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死刑存废争议看我国死刑发展走向摘要:死刑,又叫生命刑,生命权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是个人一切权利的载体,而死刑就是剥夺人这一最基本权利的刑罚。死刑制度在我国存在之久远,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刑罚制度之一,这一极刑的威慑力也一直在起着调节社会秩序的作用,然而随着物质和文明的发展,死刑制度的废除将会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废除死刑的条件尚不完全成熟,还有待时日。 关键词:死刑;存废;中国;发展 古往今来,死刑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在我国古代更是发挥着它强大的震慑力,使得类似于“杀人偿命” 、 “杀一儆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的心目中还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但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
2、废除了死刑,我国关于死刑的存废也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我国的死刑制度也将会呈现一个新趋向。 一、死刑的由来及现存状况 死刑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群居在一起,依据血缘关系组成氏族部落群居生活,如果氏族里某个成员受到了伤害,就意味着整个氏族部落都受到了伤害,因此,部落里每个成员都有复仇的义务,这就是以血还血的血亲复仇。正如马克思所说:“死刑是往古的以血还血、同态复仇习惯的表现。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氏族制度逐渐衰退,私人复仇取代了氏族复仇,但不久后国家和阶级的产生使得私人复仇受到了限制甚至是禁止。国家和君主作为权力的象征掌握着对所有犯
3、罪的裁量权,死刑就自然而然的作为一种惩罚犯罪的手段被慢慢写进国家的法律制度中,从此死刑也就成为了统治阶级调整社会秩序的手段。根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出现刑罚的时期是在夏朝。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到,当禹之时, “皋陶作土以埋民” 。又曰:“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这就表明在夏朝刚刚建立之时就有了包括死刑在内的刑罚。到了商朝时,刑罚的种类就更多了,死刑的执行方式变得更加的残忍。西周时主张“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治国思想,虽然崇尚礼,但对死刑的规定仍然极其残酷。在之后的朝代中,死刑以它不可替代的威慑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死刑被逐渐完善并全面的记载到各朝各代的律法当中,影响深远。 死刑并没有一
4、直保持着它在刑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17 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广泛宣传自由、平等的人权思想,呼吁重视人权、保护人权,使得人们对死刑这一永久剥夺一个人人权的酷刑开始了深刻的思考。在这之后,世界上就有一些国家开始在法律中限制或废除死刑。当今世界上有 194 个国家,截至到 2014 年已有 142 个国家废除了死刑,这就意味着只有一少部分的国家保留了死刑,但保留死刑的国家在法律上都对死刑进行了限制,例如我国刑法就对死刑的适用做了严格的规定。我国刑法规定只对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刑事犯罪适用死刑,在犯罪主体上,犯罪时未满 18 周岁以及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另外,我国在
5、程序上也对死刑加以了限制,最高人民法院的核准和高级人民法院的复核都是对程序限制的体现。 二、死刑的存废之争 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时代,死刑不可能会一直保持它一贯的地位,它逐渐开始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引发了人们对死刑存废的争论,死刑的存废之争开始于 17 世纪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英国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洛克和卢梭都在他们自然法的思想主张中论证了死刑存在的合理性。而死刑废除论的典型代表,意大利的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在 1764 年发表了震惊思想界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 ,贝卡里亚认为:“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处死罪犯的场面
6、虽然可怕,但只是暂时的,如果把罪犯变成劳役犯,让他用自己的劳苦来补偿他所侵犯的社会,那么,这种丧失自由的鉴戒则是长久的和痛苦的,这乃是制止犯罪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种行之有效的约束经常提醒我们:如果我犯了这样的罪恶,也将陷入这漫长的苦难之中。因而,同人们感到扑所迷离的死亡观念相比,它更具有力量。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贝卡里亚认为,用长期的劳役之刑代替死刑更能使犯罪人得到痛苦的惩罚。后来贝卡里亚的这种死刑废除论遭到了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和康德的批判。我们认为,虽然贝卡里亚的死刑废除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也是因为他提出来的主张才让死刑存废问题得到各个国家和学者的关注,才有了人们对死刑和生命的全新的思考
7、。 我国学术界一直对死刑的存废也颇有争论,死刑保留论者和死刑废除论者都侃侃而谈,各抒己见。死刑保留论者的总观点是认为,死刑相比起别的刑罚具有不可比拟的震慑性,它在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要适用死刑才会还受害人及其亲属一个公道,还社会一个公正。中国的死刑制度存在久远,它起着良好社会调节作用,若要废除肯定会引发社会动荡不安。我国大部分的老百姓也支持死刑保留论这种观点,这是因为和死刑有关的我国古代杀人偿命的思想流传至今并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而死刑废除论者从人权角度认为,生命权是固有的、至上的、第一位的人权。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 6 条也规定了:“人
8、人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犯罪分子也有自身的人权,法律不得说剥夺就剥夺。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死刑已不再符合社会前进的需要,况且对犯罪分子适用死刑也弥补不了受害者的损失。我国大部分学者还是倾向于这种死刑废除论,理由就是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发展地必然选择。 三、我国死刑未来发展 当前,我国法律对死刑是秉着“少杀、慎杀的原则,采取的是限制的态度,但随着世界上废除死刑的国家逐渐增多,死刑的废除将会成为主流。那么我国的死刑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呢?笔者认为虽然此时我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在人权意识愈渐强烈的今天,我国的死刑将来也会走上废除的道路。因为死刑
9、在我国源远流长,所以未来在废除死刑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在经济、政治及群众思想上提前做好准备。第一,我国仍然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冲突的社会矛盾,法律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若要废除死刑就要考虑并结合我国社会的物质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弱化社会矛盾。因此我国现在应当继续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以拉动我国经济的前进,好为死刑的废除提供物质基础。第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倡导法治文明,发扬法治精神。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和法制观念的加强,相信在未来废除死刑的道路上,我国的
10、民主政治也将会成为一剂催化剂。最后,人民的意见也应在考虑的范畴。由于我国部分人民的法律意识、人权意识薄弱,因此若要废除死刑必会引发这部分民意的不满和指责,笔者认为教育的引导作用可以在解决群众思想这个问题上发挥良好的作用。法律教育对改变一个人的法律思维有着很大的作用,笔者身边很多未深入接受法学教育的人都认为死刑的存在是理所应当的,对残忍的犯罪分子适用死刑是对他最好的惩罚,一般群众包括笔者个人以前也是这样的看法,但在深入接触法律教育后,你会慢慢认识到罪犯也是一个有人权的整体,他们的生命权也不能因为法律的规定而被轻易剥夺,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法律教育要更多、更深入的进入到义务教育中,让人民更早就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法律问题的法律思维。当人民群众在思想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死刑时,废除死刑的思想条件也就成熟了。 当今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成功的废除了死刑,我国在结合自身国情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废除死刑也并不是件难事。笔者希望中国的学者和立法者能在推动死刑废除的道路上共同努力,使中国早日实现零死刑。 参考文献: 1胡常龙.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法学教材编写组.人权法学M.科学出版社,2005. 3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