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6KB ,
资源ID:185520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8552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韩天衡:老去犹当学.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韩天衡:老去犹当学.doc

1、韩天衡:老去犹当学本期客座总编辑 韩天衡先生,现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 ,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检察风云:尊敬的韩天衡老师,很高兴今天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的“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从杭州去到了武汉,继而从武汉回到上海,在上海又经历了上海中国画院的专场,到韩天衡美术馆的开幕,作品数量之多,风格之盛,内涵之佳,可否请您谈谈在办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刻感受? 韩天衡:首先我要感谢上海文联、上海书协,和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中国篆刻院、上海文史馆等单位的关心,促成了展览的成功举办。我有很多年没有办

2、过这样大型的展览了,这次的展览大家如此关心和支持,所以我尽我所能,希望将展览办得好一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原本定的是“从艺” ,但我将这“从”字改为了“学” ,因为我从小开始学,到现在仍然在学, “从”字与“学”字,两者之间是不能有隔墙的,既然有志于这门艺术,就必须学到老,事实上学到老也是学不尽的。 现在有那么一点点成绩,但骨子里还是靠一个“学”字,比如说现在的风格,想要有所改变、有所突破,这便是一个学的过程。用“学艺七十年”作为展览的标题,有人说我谦虚,其实不然,这是一句很实在的话。到现在为止我还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学的过程,在学的过程中搞创作,用创作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创作和学始终存在着因果关系

3、,两者不可分割。因为是学艺七十年,于是我选用了 70 件书法、70 件(套)的中国画、70 件篆刻作品,三个 70 件,上海人有句玩笑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丑婆娘总要见公婆吧” ,所以作品总的是 210 件。从三十多岁时的作品,到现在的作品,另外有学术著作和书画印的著作,大概 110 种左右,表现的面相对宽广一些。 检察风云:据了解,浙江美术馆有一个统计,您在杭州的展览参观人数超越了两万人,他们认为这是创了一个纪录。 韩天衡:在杭州展览反响不错,确实超乎了我的想象。另外在武汉的展览,也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应武汉方面的要求,展览结束后又延长了 25 天。这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即展览在杭州、在武汉

4、,为什么有比较好的反响?我觉得这不是我个人的艺术成就问题。作为海派艺术的传人,或者从时段上来说,20 世纪辉煌的、在书画印艺术领域占全国半壁江山的海派艺术,尽管后来我们宣传少了,对外的展览少了,但海派艺术的影响仍然存在,艺术爱好者们总有那么一种欣赏海派艺术的情结在。我们海上的书画篆刻艺术家,确实应该更多的走出去,不要让我们老一辈开创的辉煌的海派艺术在我们这里走向下坡。我想海派的书画印,如果我们有关方面组织的好、策划的好,定能产生更好的影响。通过目前几次的展示,我深深觉得,作为海派艺术的传人,有这样一份责任,要弘扬我们的海派艺术,不能让它成为过去式,它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向更新的方式发展,这是我从

5、展览中得到的重要启示。至于我个人来说,我尊重传统,但又认为传统必须要发展,一定要推陈出新,否则有了古人还要你做什么?要向前走,正如我过去说的, “传统万岁,出新是万岁加一岁” 、 “推陈出新的本质是推陈出新” 。所以艺术工作者,作为海派的传人,我们有责任不断地前进,才能使海派生生不息,具有无穷的活力和崭新的氛围,无愧于先贤、无愧于后人。 检察风云:您的“七十年学艺展”不知接下来是否还有巡展的安排?可能会在哪些地方?什么时间? 韩天衡:刚才说到展览在杭州和武汉、上海三地展出后反响不错,又接到了一些地区的邀请,我也乐意接受了。今年已经定下有三个地区,四月份在云南的昆明,六月份在澳门,九月底在山东的

6、济南。昆明和济南的展览,基本与前几次“学艺七十年”的展览同一内容。澳门作为特区,主办方提出与内地的展出要有所区别,所以展出中会有百分之五十的新作品。 检察风云:您最近又在吴昌硕纪念馆举办了“追踪缶翁”的艺术展。大家都知道吴昌硕是海派的书画篆刻大师,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吴昌硕的?吴昌硕的艺术所带给您的启发有哪些? 韩天衡:我仍然从海派艺术说起。为什么作为后来人都要高举海派艺术的大旗,这是我们不能推却的历史责任。吴昌硕是海派艺术重要的开拓者,一位泰斗级的领军人物,如今在海内外还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敬仰吴昌硕先生,所以我的展览的主题词定为“追踪缶翁” 。我们要高举前辈的大旗前行,追踪缶翁,不是从保守的意

