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亿投资亟待落地“我国空气污染之所以如此严重,原因除了末端治理没有到位之外,还在于我们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是污染型的。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日前举行的“绿色金融与治霾产业”峰会上举例说:“比如,我国重工业占 GDP 的比重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而重工业产生的空气污染是服务业的 9 倍;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占 2/3,而燃煤产生的空气污染是清洁能源的 10 倍;我国城市居民出行比例中 90%以上是公路出行,而给定同样运输量,私家车产生的空气污染是地铁的 10 倍。 ” 能源结构调整引万亿投资 2013 年推出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计划(2013-2017) (下称“大气十条” )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列在诸多防治举措之前,明确提出,到2017 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降至 65%以下。实际上,不谈欧美发达国家,韩国已经在两年前“弃煤” ,日本也宣布将于 2025 年全部取消煤电,巴黎气候大会前各国提交的自主贡献文件更是不谋而合地暗示:高碳发电技术在市场的退出已经不可逆转。 然而,没有资金的支持,任何结构转型调整都只是空谈。2013 年“大气十条”发布前夕,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就曾经估算调整能源结构将在未来 5 年带来 1.7 万亿元的投资规模;而在“大气十条”行至中期的现如今,环规院与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再度评估匡算了投融
3、资需求,并将数字确定在了 1.84 万亿元。 按照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实施的投融资需求及影响研究报告,1.84 万亿元大致投向优化能源结构、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面源污染治理 4 个任务类别。其中,移动源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最大,达到 1.4 万亿元,是其他 3 个部分之和的 3 倍还多。分地区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需求分别达到了2490.29 亿元、2384.69 亿元与 903.58 亿元。 不幸的是,巨大的资金缺口,不仅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非常艰难,也令各地区治霾工作的推进困
4、难重重。 自有资金严重不足 “现在是 11 月 28 日下午 4 点,石家庄市的 AQI(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了 378,严重污染。即便是夏天,空气质量还不错的时候,保定的 AQI也会达到 200 多。那么,今年 9 月的阅兵蓝又是怎么实现的?实际上,当时京津冀地区的 AQI 之所以能够维持在 50 左右,是因为河北省6000 多家企业停产、限产,大量扬尘点关闭。企业不停产,空气质量指数能不能达标?这就是我们企业要解决的问题。 ”首创思泰意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洪利在“绿色金融与治霾产业”峰会发言时说。 首创思泰意达成立于 2006 年,是一家致力于无组织粉尘排放源头治理的企业。而无组织粉尘
5、排放,正是引发雾霾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十年来,随着法制建设逐渐成熟,标准一再提高,环境执法愈加严格,首创思泰意达的业务扩张迅速。 “冶金、火力发电、煤化工、建材、城市建设扬尘凡是有散杂货粉尘的地方,都是我们的治理对象。 ”石洪利说。取得了十余项填补国家空白的专利技术,开辟了相当规模的业务量,首创思泰意达的发展看似顺风顺水,但其实,石洪利也有自己的烦恼。“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正在和北京市的几个区政府谈城市扬尘(建筑工地、垃圾填埋等)治理的合作。他们提出,每个区每年给我两三千万元购买环保设备。但其实,仅仅治理这几个区的扬尘,我的设备投入就要将近几个亿,我的自有资金远远不够。 ” 缺钱,这也是整个绿色
6、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过去一段时间,投资于环境治理、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的资金太少,绿色项目的融资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原因就在于,许多绿色项目的盈利不高。 ”马骏说。 兴业银行环境金融市场部开发处处长陈亚芹也告诉经济记者,环保产业的需求是刚性的,稳定程度也比较高。但同时, “环保项目的前期投资比较大,投资回报期比较长,收益率比较低,总体来讲属于保本微利型,市场化运作还存在不少挑战” 。 即便是在上市公司这样融资渠道相对畅通的市场里,绿色产业的融资成本仍然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中德证券针对上市公司 2015 年三季报业绩的分析发现,与沪深 300(剔除银
7、行股)相比,绿色产业公司在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资产负债率低于平均水平,净利率则较高,但绿色产业的财务成本确实高于沪深 300。 “这也说明,绿色产业融资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行业研究员陈鹏说。 政府资金杯水车薪 在自有资本不足,而社会资本又不愿意或者难以进入的情况下,治霾带动的万亿投资需求又该如何落地? 有观点认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应当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推动,在大气污染环境治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而“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中央财政也确实投入了相当的专项资金。在 2013 年和 2014 年,分别有 50 亿元和100 亿元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安排给各地,
8、但各地方跟进的速度却相对缓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张力小的一项调研显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中央政府向河北省投入了 116 亿元资金治理大气污染,河北省级财政配套投入 16 亿元,但县市投入几乎为零。 在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智明看来,治霾产业固然依赖政府驱动,但这种驱动更多体现在法律法规建设、行业排污标准制定以及严格监督执法的层面。 “到 2017 年,全国治霾产业的投资需求将达到 1.84 万亿,仅京津冀周边就需要投入 2400 亿元。财政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 “单靠财政来发展绿色产业是不现实的。 ”马骏说,各种研究表明,未来每年绿色投资的需求在 2 万亿元和 4 万亿元人民币之
9、间,而政府财政每年只能拿出 3000 亿元左右投资于绿色产业。即使用保守估计的每年2 万元亿绿色投资需求作为基数来计算,财政资金最多只能提供 15%的绿色投资。 “也就是说,85%以上的绿色投资必须来自社会资本” ,马骏说,必须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动员和激励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能源结构的绿色化转型。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实施的投融资需求及影响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则强调, “当务之急,还是地方政府尽快完善大气十条投资的预算支出机制,保证政府性投资规模。 ” 但他也认为,确实十分有必要拓宽和完善“大气十条”实施的投融资渠道。 “尽管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加,但单纯依靠政府资金和现有融资渠道,还难以满足大气十条实施的资金需求。 ”董战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