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血液的非牛顿性及其粘度的影响因素摘 要:目的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变化规律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 分析血液的流动曲线,血液表观粘度与切变率的关系,血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粘度的影响。结果 血液是非牛顿性流体,血液粘度与其各成分状态及切变率有关。结论 血液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血液粘度主要由血细胞比容、血浆粘度、细细胞聚集和变形性等内在因素决定。 关键词:血液;粘度;切变率;非牛顿性 液体的粘度 ,是表示液体粘滞性大小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称为液体的粘滞系数。通常情况下,液体的粘度与液体性质和液体温度有关。测定液体的粘度是检验药品质量的方法之一,临床上常常
2、需要检验患者血液的的粘度,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由泊肃叶定律(Q=,R=,v=)可知,血液粘度 对循环阻力 R、血流速度 v 以及循环流量 Q 都有影响,从而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产生疾病。本文仅就血液的非牛顿性及其粘度的影响因素作简要分析。 一、血液的非牛顿性 在流体力学中,凡是遵循牛顿粘滞定律(=,其中 表示切应力, 表示切变率, 表示流体的粘度)的流体称为牛顿液体,即:在一定温度下,粘度 在不同切变率下保持不变,如水、血浆等都是牛顿流体。而不遵循牛顿粘滞定律的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其粘度在一定温度下不是常量,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 (一)血液流动曲线的非线性。对于牛顿液体,其流
3、动曲线(即 关系曲线)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如图(1)直线 b 所示。直线 b 的斜率即为该液体的粘度 , 在一定温度时是一恒量。血液不同于一般均匀粘性液体,血液中悬浮大量的血细胞,其流动曲线不再是一条直线,如图(1)曲线 a 所示。 与 不再是线性正比关系,而是较复杂的函数关系 =f() 。即粘度在一定温度下不是常量,而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血液是非牛顿液体。 图(1) 流动曲线 图(2) b 随 的变化 由曲线 a 可以看出:斜率(即粘度 )随切变率的增大而减小,曲线不通过坐标原点。说明:血液不是受到切应力作用就开始流动,只有切应力 达到或超过某一数值后,才发生流动,引起血液流动的最
4、小切应力,即流动曲线在 轴上的截距 0,称为血液的屈服应力。当0 时,液体才流动起来。 (二)表观粘度。在一温度下,对于牛顿液体,= 称为绝对粘度,是常数。对于非牛顿液体, 不为常数,用 b 表示,称为表观粘度,即:b= 。对应不同的切变率 有不同的表观粘度 b。b 的变化规律随液体的性质不同而不同,血液的随的增大而减小,如图(2)所示。二、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血液的粘度,37C 时,其值在 2.0?w10-34.0?w10-3 Pa?s 之间,血液因含有大量血细胞和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质,其粘度不仅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及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还与血液的流动状态、血液的温度、血液与血管之间的作
5、用等多因素有关。下面简要谈谈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一)血细胞比容、切变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最多,是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用H 表示。图(2)中给出了不同 H 值的三条 b 关系曲线。当 H=0 时,血液中不含血细胞,实际上就是血浆,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血浆的表观粘度 b 恒定,不随切变率 变化而变化,血浆为牛顿液体;当H=45%时,是正常血液的情况;H=90%时,是异常血液的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血液表观粘度 b 随切变增大而减小,红细胞比容 H 越大,相应的 b 曲线所在位置越高,也可以说,在任一切变率下,红细胞比容 H 越大,血液的表
6、观度 b 越大。 (二)红细胞的聚集性。悬浮于血液中的红细胞会聚集成缗线状,红细胞的这种聚集状态对血液的粘度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红细胞聚集的形成和解聚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 、切应力和红细胞表面电荷三个因素。血浆蛋白分子具有桥联作用,它们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相邻红细胞桥联起来形成聚集体。作用在红细胞上的切应力或切变率足够大,可以克服血浆蛋白的桥联作用,对红细胞聚集起抑制作用或使其解聚。红细胞表面都带负电,相互间的静电斥力抑制了红细胞聚集。 由图(3)可以看出,红细胞的聚集对血液粘度的影响。图中纵坐标表示相对粘度 r,相对粘度是血液的表观粘度与血浆粘度之比。采用相对粘度便于
7、在不同血浆粘度下,进行血液粘度的比较。NP 是正常血液的r 关系曲线;NA 是正常红细胞与含 11%的白蛋白的溶液组成的悬浮液的 r 关系曲线。两曲线相比较,后者因溶液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红细胞不发生聚集,其粘度低于正常血液的粘度。正常血液在低切变率范围,红细胞聚集,血液粘度随切变率的降低而增大;当血液所受切应力增大时,红细胞聚集体解聚,血液粘度逐渐降低;而在高切变率范围,红细胞处于分散状态,血液表现为牛顿液体,其粘度与切变率无关。由此可见,红细胞的聚集引起血液粘度增大,是使血液成为非牛顿液体的主要原因。红细胞的聚集与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聚集与解聚是可逆的。 图(3)
8、 红细胞变形和聚集对血液粘度的影响 (三)红细胞的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有很强的变形能力。当血液流动时,在切应力的作用下,红细胞沿流动方向伸长,变成各种有利于流动的形状,减小了对血流的阻碍作用,使血液粘度降低。如图(3)中 NP 曲线所示,随着切变率增大,红细胞变形程度加大,血液粘度降低。 HA 是固化的红细胞与含 11%的白蛋白的溶液组成的悬浮液的r 曲线。HA 悬浮液与 NA 悬浮液的区别只在于,前者红细胞被固化,后者红细胞是正常的。HA 曲线在 NA 曲线的上方,表明由于固化红细胞失去变形能力,造成悬浮液粘度较大。可见,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血液粘度,也将影响微循环的灌注
9、量。 (四)血浆粘度。血浆是血液的悬浮剂,其粘度必然影响全血的粘度。血浆粘度增大,全血粘度也增大。血浆是牛顿流体,其粘度比血液的粘度小得多,但它的变化对血液粘度的影响却很大。血浆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并且对血液粘度有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中含有蛋白质、脂类等高分子化合物,其含量愈高血浆粘度愈大。另一方面,血浆蛋白的桥联作用是影响红细胞聚集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影响红细胞的聚集而改变血液的粘度。 (五)血管因素。血管中流动的血液,越靠近管轴处血细胞浓度越大,这是血细胞的轴向集中现象,对微血管中血液流动有重要影响。由于血细胞的轴向集中,在血管壁附近形成血浆层,对血液的流动有“润滑”作用,表
10、现为血液粘度降低,引起法-林效应。 三、血液粘度的临床意义 血液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其物理性和流动性极为复杂。血液粘度主要由血细胞比容、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和变形性等内在因素决定。血液粘度的变化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鉴别、诊断某些疾病的依据。研究表明,许多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变为亚健康人。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3。因此,我们可根据血液粘度的异常来监测疾病的发展,并根据引起血液粘度变化的不同原因,服用相应的药物,有针对性地实施降粘、解聚、扩容等治疗方案,达到增强血液流动性,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2。同时提示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或许是这些疾病的始动因素或中间环节,据此可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对某些疾病治疗效果的判断和预后,血液粘度也是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潘志达 医学物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 5 月第 5 版。 2 熊符,骆芦娟,汪凡军,胡朝晖,朱庆义等血液流变学在常见几种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2;12(1) 3 郑永生,马梅香,高血压因素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临床分析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3;13(4)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