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春节那些不应被遗忘的民俗“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块大年糕。 ”唱着喜气洋洋的歌谣,又一个新年热热闹闹地向我们走来。 随着世界的变化,春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习以为常的春节习俗,也渐渐同我们拉开了距离贴春联、放鞭炮、办年货,逛庙会 在这新旧交替之际,阖家团圆之时,让我们一起体味中国年俗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还有那些浓的化不开的、最传统的中国味! 关键词一:糖瓜 还记得小时候吃的糖瓜吗?用麦芽制作的糖瓜,又甜又香。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加上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酥、粘。 小年为什么要吃糖瓜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老人们说
2、,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作为玉皇大帝的耳目,灶王爷都要打道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帝根据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灶王爷要上天庭去汇报人间实情,人们害怕他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祭祀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粘住他的嘴。当他2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同时,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屋,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关键词二:年夜饭 春节,最
3、不能舍弃的还是那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中国人极重视的团圆聚餐,从掌灯时分入席,年夜饭一直要吃到深夜。 这恐怕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饺子、汤圆、馄饨、长面,各有讲究。在南方,年夜饭会吃面,预祝寿长百年。而在北方,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
4、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象征。 每到大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大人小孩其他事情能够忘记,唯独往饺子里包硬币的这个习俗谁也不会忘记。因此,早早的就会在家里准备好往饺子里包的硬币。谁吃到了硬币,就预示着来年会有好运气。 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3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
5、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关键词三:剪窗花 俗话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 “二十五,糊窗户”老式窗户过年要换窗纸,而后剪些窗花贴上去。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而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据说,窗花起源于冰花,所以古时又称剪窗花为“剪
6、彩”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宋、元以后,春节剪贴窗花的风俗逐渐普及,庆贺春回大地。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有着祈祝生活富裕、辟邪迎祥等文化内涵。 4关键词四:贴年画 除了剪窗花,春节挂贴年画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
7、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 、 天官赐福 、 五谷丰登 、 六畜兴旺 、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关键词五:贴春联 春联者,即桃符也,自明代起方改称“春联” 。它最初起源于唐末五代,但真正推广始于明代,与朱元
8、璋的大力提倡有关。此后春联便沿习下来,流传至今。桃符重在驱邪,春联意在求吉,形式的改变反映了民众心态 变化。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5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 ,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贴春联
9、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 “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从初一拜年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到初二回门回娘家有很多禁忌和讲究,尤其是新婚夫妇。从初三老鼠娶亲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大日子,晚上尽量提早熄灯就寝,不打扰老鼠娶亲,到初四三羊开泰、初五迎财神、初六送穷,再到初七人日出游、十五闹元宵,最有生命力的传统民俗当属中国的春节了吧!丰富多彩的年庆活动和全家老少相聚的欢乐,是中国人在严冬里最真的记忆和最美的 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