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TPP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策略研究【摘 要】 TPP 谈判的目的实质上是阻碍亚太地区形成统一的经济体,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是美国重新制定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的手段。长时间来看,TPP 谈判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和挑战,同样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是机遇。本文主要分析 TPP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 TPP 出口贸易 影响 应对策略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地区影响力不断提升,TPP 实质上是美国试图改变全球经济格局、重塑霸主地位的措施。我国要想融入至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深入研究 TPP 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1 TP
2、P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1 减少对外贸易总额 根据彭支伟和张伯伟研究2的测算,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的 P12情况下,对美国出口可以提振 0.37%,但对中国出口则是负面的 0.14%影响,数据虽然看上去很低,但将在一段时间内减少我国对外贸易总额1。TPP 成员国之间实现零关税贸易,有利于促进 12 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再加上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在技术上存在显著优势,各成员国之间开展贸易往来的交通运输成本降低,这就打击了我国制造业原本的价格优势,给我国的贸易出口带来困难。 21.2 降低工业产品的竞争优势 零关税是 TPP 相关规定中的一个重要条款,从原则方面来说,
3、TPP 要求相关成员国实施产品贸易过程中,将商品进口关税取消,美国市场中因为关税下降,所以越南服装与纺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会明显高于中国,且日本、马来西亚机械与相关电子产品也会取代我国所生产的相应产品。TPP 协议实施之后,在 12 个国家自由贸易的前提下,我国制造业贸易成本优势将受到打击。TPP 框架协议中对 12 个成员国的劳动力、环保、知识产权等都做出具有的措施,有利于成员国之间的工业产品往来,将在一定时期内削弱我国工业产品的对外贸易交易。 1.3 影响我国与东亚、东南亚的经济关系 TPP 成员国中的日本一直是我国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不断增长,而东南亚地区国家是我国原材料和重要资
4、源的进口国,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2。TPP 协议的出现将打破这样的贸易平衡,使这些国家纷纷加强与 12 国之间的贸易,会造成跨国资本的撤资,并在东南亚国家建厂投资。 2 我国应对 TPP 的对策 2.1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出口结构升级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粗放型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主要靠大流量的生产来带动,只有外贸和投资具有这一特点。所以加入 WTO 这么多年,充分享受到发展对外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出口贸易结构至今还是粗放型的。首先,要进行产业转移,TPP 成员国中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如我国,我国应重点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越南等新兴经济体3中,重点发展
5、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朝阳产业,以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其次,要加强产业结构升级,向上游产业发展,重点分析 TPP 中的“高标准” ,将“高标准”运用至我国产业结构改革中,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2.2 建立由我国主导的自贸区 美国想要对亚洲地区经济进行掌控,以此边缘化中国,然而我国目前积极与其他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这正是对 TPP 边缘化中国的最好应对。新加坡、澳大利亚、智利与新西兰等 TPP 国家和我国已经达成 FTA协议。尽管马来西亚与文莱等并未与我国签订 FTA,然而,这些国家东盟其实已经和我国完成了 FTA 的签订。应付 TPP 所带来的挑战是上海自贸区启动的根本与实质,上
6、海自贸区开展了 2 年,范围逐渐得到扩展,这也是我国内部探索和改革的方式。 2.3 加强改革,将国内市场分割局面打破 由于国内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使得我国内销企业存在较高贸易成本,导致很多企业会出口产品至国外市场,由此就会降低我国产品的种类,提升差异化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价格指数,进而导致我国需求水平的下降。因此,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深化改革,打破国内市场分割的现状,降低企业的内销成本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积极开发国内市场,刺激内需和内销,以此保证出口企业利润,缓解 TPP 引起的贸易和投资转移影响3。 3 结束语 TPP 协议的签订在短时间内会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影响和冲击,4但同时也应看到给我国新兴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我国应主动冲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将 TPP 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冲击降至最低,通过制定完善的经济和对外贸易政策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波.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2 彭支伟,张伯伟.TPP 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83-95. 3 金宏哲,刘宇航.TPP 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5):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