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目标恐难实现工作日一大早,陆家嘴地铁站早已人满为患,这些行色匆匆的白领们一下地铁就直奔各个高档写字楼,中间有不少是保险业的从业人员。 紧张的节奏似乎也贴合近期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脉搏:先是正式实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权信息监管工作改革试点,再是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加入全球最大的航运保险协会组织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 。亦有媒体称,作为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一出“重头戏” ,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的上海保险交易所的筹建也将于年内获批。 这些似乎都表明上海保险业正在鼓点密集地跑步进入“黄金时代” ,但一组数据却为真实的成绩单蒙上阴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按照此前上海制定的
2、保险业“十二五”规划,截至今年底,上海保费收入应该达到 1350 亿1650 亿元。如今已逼近收官之时,但截至今年 8 月底,上海保费仅完成 755 亿元,刚刚超过当时规划数据的一半。 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盘“棋局”中最薄弱的落子,上海想要跻身国际保险中心的行列,征途或许并非一马平川。 上海定位“国际保险中心” 京、沪 专家给出不同评价 事实上,早在 2009 年就拍板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图中,一开始并未对保险业提出明确的制度安排,当时提上议程的吸睛焦点更多地集中于银行业改革。直到去年底,上海才首次通过官方口径将建设国际保险中心宣之于口。 彼时的大背景是 2014 年 8 月国务院出
3、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即“保险新国十条” ,针对何时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设下时间红线:2020 年以前。 3 个月后, 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2020 年上海建成国际保险中心”的提法初次亮相。当时还提到的两组量化标准是:保险深度提高到 6%,保险密度达到 7300 元/人。 这被视作上海保险业高调宣布“国际梦”的开端。作为本土学界领军人物,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徐文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现得较为乐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肯定包含了国际保险中心的建设,在时间进度方面也应该紧跟
4、步伐,对于 2020 年做到初具规模这个要求,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 不过,走出上海,异地学者的观察似乎要显得更为冷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与实现“国际梦”的目标相比,上海保险市场的现状并没有预期中的这般理想, “是否达标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保费收入,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但是上海的保险业务收入已经铁定不能完成行业自己在 2011 年制定的规划目标,而且差距还相当大。 ” 记者注意到,从全国来看,整体都很难完成“十二五”规划当初制定的目标。按照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5 年全国保险保费收入争取达到 3 万亿元。
5、而保监会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8 月底,全国保费仅仅达到 1.7 万亿元。 作为保险业重镇的上海,情况同样不能令人满意。 “上海有其特殊的经济环境优势,但整个中国保险业发展是乏力的,从全国版图来看上海仍然是最好的,但它也只是落后的程度相对轻一些,当时制定十二五的时候比较理想化,其实决策层已经在调整,比如保险深度达到 5%本来是十二五规划要完成的目标,现在写到了新国十条里,多给了 5 年缓冲期。 ”郝演苏对记者如是分析。 上海保险交易所年内或“开张” 尽管未能从全国不甚理想的达标情况中脱颖而出,不可否认的是,上海的确是全国保险业改革创新的先遣队,而近期的动作频频也折射出本土创新具有一定活力。记
6、者注意到,以自贸区为例,在 2014 年上海发布第三批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中,保险业就占了三分之一。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上海推出过三项保险业重大举措:率先开展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重大改革;试点开发使用保险中介机构股权信息登记平台,探索建立非上市保险机构股权交易机制;推动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保险业加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 其中,9 月 1 日起实施的股权信息监管改革试点由保险监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第三方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以创新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权信息登记机制为切入口,加强对保险中介机构法人治理的监管。 而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保险业务之一,航运保险的发展程度和国际竞争