7、义上来说,重复他的观念,重复他的技巧,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便是接过他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技法,让海派艺术得到更好的新生。 吴昌硕先生的艺术,要从深层次去领悟。晚清时期,国弱民穷,饱受苦难,民族危亡之际,吴昌硕先生雄强的画风,无疑在那个时代的精神上是振奋的。所以,我将吴昌硕先生的这种精神,用他刻过的一枚印总结为“强其骨” , “强其骨”的精神是向上的、阳光的、奋斗的正能量。吴昌硕先生最早成名的是篆刻,他对篆刻有一个揭示创新的理念,即“道在瓦甓” 。在吴昌硕之前,所有的篆刻家都没有福分见到晚清出土的、大量的封泥、瓦甓等。前人未见,时人未悟,吴昌硕则从中发现、发掘,并提炼精华,从而使他的篆刻艺术充满了

8、新奇、雄浑、强悍、空灵的韵致。他从“道在瓦甓”中悟出了道,这便是吴昌硕先生给我的两点最深感触,一是他的“强其骨” ,二是他在借鉴传统时的方向把握,由瓦甓入手,吸取养料,结合自己的努力和天分,形成了他完全独立的风格。 我们今天敬重他、纪念他、学习他,不是照抄他的理念、他的技巧,而是要学习、继承他最本质的创新精神,继而创作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的艺术,那么我们海派艺术的振兴完全指日可待。 检察风云:现在方介堪、方去疾昆仲美术馆在温州落成了,您为该馆题写了馆名。我们都知道您曾受教于两位老先生,可否请您谈谈您从这两位先生处分别学到的? 韩天衡:我年轻时运气非常好,有很多有成就的大师给了我许多的教诲和帮助,

9、我至今感恩他们。比如谢稚柳先生、陆维钊先生、陆俨少先生、程十发先生、沙孟海先生等,每位老师都有非常重要的某一点,能够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循序渐进。 谈到篆刻艺术,确实这两位老师给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他们俩的差别在哪里呢?我觉得介堪先生教会了我如何进入传统,古玺印、秦汉印、宋元印,它们的妙处在哪里,如何正确的学习传统,这便是“进入” 。方去疾先生教会了我如何走出传统。走入了传统,那么一辈子守传统吗?我二十三岁时,方去疾先生看过我的印章,他说“你可以变了”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尽管去疾先生与我没有太多技法上的交流,但他的这一“变”字,让我懂得学习传统的目的,不是恪守传统。深入了传统,是要再走出传统

10、的,是要推陈出新的,更让我努力的跳出了传统,这个“跳”不是舍弃,是带着深刻的传统感悟和理解去出新。 检察风云:您虽然已经七十六岁,但平时仍然勤奋的创作着,我们也经常欣赏到您的新作。请您谈谈您现在对治印有没有什么新的思考?另外,是什么动力让您笔耕不辍? 韩天衡:通过七十年的学艺,我觉得关键是“打通”二字。不单单是治印,我还对绘画如何融入书法,绘画书法中的元素,如何融入篆刻,印章的元素,又如何融入书画进行思考。 我注重传统,但不保守。年龄不是问题,问题是心态,我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与时代同步,探索着区别于过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我自小有着一个艺术梦,但梦想和现实之间毕竟路途遥远。由于各种原因,使许多有志于艺术创作的朋友半途而终了,理想便成了空想。我的运气不错,从小学艺术,走了不少曲折的道路,最后进入了专业艺术团体。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即爱好、追求,与工作相互合一,老天给了我恩惠,让我如鱼得水,成为了专业艺术工作者。 不过我深深觉得,人生短暂,切莫虚度,在有生之年,我唯愿继续淡定的探索。我们这门艺术是个手艺活,除了思考,更多的是实践,思考需要时间,思考可以产生灵感,但只有思考和灵感而欠实践,那依然是一场幻梦。不做一生勤奋的人,没有殉道者的精神去对待这份事业,要取得任何成绩,都是一句空话。 采写:唐吉慧 编辑:沈海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