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摘 要: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以上,耕地面积也较大,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提高主要是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实现的。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资源耗竭的代价,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而信息化则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模式。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036-02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低下、利润空间越来越窄等发展瓶颈,包括国际竞争中一些国家制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政策
2、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力,我国农业经济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形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是目前公认的最佳举措之一。农业信息化能够弥补农业生产经营者本身获取信息能力不足的缺点,增强农业经营者及时获知与处理相关的市场风险的能力等。 一、农业信息化概述 (一)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农业信息化即将信息化管理手段融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去。我们一般从不同的细分角度来理解农业信息化。从具体的农业经济活动相关的流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将农业生产流程、农产品销售流程、农业宏观决策流程、农业科技研发与管理等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综合;从农业生产的各个产业部门来看,农业信息化是指将
3、林业信息化管理、畜牧业信息化管理、水产业信息化管理以及种植业信息化管理等综合起来实现信息化的全面管理;从农业经济具体运用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指的是将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生态管理、农业生产培训管理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管理。 (二)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1.农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与农业产成品的市场信息化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市场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主要指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作物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购买上不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资料的质量、价格和品种等信息,导致其在购买过程中增加了时间成本与财力成本的耗用,并且很多情况下买来的生产资料可能与实际生产所需的资料要求不符,延迟了生产的进行。反过
4、来,对于生产资料的供应者而言,他们也没有合理的渠道去发布有关生产资料价格、规格等的信息。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了交易的效率。所以,农业信息化在这一块的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资料的销售与购买问题。同理,就农产品销售的角度来说,使用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者们就能够及时地将产品的销售信息发布出去,尤其是农产品这类保质期不长、注重产品新鲜程度的产成品,更是需要及时的销售。农产品得到及时、合理的销售,能够明显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甚至会关系到某一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使得农业信息的市场化建设覆盖面更加广泛,有必要投入完善以计算机联网的基础性建设。 2.农业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 农
5、业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顾名思义,是将信息化融入到农业生产与管理活动中去。农业生产受到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包括天气、虫灾等。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农业信息化网络能够使农业经济生产者提前获知可能发生的灾害,并且在灾害发生后,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信息化的融入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工作效率,促使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3.农业资源开发的信息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极其不均衡,每一个地方所分布的农业资源都差异巨大。地方与地方之间由于生态污染、资源耗费等原因,其农业资源都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变化,所以,农业资源开发中引入信息化能够更好地帮助农业生
6、产者及时地掌握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情况,从而更为有效地制定生产计划作出更为有效的决策。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农业信息化能够帮助调整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通常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所以是否能够充分掌握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还不够完善,道路交通不便、信息沟闭塞等问题较为严重,所以,农业生产者很难准确地掌握市场的相关信息,对于市场的需求不能够及时地察觉,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的同时另一地区同种农产品却供不应求。所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农业生产者们更好、更便捷、更准确地了解
7、到市场的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以免出现生产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2.信息化能够促使农业经济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化趋势也深入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要面对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农产品的竞争。为了应对无法预测的市场频繁的变化,农业生产者必须充分掌握信息,并且以信息为基础来分析农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地作出反应。农业信息化的引入,将有助于农业生产者更高地审时夺度,生产出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提供更为受欢迎的服务模式。政府则可以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及时地对农产品的提供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
8、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符合质量要求。同时,对整个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使农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更加的顺畅与高效。 3.农业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现代农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基于市场经济,通过发达的市场经济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农业要发展必须要每个经济环节的相关信息都得到参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闭塞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将传统农业中的各个经济要素如资本、劳动力、耕地资源等等都通过信息化的渠道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挖掘与使用。 4.农业信息化促使农业经济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在现代农
9、业经济中,科技进步及普及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的有效保障。而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普及与传播,使得更多的农业生产人员可以接触到农业科学技术,普遍提高农民的生产知识水平,从而高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化能够产生的效用体现在现代农业经济生产的每一个可见或者不可见的环节之上,比如农业技术的更新与推广、农业市场的开拓、农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农业生产人员的管理等等。详细地比如在农业生产开始之前,需要根据市场目前的供求状况、市场预期需求能力的变化情况等等,来引导农业生产者合理制订生产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在农业生产阶段,要根据出苗率、有效结穗率、种植量
10、等等来对各个环节的生产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达到计划的总产量;在农业生产结束后,根据生产过程中记录的物资消耗等信息来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此来完善物资的使用,提高各个阶段的技术水平,最终降低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促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以此作为信息化活动展开与普及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据的原则是:政府主导、联合建设、统一建设、彼此联通、资源共享,同时要求坚持公用和专用相结合。从以上原则,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农业信息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在国家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以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为前提,调动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性,共同做
11、好联合建设工作。在联合建设中,实现“有线电视网” 、 “电信网” 、 “互联网”三网的联合十分关键。要综合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资源,将传统的电网运营机制,开发转型成为企业化经营模式,使得各部门的专用电信网和公用电信网之间可以相互连通,实现规模效应,提高成本效益率;要加快普及农村的有线电视网,并且将互联网引入到电视网络中去,加强互联网融入农村生活和生产的程度。 2.利用信息技术高度开发农业经济中的信息资源 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先对信息加以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去伪存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使得保存的信息之间更具有逻辑性等。其次,要对已经经过初步处理的信息进行更为深入的
12、分析,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往往是构建计量模型或者是对比分析等。然后,根据已经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结合实际经验,总结规律,预测未来,以此来指导以后期间的农业生产决策的制定与工作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使信息的价值得到成倍的增加。 3.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全民使用意识 加强农业信息化的使用,最关键的是要在农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间树立信息化意识,通过这些主体来将信息化普及到农业经济的各个流程中去。所以,为了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政府有必要使用多种形式来宣传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意义,彻底改变农业生产者心中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并且要对农业生产者进行
13、适当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巩固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实际运用。只有加强信息技术的实践,让农业经济生产者尝到了信息技术的实惠,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全民农业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 4.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加强合作与交流 我国在信息技术上整体要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农业信息技术上也很有必要积极借鉴与引入国外的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加强对于这些先进技术的开发利用,缩短与国际农业经济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农业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注重信息资源的双向流通,将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地推广到国外,走向国际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互利互惠。 参考文献: 1 周真.关于农村信息化问题的几点商榷J.安徽农业科学,2014, (3). 2 张辉.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12). 3 张鹏飞.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 (9). 责任编辑 王 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