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摘要:城乡收入差异超出合理的范围,严重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甘肃省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通过分析发现甘肃省 2000-2013 年城乡差距逐步增大,城乡居民差距区域分异显著。因此,通过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化建设、加大教育投资等一系列措施,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2803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
2、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所在。甘肃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也要求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其协调发展。然而,近几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具有
3、很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 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 对城镇收入差距的研究,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两个指标,用两者之比即城乡收入比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越大,差距越大。反之比值越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小。 1.1 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动态演变分析 从图 1 可以看到,2000-2013 年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呈不断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收入随经济发展不断增加。2000-2013 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4916 元上涨至 18965 元,增加了 14049 元,增长 2.86倍。从 2000 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
4、长 10.88 个百分点,其中 2012 年达到 14.47%。 与此同时,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在持续增长,从 2000 年的1429 元上升到 2013 年的 5108 元,增加了 3679 元,增长 2.57 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 2008 年开始,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加大,从 2008年的 2724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5108 元。2000-2013 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平均 9.71%的速度增长,但是增长率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06 年开始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2000 元大关,至 2012 年取得了
5、15.3%的增长率,收入增加 598 元。 在城乡收入增加的同时,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由 2000年的 3.44 扩大到 2013 年的 3.71,2007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0012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329 元,相比较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还处在相当低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4.30,是近些年城乡收入比的最高点。2013 年农村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2001 年的收入,在增速接近的情况下,城乡收入要缩小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可能这个差距还会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因此,采取措施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2 甘肃省与全国城乡收入差
6、距的比较 分析表 1 可知,2000-2013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呈不断增长趋势,14 年间城镇居民收入从 6280 元上涨到 26955 元,农村居民收入从 2253 元上涨到 8896 元。2000 年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相差 4027 元,至 2013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4.48 倍。同期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 4916 元、1429 元上升到 18965 元、5108 元。由此可见全国及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都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差距在以倍数扩大。2000 年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相差 3487 元,2013 年差
7、距扩大到 13857 元,差距扩大了 397 倍。以 2007 年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3786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4140 元,城乡收入比为 3.33。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0012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329 元,城乡收入比为 4.30。由此可见全国及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都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差距在以倍数扩大。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居高不下,在 2000-2013 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直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3 倍以上,可见全国及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甘肃省的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大于同期全国城乡收入的差距。2000 年到 20
8、07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折线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在这期间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2007 年达到最高点,即差距达到近年来的最大,之后收入比虽有所下降但收入比折线一直处于水平状态,数值仍处于接近 4 的高度,即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平均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将近 4 倍,这样的差距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进入 21 世纪以来,收入差距问题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得到了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加速农业投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都可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1.3 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分异 本文选取 2013 年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
9、居民人均纯收入截面数据(见表 2)对甘肃省 14 个市(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 分析表 2 可知: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地区差异较大。就城乡收入比而言,其中只有嘉峪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为合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省前列;其它市(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处于较高水平,陇南市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高的城市,城乡收入比达 4.40,陇南市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过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范围内仅高于临夏州,只有 3536 元,且远远低于 2013 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 5108 元;而城乡收入极不合理的有临夏州,究其原因
10、为临夏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过低,2013 年临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 12617元,位于甘肃省最低水平,且低于 2013 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 18965 元。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城乡二元结构 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户籍制度。城市经济以多元化的大工业和制造业生产为主,例如兰州市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金昌市和白银市的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天水市的机床制造业等。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1、导致贫困人口增多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005-2010 年的 5 年里,在“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半壁江山的甘肃,各类扶贫资金累计投入 135.1亿元人民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241 万,农村贫困人口由 504 万人减少到 348.8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24.2%下降到 16.7%,但贫困人口数目还相当大。 2.2 经济发展缓慢 甘肃省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省份,由于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较弱,经济发展疲软,资源开采不合理等因素,这势必对整个区域的投资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横向对比发现,甘肃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 GDP 都远低于其他省份,2013 年甘肃
