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率的测度与评价摘要:内部控制效率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实务管理方面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划、制定、执行及控制效果的评价等诸多环节都是基于内部控制效率是否达成预订的内部控制效果.及其如何提升这一效果而展开的。但目前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较多,而对内部控制实施效率的研究普遍较少,而内部控制效率评价的繁琐程序和高成本也是制约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拟以内部控制效率为核心,探讨有关内部控制效率指标的设计问题,为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开展探索性的研究。 关键词:内部控制: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
2、号:1674-0017-2015(8)-0077-04 内部控制效率在每个组织实务管理中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它事关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流程规范与执行以及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效率既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也缺乏有效地实务评价方法,导致实务工作者难以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综合评价。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基本健全了内部管理体制,多数单位均设置了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或类似管理岗位,但作为各单位内设的平行部门,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如何?如何建立内部控制效率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引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用来对内部控制效率进行测度评价,以期对实务工
3、作者提供一种借鉴思路。 一、内部控制效率的理论界定 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人委员会)在发布的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报告将内控控制效率定义为内置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全员参与的动态和自我评估系统。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将其定义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本文认为内部控制效率的精髓主要体现在“效率”上,从内涵上讲,效率反映了“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的比较结果”的投入产出关系或设定任务与完成任务之间的控制
4、目标完成程度。如果控制目标无法实现,则意味着内部控制的失效;而投入产出失衡是内部控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便是内部控制的低效率。从外延上讲,内部控制效率所反映的是一种技术关系,它包含了设计效率和执行效率以及评价效率等整个控制过程的总和。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效率的现状及分析 (一)控制环境建设完善到一定阶段形成了上升“瓶颈” 。自我国实施内部控制管理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的制度和环境建设上取得了较大发展。各单位负责人能够理解和充分履行自身在内部控制中的引导和监控职责,带头执行有关行为规范和内部控制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合理的民主决策机制,并基本贯以实施。但发展
5、到某一阶段后,便呈现出了较大的发展阻力。如:内部控制委员会或类似职能机构虽然成立,但并未充分发挥职责等。这表明内部环境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再发展需要深层的改革和巨大的管理成本,这些因素形成了控制环境提升的“瓶颈” 。 (二)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实施不到位。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各项业务逐渐从前台转向后台,从审批转向监管,从实务操作转向监测分析。有些单位尚未完全适应这一改革的要求,部分单位在多头工作目标中迷失了方向,缺乏对核心目标的梳理和再认识,缺乏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的意识。同时,信息技术等工作方式的转变也加剧了各行业面对风险的
6、机会,而各单位缺乏对承担各类风险的压力测试,以及对风险防范缺失而引起损失的评估。 (三)控制的执行效率仍有待提高。从公开的各类审计结果看,内部控制执行效率方面的问题占到审计的大部分。这表明,基层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念认识不够深入,思想重视不够,对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淡薄,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各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硬约束不够。同时,一个单位或员工的习惯、传统等非正式规则和标准对执行效率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不同非正式规则和标准的单位或部门之间,执行效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四)信息与沟通仍不够顺畅。调查发现,基层单位一般在纵向信息沟通方面较为顺畅,即使发现问题也多为信息沟通的及时性问题,当然这也涉及到沟通的
7、效率方面。但最为常见的问题仍是横向信息沟通的障碍,虽然有些单位成立了各种横向信息沟通机制,但机制的运作效率不高,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不够充分,致使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实施的效果。 (五)监控仍有欠缺。经过多年的发展,各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时监测和定期监督机制,并将多数的监督机制写入制度,明确了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时限和监督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但在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处理方面,内部控制纠正机制的效率仍然不够。常见为各下属部门对监督发现问题自行纠正和整改,未对其纠正机制运转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率的测度方法 (一)内部控
8、制效率理论框架的提出 经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架构的研究和以上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构成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因素有以下 5 个方面: 1、目标的设定。控制目标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其有效性是出于对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而提供的合理保障。控制目标的设计应该符合单位自身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控制目标自身不断拓宽的需求。 2、设计效率。设计效率是指内部控制设计的成效,理论上可以按照成本一收益比来计算,也可以根据控制制度的严密程度来衡量。但实际中内部控制的成本和收益数据不易获得,常用制度的严密程度来衡量。 3、执行效率。执行效率是内控制度在实际执行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效果。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符合性测试程序,根据岗位
9、操作行为和制度规范之间的比对来完成。 4、内部控制制度和非正式规则及标准。内部控制正式规则和标准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控制目标而人为设计出来的内部控制规则和标准,并以规则和标准的形式对行为施加一系列约束。 5、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评价是对组织内部各机构内控执行过程的监控,评价其是发现组织内部控制缺陷的及时性,以及提出、实施改进措施并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能力。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本文构建出内部控制效率评价的框架如下: (二)内部控制效率的测度方法 运用模糊数学对内部控制效率的评价与测度,其基本原理是把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内部控制效率的评价,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因素集,并按照重要程度分配其不
10、同的权重,然后分别对每个因素集内部控制点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模糊矩阵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效率的评价结果。 1、建立评价因素集。根据本文提出的内部控制效率框架,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效率、执行效率和非正式规则及标准等因素作为最上层的因素集,将其记为 u=u1,u2,u3,u4。然后将各分项效率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解: 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率的政策建议 使用该模糊评价模型,我们不仅可以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率进行合理的评价,也可以运用评价模型中各因素的评价得分,筛选出内部控制低效率的因素指标,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和提高。但从本文理论分析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到,内部控制效率受内部控制
11、制度、设计效率、执行效率、非正式规则以及标准的综合作用和影响。要提高各单位内部控制的效率,就应该从这四方面人手解决。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内部控制环境。各单位要不断完善和及时修订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各项业务制度规定及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探索并建设既符合单位或本部门业务特点又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控制漏洞,要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从修订和完善制度规程方面予以控制和规范。 (二)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对制度的设计首先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在此基础上,要及时着手规划和准备,保证在政策转变中能够灵活运用适合的控制制度规范管理、防范风
12、险,同时也减少由此带来的声誉损失和诉讼风险。在制度设计中要充分评估设计成本,不仅是制度设计中花费的成本,而且要考虑制度执行中的成本,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制度的执行成本。 (三)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增强制度执行力。各单位领导层应将实时监测、定期检查监督和专项监督评价等方式有机结合,加强对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时纠正不按业务规程操作、有悖于内部控制要求的风险事项,督促业务经办人员严格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各项业务操作,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 (四)以人为本,提高非正式控制因素的效率。各单位应注重人的因素,为其提供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和顺畅、有序的工作机制。可尝试建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明确的风险控制流程,顺畅的信息沟通方式,严谨的内部控制文化和完善的人员交流渠道,引导非正式控制因素服务于内部控制各环节,提高控制效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