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朔州市平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朔州市平鲁区人民政府二一八年三月0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规划调整背景 .3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3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6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9第四节 现行规划实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11第五节 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18第二章 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及依据 .21第一节 指导思想 .21第二节 调整原则 .21第三节 调整依据 .22第四节 规划调整范围及期限 .25第三章 规划调整的主要内容 .27第一节 规划主要目标的调整 .27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30第三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37第
2、四节 中心城区土地规划调整 .44第五节 开发区用地规模和布局调整 .451第六节 建设用地管制及土地用途分区调整 .49第七节 重点建设项目调整 .56第四章“三线”划定 .60第一节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 .60第二节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62第三节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63第五章 乡(镇)规划土地利用调控 .66第一节 乡镇规划主要指标/目标调整 .66第二节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67第三节 乡(镇)土地利用管制措施 .71第六章 保障措施 .72一、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 .72二、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73三、以集约用地促进开发区产业集聚 .75四、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 .76五
3、、加强实施监管与基础建设 .780前 言朔州市平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2012 年 6 月 15 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批准文件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朔州市朔城区等六个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的批复(晋政函 201276 号)。规划的实施,对加强全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城镇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平鲁区围绕 “建设转型发展先导区、生态建设示范区、人民生活幸福区、创先
4、争优标杆区” ,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揽,扎实推进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各项工作。伴随着本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以及用地布局进一步优化,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与实际不适应的情况。面对新阶段、新变化、新特点,为使规划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促进规划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在坚持耕地保有量目标、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等完成上级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 号)和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晋国土资函2017414
5、 号)的工作部署,在朔州市平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实施评估更新报告完成的基1础上,在朔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6-2020 年)调整方案下达的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目标的控制指导下,并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编制朔州市平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以 2005 年为规划基期年,2015 年为调整基期年,2020 年为规划目标年,重点反应 2016-2020 年的调整变化情况。平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2第一章 规划调整背景第 1 节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一、区域概况(一)区位条件平鲁区位于山西省北部边
6、陲,与内蒙古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2至 11241,北纬 3921至 3958。西北沿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接壤,西南与本省忻州市偏关县、神池县毗邻,南连朔城区,东接山阴县,东北邻右玉县,素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区内交通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以国省县公路网为基础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高速公路“ 一横一纵” 、铁路“一横四纵” 、干线公路和区乡公路“ 三横四纵”的交通格局。109 国道纵贯东西,境内有两条高速,荣乌高速和平朔高速;两条铁路过境,准池铁路和准朔铁路;引黄入晋万家寨专线横穿东西,元(元子河)芦(芦家窑)、安(安太堡)木(木瓜界)两条铁路专线与北
7、同蒲线接轨。(二)自然资源概况1、地形地貌。平鲁境内山脉连绵,峰峦起伏,东端西部和北部三面环山,东南及西北部为黄土丘陵,中部县城附近有小片平地,整个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峰:东端洪涛山,海拔 1947 米,西部人马山,海拔 1883 米,北部五大头山,海拔 1732 米,南部黑平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3驼山,海拔 2147 米,为本境最高点。2、水文。平鲁区地跨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属于黄河流域的有沧头河、关河、汤溪河;属于海河流域的有桑干河支流大沙河、马关河和七里河。根据地貌、岩层富水性及含水层埋深可分为:基岩山区裂隙溶洞水:地层为桑干片麻岩、寒武奥陶系灰
8、岩,分布于北部蒋家坪,西部白佃沟等地,片麻岩风化壳地下水以泉的形式出露。3、气候。平鲁区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风,常出现春旱和倒春寒;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多有大雨,短时间暴雨和涝、旱、洪、雹自然灾害多在夏秋交替出现;秋季凉爽,雨量减少;冬季严寒,多西北风。年内气温极不均匀,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加之地形等因素影响,地域差异亦较明显,因此,干旱、风沙、霜冻构成本区的基本气候特征。年均气温-2726,全年无霜期在 145 天,日照时数总数 3086.5 小时,年均总降水量 420 毫米,雨季集中在 610 月,平均风速为 2.6 米/秒。4、矿产资源。平鲁区矿产资源丰富
9、,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煤、高岭土、石墨、石灰石、云母、石英石、锰、铁、白云岩等 40余种,其中煤、高岭土、石灰石等蕴藏量大,开采价值高。特别是煤炭储量达 137 亿吨,储煤面积 336 平方公里,地质构造简单,贮藏浅,易开采,煤质优良,是优质的动力用煤,每年输出的优质动力煤近一亿吨,是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北方新型能源工业基地,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区之一。平鲁也是发展煤化工、煤炭深加工、电力、平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4高岭土深加工的理想之地。5、土壤。平鲁区土壤主要为栗钙土与栗褐土的过渡带,主要包括土属共有 18 个,分别为沟淤淡栗钙土性土、淤淡栗钙土、淤草甸化淡栗钙土
10、、石灰岩质山地栗钙土、耕种埋芷黑芦土质淡灰褐土性土、耕种红黄土质淡栗钙土、耕种红黄土质淡栗钙土性土、耕种黄土质淡灰褐土、耕种黄土质山地栗钙土、耕种黄土质栗钙土性土、耕种黄土质淡栗钙土、耕种黄土质淡灰褐土性土、耕种黑垆土质淡栗钙土、耕种黑垆土质淡灰褐土、黄土质山地栗钙土、黄土质山地灰褐土、黄土质山地草原草甸土、黄土质淡栗钙土性土。二、社会经济概况1、乡镇设置:全区现辖2镇11乡共13个乡镇:井坪镇、凤凰城镇、白堂乡、陶村乡、下水头乡、双碾乡、阻虎乡、高石庄乡、西水界乡、下面高乡、下木角乡、向阳堡乡和榆岭乡。2、人口状况:2015年末,全区总人口208733人,其中农村人口90153人,城镇人口1
11、18580人,城镇化率56.83%。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15 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GDP)完成 161.7 亿元,财政收入完成 11.91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 71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32.2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30.2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21199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8348 元。4、交通状况:109 国道纵贯东西,境内有两条高速,荣乌高速和平朔高速;两条铁路过境,准池铁路和准朔铁路;引黄入晋万家平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5寨专线横穿东西,元芦、安木两条铁路专线与北同蒲线接轨。第二节 土地利用
12、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土地利用现状根据 2015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库,并经转化为规划地类,具体情况如下:(一)农用地农用地面积 130994.5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6.59%,其中:耕地面积为 79615.22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60.78%。其中水浇地 702.74 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0.83%,主要分布在向阳堡乡、井坪镇等乡(镇);旱地 78912.48 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99.13%,主要分布在高石庄乡、西水界乡、向阳堡乡、阻虎乡等乡(镇)。园地面积为 128.32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0.1%。其中果园116.45 公顷,占园地面积的 90.75%,主要分布在双碾乡、井坪镇等乡(镇);其他园地 11.87 公顷,占园地面积的 9.25%,主要分布在下木角乡、榆岭乡、井坪镇。林地面积为 38117.4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29.10%。其中有林地 20953.94 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54.97%,主要分布在高石庄乡、井坪镇、阻虎乡等乡(镇);灌木林地 9264.59 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24.31%,主要分布在下水头乡、双碾乡、阻虎乡等乡(镇);其他林地 7898.87 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20.72%,主要分布在井坪镇、双碾乡、西水界乡等乡(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