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市社区隔离现象探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区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社区隔离现象日益明显。若任凭社区隔离发展,将给社会带来危害。文章分析了城市社区隔离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阐述该现象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并探索缓解城市社区隔离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会阶层;社区隔离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住房贫富分区现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逐渐朝着社区隔离的趋势发展。 一、城市社区隔离产生的原因 城市社区隔离是中国城市转型和社会阶层分异的宏观背景,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
2、几个方面:(一)城市社区的阶层化发展。自从住房开始商品化、市场化改革,福利分房和公有住房低租金政策被取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住房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市住宅供应体系逐步建立。城市范围内形成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域,不同收入阶层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住房。住房向商品型的转变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住房的价值内涵,例如建筑质量、住房区位等,这些因素与社会领域的阶层分化相辅相成,促使了城市中社区隔离现象的产生。 2(二)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城市社区隔离的内在动因。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原有的各个社会阶层面临着分化、聚合及重新定位,以职业等级结构为基础的社会分层结
3、构逐步建立。社会阶层分化向职业分化的趋向,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原来的群体化社区发生分化、解体、重组,职业收入水平相当的社会阶层逐渐往与自己社会地位相符的社区聚集,从而形成不同社区的成员在社会阶层上越来越接近和同质化的情形。 (三)城市社区隔离是人们自我选择的结果。目前,我国住房消费市场趋向细分化。供应商为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提供了类型多样的住房,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资本富有者为满足自我对身份、安全、名誉等方面的需要,试图寻找隔离的、安静的、安全的场所,花园别墅区和中高档公寓区成为他们的优先选择。低收入阶层受收入的约束,用于住房消费的支
4、出相对低,在住宅区位选择时,只能选择适合于自己购买能力的区位,如城市的郊区或环境质量较差的区位,或者降低居住面积,或者被社会上中层遗弃在劣等社区中。 二、对城市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 城市社区隔离可能会产生一些正面效应,但是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 (一)城市空间碎片化。越来越多的封闭社区对城市空间进行了重构,改变了城市的交通习惯和交通格局。封闭社区为保持社区内交通的安静和居住环境的舒适,社区内的道路限制处来人员和车辆进入。这造3成社区内私有道路与城市公共道路系统分离。非社区内的居民不能穿越社区只能绕道而行,增加了整个城市道路网络的纹理,降低了城市道路网络的通达性。 (二)城市空间分配不公。封闭社
5、区作为私人利益排挤公共空间的产物,它的蔓延加剧了城市空间私有化现象。封闭社区一般都占地面积较大,采取严格封闭式管理,社区内人行道等公共设施排斥非社区住户的使用,原本属于城市居民共有的公共空间变成了少数阶层的“私家花园” 。而低收入阶层居民聚居的社区则拥挤狭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也较落后。这种空间的反差会使低收入阶层产生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会诱发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反社会情绪和失范行为取向。 (三)城市社会两极分化。居住空间上的隔离将社会交往限制在社区范围内,导致各阶层间联系减弱,无形中拉大了不同群体间的社会距离。而且为了确保社区同质性,社区住宅往往以价格、身份或符号等
6、手段无形中拒绝异质人群的入住,加强了社区居民的排外性,增加了人们交往的难度。这种社区排外性迫使低收入阶层居民不断聚集,阻隔了低收入阶层向上提升的机会,从而进一步积累贫困,导致贫困循环。 三、缓解城市社区隔离的措施 (一)加强社区文化和社区归属感建设,防止中上社会阶层从社区中流失。中上社会阶层为保持其亚文化的独立性而迁出,是其排斥社区的主要原因。目前城市贫富分区刚刚形成,分区内社会成员共同阶层意识不强、社区文化还未定型,社区中的各种亚文化之间的互动过程是一4个互构的过程。通过加强城市地域性社区文化建设,尽早形成地域的社区文化,防止主流阶层文化取代社区文化,延缓主流阶层文化对社区文化的渗透,从而达
7、到延缓社区隔离的进程与速度的目标。 (二)加强下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与建设。中上阶层占据城市中的中心地段或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且具有环境资源优势的城郊地段;而低收入阶层则只能处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较差的地段。居住上的隔离导致不同的群体享受着不同水平的公共服务。低收入群体仅仅因为收入而无法与高收入群体平等地享有完善的公共设施资源。因此政府应加大公共投入,改善和提高地区性公共设施配置的水平及公共交通状况,特别是下层社区的设施水平,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提升社区生活空间质量水平;通过改变城市空间的不平等模式,减小社会不平等性。 (三)构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空间结构使空间
8、特征多样化,避免商业服务设施过度地集中于某一区域,还可以使社区服务设施均等化。对社区居民来说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可以有更大的概率在邻里层面结合起来,下层社区的居民有更大的可能获取更多的异质性资源。同时, 政府可以根据各组团的不同特点, 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混合用地,使科、贸、工、教相互毗邻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同背景的居民相互对话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胡咏嘉,宋伟轩.空间重构语境下的城市空间属地型碎片化倾向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 52 徐晓军,沈新坤.城市贫富分区与社区的阶层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47(1). 作者简介:檀娟(1989.07- ) ,女,湖北枣阳人,2012 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