内涵的内容情况下,存在指标体系表现不全面和重复选择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明晰土地集约利用内涵而非一直扩充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方面,更多的关注于横向对比分析,纵向研究相对较少,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相结合的分析是今后全面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重点。在评价对象上,对开发区用地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商业用地、居民用地等其他类型的研究较少,因此,加大对不同类型用地的研究和对比,对城市的产业规划和用地布局具有促进意义。目前,对土地集约利
15、用的影响因素较多,而较少关注于土地集约利用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对土地集约度改善所带来的影响研究是未来探讨的重要方面,这将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整体规划。 参考文献: 1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 资源科学,2007(06). 2王杨,宋戈.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空变异规律J.经济地理,2007(02). 3宁爱凤,刘友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宁波为例J.开发研究,2008(05). 4顾湘,姜海,曲福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资源科学,2006(06). 5杨伟,廖和平,谢德体,等.基于生态健康的重庆市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
16、.中国土地科学,2012(04). 6王爱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问题与困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7许树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03). 8王家庭,季凯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力机制研究J.城市问题,2008(08). 9杨东朗,安晓丽.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7(03). 10陈银蓉,梅昀,孟祥旭,等.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决策分析J. 资源科学,2013(04). 11宋戈,郑浩.黑龙江省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力以佳木斯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8(02). 12吴郁玲,曲福田,周勇.城市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分析及对策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9(02). 13孔伟,郭杰,欧名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区域差别化管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4). 14渠丽萍,张丽琴,胡伟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05). 15王家庭,张换兆.现有城市空间下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J.经济评论,2008(04). 16张换兆,郝寿义.城市空间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J.经济地理,2008(03).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