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策略研究摘 要:低碳经济对我国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碳关税、碳标签等单边贸易政策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为实现低碳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要理性认识和把握低碳经济浪潮,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开拓新兴贸易市场,并在气候问题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中国;低碳经济;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103-02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日趋严重的气候变暖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2、。世界范围内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引发国际贸易领域的新调整,贸易大国和贸易弱国的双重身份使我国对外贸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首当其冲。 (一)发达国家在低碳领域的具体行动直接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007 年,英国政府成立碳基金,向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碳标签是指将产品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量化,以标签形式告知消费者,鼓励其选择低碳产品。英国 Carbon Trust 调查显示,50%的消费者希望2了解所购买产品的碳足迹。可以预见,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更易进入国际贸易领域,即碳标签正从公益性标志变成商品的国际通行证。由于我国国内落后的技术水平,生产过程中会排放较多温室气体,在出口目标市场上不具
3、有竞争优势。更令人担忧的是,低碳型生产方法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较长的研发时间,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我国产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009 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 ,授权政府从2020 年起对因拒绝减排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鉴于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水平,碳关税的提出对其产品出口几乎没有制约,碳关税实质上为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政策。如果碳关税真正实施,中国将成为主要纳税国。根据 GTAP8.0 数据库模拟求解计算,当欧、美、日同时征收碳关税时,中国进出口额将下降 2 412 百万美元,贸易条件恶化 0.324%,对我国贸易将产生
4、相当不利的影响。 (二)发达国家借口全球变暖问题加重中国的减排责任 近年来,国际舆论普遍将中国定性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因此被推上减排的风口浪尖。但深入分析中国如此高碳排放的原因,就会发现中国被赋予了过多的减排责任。据联合国报告,从 1850 年开始计算,美国与西欧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占全球的 29%和 27%,而中国不到8%。但发达国家无视其挤占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空间的事实,试图让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承担巨大的减排压力。国际贸易使得生产和消费分离,而目前碳排放测算采取“生产者责任体系” ,我国排放总量中出口隐含的碳排放比例较高,如果除去这部分碳排放,我国的碳排放水平要低3于很多发达国家。
5、最后,发达国家将本国的夕阳产业(大部分为高碳排放生产线)转移出去,然后通过进口满足本国发展需要,因而将相当多份额的碳排放巧妙地转嫁到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发达国家一味对中国的高碳排放进行责难,实际上是有失公允的。 二、中国应对低碳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策略 (一)理性对待低碳全球化 尽管短期来看低碳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巨大挑战,但其作为一种具有包容性增长的生产方式,与中国经济转型、贸易升级具有相当大的切合性。通过进口低碳产品来降低高碳产品的生产规模能有效推动我国走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进口先进低碳产品后,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国际先
6、进技术,直至能够用较低的损耗产出较多的高质量产品,不失为一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捷径。 (二)推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以代工、接包等加工贸易“低环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为增强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促进我国产业由高碳向低碳模式转型,推动其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为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和政府要共同为低碳化助力。为改进现有生产工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可以向外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集中力量开拓知识、技术密集型等符合低碳要求的产业。另外,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发达国家技术公司、并购目标企业等方式整合利用其成熟
7、的技术、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丰4富的创新资源,解决我国产业升级急缺的高端要素问题。由于低碳排放属于经济外部性行为,单靠企业进行自主自发的调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科技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产学研联盟进行协同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基础性、公共性技术难题,逐步减轻我国低碳产业受制于国外知识产权的状况。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使竞争优势向低碳产业集中。 服务业被称为“绿色产业” ,为走上低碳道路,中国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我国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引导高等院校设立与服务贸易相适应的学科,开展专业教育。为保证服务贸易持续
8、发展,我国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特色法律法规。此外,我国可以将 20 世纪 90 年代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此次服务业国际转移中,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力度,推进服务业和低碳经济的良性互动。 当前,美国、欧盟等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均设立更为隐蔽的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通过碳关税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来抵消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而短期内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仍对出口商品结构具有刚性约束,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以适应低碳要求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果我国过分依赖美国、欧盟等市场,妥协于以碳排放名义新设的贸易壁垒,那么低碳产品的缺失就会
9、使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因此,我国应积极开拓新兴贸易市场,尤其是那些与我国发展进程相近、对进口产品设置较低低碳技术门槛的发展中国5家,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创造机会。 (三)参与低碳规则的制定 碳关税、碳标签这类单边贸易措施已偏离最初的减排设想,而成为发达国家打压发展中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筹码。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试图借助低碳经济浪潮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制约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将在“高碳经济”发展道路上高速前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身后。为维护国家利益,我国要积极参与相关气候问题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首先,我们要明确阐述发达国家借由气候问题要求发展中国家牺牲
10、发展权来减排的危害,为低碳模式对我国经济、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争取缓冲期,保证我国由高碳模式向低碳发展平稳转型。其次,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可以向发达国家表明:就全球减排温室气体协议而言,如果没有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任何协议都不可能真正有效。同时,我国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通过集团方式增强与发达国家谈判的力量,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占据战略制高点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 (2):4-6. 2 黄亦薇.低标签、碳足迹:我国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新门槛J.现代商贸工业,2011, (1):11-13. 3 谢守红,薛
11、红芳,等.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转型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 (2):159-164. 64 陈武,李云峰,等.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比较:世界贸易格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7):86-89. 5 叶华光.低碳经济与对外贸易的互动机制探讨J.环境经济,2010, (5):54-59. 6 董展梅.我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化发展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 (9):153-156. 7 张庆彩,卢丹,等.国际贸易的低碳化及我国外贸突破高碳锁定的策略J.科学管理研究,2013, (6):111-114. Abstract:Low carbon economy of Chinas
12、 extensive growth way of the foreign trade presents new challenges,carbon tariffs,carbon labels such as unilateral trade policy has become the obstac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in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rational know
13、ledge and grasp wave of low carbon economy,acceler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and energetically develop service trade,actively explore new markets, and strive for more right to speak in the climate negotiations and rules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Key words:China;low carbon economy;foreign trade 责任编辑 兴 华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