7、力也一定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9 月 16 日,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正式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 ,也被称为我国航运保险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对此,上海航运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甘爱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加入 IUMI 对于推动我国航运保险业加速融入全球航运保险生态圈,增加和国际上的互动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对推动我国航运保险业改革创新、促进上海航运中心建设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相比之下,最神秘的上海保险交易所却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推出时间表尚未得到官方回复,但今年“开张”的消息已在坊间不胫而走。作为该项
8、目的发起者之一,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徐文虎也告诉记者,交易所今年出来是适合的, “现在应该已经在筹备阶段” 。 大都会人寿中国首席执行官谭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力挺加快筹建上海保交所。 “离岸保险市场是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重要内容,应该完善再保险产业链,通过上海自贸区政策优势吸引中外资再保险机构、自保公司和再保险经纪机构入驻,与风险评估、损失理算、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集聚效应。 ”谭强说。 对外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也向记者描述了他理想中的上海保交所雏形, “我希望上海保险交易所能既发挥保险业本身的创新和功能,又能按照新国十条要求推动上海保险市场开放和上海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样保险
9、交易所以及它背后所依赖的国际保险中心才是有意义的。 ” 不过,郝演苏却提醒,上海保交所不能太关注“概念性” , “纽约保险交易所开了 7 年关门了,不是说上海不可以建,但诸如实际交易什么东西这样的基础性问题有没有一一厘清?” 对于上海保交所的具体框架,监管部门始终讳莫如深,仅表示过“经过广泛调研、论证,汲取了国内国际保险经验” ,最终获批的上海保交所是以何种方案落地,仍悬念重重。 北京等多省市竞争“国际保险中心”头衔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坦陈,上海距离建设国际保险中心还有漫长征程。 “首先国际中心必须是有国际影响力的,要求上海地区对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产品必须有定价权和影响力,就拿国际化程度最
10、高的航运保险来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上海地区任何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在研究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国际航运的影响。 ”郝演苏对记者分析。 事实上,因为并不具备绝对优势,就是中国其他城市的保险业定位,也与上海存在竞争关系。以保交所的落地为例,除了上海、深圳,四川、北京也曾提出建立保交所的设想。北京甚至在 2009 年就注册成立了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希望侧重发展再保险和保单贴现业务。深圳则希望能够“起晚赶早” 。深圳市保监局还将“继续跟进保险交易所的研究推动工作”定为 2012 年的重点创新工作之一,深圳市保监局和深圳市金融办已经草拟了设立前海保交所的设想,和上海保交所在交易内容上
11、极为相似。 “上海保险业的基础建设、人才培养、总部经济等方面和北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更不要说和国际比,保险机制的建设也有一定距离。 ” 对外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上海保险业和全国的保险业存在同样的通病, “理赔难、销售误导、一张保单卖天下,要在国际保险业占一席之地,肯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 业内观点认为,上海的优势主要还是在于整体商业环境。 “无论是从行业规模还是商业环境来看,或是从保险市场的体系建设和规模增长来看,上海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基础条件。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就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到 2020 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就要求上海势必
12、具备齐全的金融要素和高度密集的金融服务产业,保险业不仅可以借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徐文虎则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强调,虽然在整个金融行业中地位落后,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还是有自己的优势, “上海市场规范程度相对较高,创新比较多,跟国际市场连接得比较紧。 ” 据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解冬介绍,目前,保险公司不断集聚上海,截至去年年底,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在线、再保险等各类保险机构达到 138 家,全国保险机构中有八成在沪设立了分支机构,在沪保险总公司有 50 家,约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 此外,保险专业代理、经纪和公估机构 367 家,上海保险机构量多质优,已初步呈现现代保险市场的体系雏形。同时,全市有 27 家外资保险公司,占全国总数的一半,此外还有 28 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沪设立了代表处,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提高。 王稳也认为,上海整体经济的开放水平还是提供了优势条件,未来引领保险业发展的中心肯定还是上海, “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建设应该在顶层设计方面下些功夫,做好中心建设发展的规划,一系列发展目标,包括保险中心本身的规划蓝图也要做出清晰的规划和细则,并且可以结合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建立高标准的国际领先的产品交易技术开发中心。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