12、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为 6300 亿元,人均 GDP 是 24668.15 元,省域范围内看,全省各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各城市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这与国家“十一五”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理念相悖。为此,甘肃省要在今后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实现全省以大城市为载体,产业为依托,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健发展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不断的缩小城镇与乡村的收入差距。 2.3 城镇化发展不合理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经济差异应该越小,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水平越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了,农业生产率也会相应提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会
13、随之下降。目前,甘肃省城镇化发展较低,2001 年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为 24.5%,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为 449%,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 13.40 个百分点,甘肃省 2008 年城市化水平仅为 32.15%,比上年增加 0.56 个百分点,远远低于中国 45.68%的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 2.4 教育相对落后、人力资本质量不高 城乡之间在教育程度、教育投资、教育公平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如在受教育程度方面,2000 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 9.36 年和 6.15 年,两者相差 3.21 年。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 9
14、.18 年和 7 年,相差 218 年,对比发现,全国城镇居民受教育年限要低于甘肃省城镇居民受教育年限,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要高于甘肃省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这揭示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接受高学历者省际流动较大,而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是没有专业技术者没法将先进的生产技术转换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2.5 财政投入的城乡差异显著 2013 年,甘肃省全年完成固定投资 6407.20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 232.64 亿元,占固定投资的 363%。要缩小城乡收入,农民收入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已有的经济基础,农业发展一直是靠天吃饭和政府财政支撑,没有技术保障。事实情况是,财政政策对三农
15、的投入份额在逐年增长,其所占比例一直都很低,这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基础非常薄弱,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十分不利,更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 2.6 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 首先,甘肃省农民生产仍然以农户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单元,以村落为主的农户和农产品市场之没有形成良好的连接机制。农村现行的集市贸易属于市场经济的底层,市场交易形式单一,市场发育水平低,而专业化的市场交易远离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 ,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其次,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掌握市场信息的意识,无法根据市场信息来有效地调整生产结构。 3 缩小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3.1 促进二元结构的转型
16、(1)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主要来源于当地相关农业负责部门引进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民自身业务素质的培训。一是定期的对农民作物生产技能进行示范性的交流,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同时,当地农业部门也可以请资深农学专家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增长农民专业技术,发展农业。二是通过市场和农户结合的方法,采取特色养殖、作物种植、观光农业等方式,建立农产品集中试点投入工程,这样不仅为作物直接进入市场提供了相关机构保障,而且可以打造甘肃省的特色农产品。 (2)改革现行户籍制度,让农民享受公平的基本权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甘肃省要与全国新型城镇
17、化规划对接,研究制定推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限制,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推进多种形式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加快实施城镇化重点项目,重点推动城镇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市政公共设施、住房品质提升以及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项目建设。 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甘肃省地处偏远的西部内陆,自然环境脆弱,经济落后,能源生产和消费主要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经济结构主要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主,生产与消费不协调。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
18、展道路。尽管甘肃省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但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潜力巨大。甘肃省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环境条件,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蕴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因此,甘肃省只有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依托科技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农业、新型能源;遏制奢侈浪费,推进全民节能;推进试验示范,带动低碳发展,才是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的现实选择,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3.3 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 城市化和工业化要齐头并进,城市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最终是达到实质市民化,而不是城镇区建设面积的增长。目前,甘肃省的城镇化是以扩大城镇建设面积,这种单凭
19、硬件设施的改善达到的城市化不是真正的城市化,积极引导有实力、高效的产业入驻,扩大城镇居民就业,依次形成产业和城市化的相互并进才是有效的城市化。保留旧城镇的原貌,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可以凭借自己的特色产业或者是资源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实施农民就地就业,建设市民宜居的城镇生活圈、生活娱乐圈、经济发展圈,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和质量。 3.4 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一是大力发展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村镇银行” 。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完善村镇银行对三农的高效服务,给农民提供安全、保障的金融服务,发展经济,缩小收入差距。二是通过政府牵头,申请农业科技示范园、特色种植示范点等这样既有知名度又可以带
20、来相应经济效益的项目,间接带来旅游业、周末采摘等亲子活动,带动农业示范园的发展。 3.5 加大教育投资,提高整体素质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新建、改扩建教室、食堂和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为响应经济发展和就业趋势,重点发展职业型、技能型高职院校,这可以在短期内培养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相关人员,同时也缩小受教育年限,直接将书本所授知识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政府出台相关的民生措施,解决退伍军人和大学生再就业等民生工程,同时也借用各种措施,鼓励接受高学历教育者回归故乡,为家乡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3.6 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
21、属利益 在城乡一体化中,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都离不开农村土地征收。现行土地政策中农地产权具有浓厚的身份色彩,而作为财产的物权属性却不足,不利于保障农民的根本权益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将农村和城市土地制度并轨,通过农村土地市场化调节和完善农地征收补偿模式,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法律进一步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防止征收权滥用。二是按市场化原则改革农地征收制度。三是明确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属性。四是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失地农民不再是农民而是市民,从而逐步缩小农民的规模,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勇.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1. 2甘肃统计年鉴(2000-2013).甘肃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杨志龙.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及转化路径以甘肃省为例J.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