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不当行为矫正的尝试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业政策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前往城市打工、经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 “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本人作为农村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 不当行为矫正 尝试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89-01 近年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经商现象的普遍, “留守儿童” 、 “准留守儿童” ,单亲子女也随之出现,他们由于缺乏亲情呵护,
2、在心理、行为教育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也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本人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校教育管理中的这一“软肋”问题进行关注与思索,下面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拙见,与同仁共勉。 一、留守儿童不当行为的表现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自身、社会诸问题影响,在校有如下表现:大多学习居中间或中下水平,学习热情不高,进取心不强,作业应付甚至抄袭,旷课违纪,迷恋网络,厌学,浮躁好动,焦虑不安,偏激孤僻,消沉迷茫等。 二、造成的原因 21.家庭因素 父母期望值过高,焦虑,急躁冒进,简单粗暴,动辄惩处,缺乏耐心、细心,道德感化。 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受升学指标的冲击,淡化德育教育
3、功能 3.自身因素 中学阶段,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成长期,可塑性极强,自控力差,青舂期逆反心理的影响,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迷失自我。 三、相应对策 1.家庭措施 首先,家长外出务工,慎选监护人,应考虑其经济、文化、思想水平。其次,多形式与子女沟通、联系,如写信、打电话、探望或视频对话等手段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空虚,情感上的失落。 2.学校措施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教育的主渠道,应加强家校社会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并最终将校内教育工作向校外拓宽与延伸。填补“留守儿童”教育的“真空地带” 。同时,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例如:摸底建档,填写成长记录,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拓宽沟通
4、渠道。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向监护人反馈“留守儿童”在校表现的信息,化解学习、思想、生活方面的困扰。另外,针对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偏激、行为乖张、情感冷漠、缺少责任感等,开展班会,观看影视作品,心理咨询,专题教育会。如理想教育、爱心教育、法制教育等,塑造完整人格,激发生活热情。此外,组织开展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3动,如手拉手互助活动、社会捐赠活动、野营活动,创星争标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孝道、感恩、励志、诚信、宽容、守法等道德观念,使“留守儿童”思想情感融入集体,满足其成长的心理需要、归属认同感、自我价值观、兴趣激发。1 3.作为政治课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行为培养也大有作为 被动式学习是“
5、留守儿童”学习行为的典型特征。学习无计划,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兴趣易变,不按时交作业,甚至抄袭作业,上述问题都使每位科任教师十分头疼。而上述现象在其他学生身上就表现的不是那么十分突出。 这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人类的精神状态有时并不那么自觉与理智,正如驼群一样,百分之九十不是自愿走,而是人拽着走。 ”2 为此,教师努力架构师生心桥,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 措施一:展望学习远景。如讲述名人成才故事,像爱迪生,盖茨,霍金等。去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发掘潜能,实现读书成就人生,知识改变命运。3 措施二:分层提高,给他们分好、中、差不同层次,确定实现目标,淡化留守
6、学生畏难情绪。 措施三:监控过程,善始善终。 措施四: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多元评价机制。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都有一根奇特的琴弦,拨动它就可以奏出奇妙的音响” , “教师4的话既可以成就一名天才,也可以毁灭一名天才。 ”4教师应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皮鞭下既有瓦特,也可能有爱迪生。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播种细节,可以收获成功”教师用爱呵护每一位留守学生,相信春风化雨,定会芬芳满园。 4.作为学生,应加强自身塑造,做到“脑中有目标,心中有方向
7、,学习有行动” 学生才能在纷扰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找准自已成才的方位,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浪沙淘尽始见金。 最后,发挥社会政府部门职能,新闻,文化、公安部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涤荡精神污染,使孩子们在文明风尚引领下健康成长。让教育在平凡中演绎精彩,在细节中绽放美丽。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的产物,是对社会、学校、家庭提出的新的考验,是个全新的命题,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使命,相信在全社会关注下,这一问题会有更佳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言论集. 2尼采哲学思想. 3金少武青少年心理研究汇编.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 100 条建议. 作者简介:苟建龙, 男,1970 年 5 月出生,陇西人,现就职于陇西5县宝凤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