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妇科学教研室,经行发热,概念,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者,称“经行发热”,亦称“经病发热”(济阴纲目)。若经行偶有一次发热者,不属此病。经行发热的记载,首见于宋代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病因病机,本病属内伤发热范畴,主要责之于气血营卫失调。妇人以血为本,月经乃血所化,值经行或行经前后,阴血下注于冲任,易使机体阴阳失衡,若素体气血阴阳不足,或经期稍有感触,即诱发本病。临床常见有肝肾阴虚、血气虚弱、瘀热壅阻发热。,病因病机,1.肝肾阴虚 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耗血伤阴,致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经行之际,血注胞宫,营阴愈虚,虚阳浮越,以致经行发热。2.血气虚弱 禀赋素弱,或
2、劳倦过度,或久病失养,血气不足,经行气随血泄,其气益虚,营卫阴阳失调,遂致低热不扬。 3.瘀热壅阻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或因惊奇产后外感内伤,瘀血留滞胞中,积瘀化热,经行之际,血海充盈,瘀热内郁,气血营卫失调,遂致经行发热。,诊断,病史 有房劳多产、久病或产褥期感染史。临床表现 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伴随月经周期出现。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度。检查 妇科检查:一般无异常改变。 辅助检查:血象分析正常或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B超及腹腔镜检查有助诊断。,鉴别诊断,1.经行感冒 经行前后或经期患感冒者,亦可有发热症状,但以外感表证为主,伴见恶寒、鼻塞、流涕等症状,与月经周期无关,而经
3、行发热伴随月经而发生,无外感表证,经后热退。2.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也可见经行发热,为经期或行经前后,感受外邪,邪热与血相搏所致,其发病虽与月经有关,但不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其热型多为寒热往来,或寒热如疟,往往伴有神志症状:昼则明了,暮则谵语,或胸胁满如结胸状而谵语。,辨证论治,经行发热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主要为气血营卫失调所致。临证须审因论治,根据发热的时间、性质以辨阴阳虚实。大抵发热在经前者为实;经后者为气虚、阴虚;发热无时为实热,潮热有时为虚热,乍寒乍热为血瘀;低热怕冷为气虚。还应注意结合月经量、色、质,全身兼证及舌脉综合分析。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辨证论治,1.肝肾阴虚证主证:经期或
4、经后,午后潮热,经量少,色红;两颧红赤,五心烦热,烦躁少寐;舌红而干,脉细数。证析: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清热方药:蒿芩地丹四物汤 青蒿 黄芩 地骨皮 牡丹皮 生地 川芎 当归 白芍,2.血气虚弱证主证:经期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自汗出,经量多,色淡质薄;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证析:治法:补益血气,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辨证论治,3.瘀热壅阻证主证: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经色紫黯,挟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证析:治法:化瘀清热方药:血府逐瘀汤加丹皮,预防与调摄,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经期避免感受外邪,禁止游泳、冒雨、涉水、房事等。经行前后禁食生冷、辛辣之
5、品。发热期保证充分休息或营养。,经行口糜,概念,每值经前或经行时,口舌糜烂,如期反复发作,经后渐愈者,称“经行口糜”。,病因病机,素问气厥论有“鬲肠不便,上为口糜”之论,即言大便秘结,热气上蒸而为口糜之病机特点。 经行口糜病机多由心、胃之火上炎所致。其热有阴虚火旺,热乘于心者;有胃热炽盛而致者,每遇经行阴血下注,其热益盛,随冲气上逆而发。,病因病机,1.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欲念志火内动,或热病后耗津伤阴,值经行则营阴愈虚,虚火内炽,热乘于心,心火上炎,遂致口糜。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疡疮,皆属于心。”2.胃热熏蒸 素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肠胃蕴热,阳明胃经与冲脉相通,经行冲气偏盛,挟胃热上冲,
6、熏蒸而致口糜。,诊断,1.病史 有过劳或热性病史。2.临床表现 经前或经行时口舌红肿、糜烂生疮。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经后渐愈。3.检查妇科检查:无异常。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改变。,鉴别诊断,与狐惑病的鉴别 狐惑病与西医学的白塞病(即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有相似之处。初起可表现为口唇、舌部及颊部黏膜圆形或卵圆形溃疡,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将出现生殖器和眼部角膜等处溃疡;且病程较长,久治不愈。经行口糜仅限于经行期间反复出现的口腔黏膜溃破糜烂,月经过后溃疡自愈,反复发作于月经周期。,辨证论治,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经行口糜,多属热证。辨证须辨虚实:脉数实而大,口干喜
7、饮,尿黄便结者,属实;脉数无力,口干不欲饮,属虚。治疗原则以清热为主,虚者养阴清热;实者清热泻火。药宜用甘寒之品,使热除而无伤阴之弊。,辨证论治,1.阴虚火旺证主证:经期口舌糜烂,口燥咽干,月经量少,色红;五心烦热,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细数。证析: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汤或上下相资汤 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知母 黄柏 上下相资汤:人参 沙参 枸杞 山萸肉 菟丝子 鹿角胶 龟甲胶 川牛膝,辨证论治,2.胃热熏蒸证主证:经行口舌生疮,口臭,月经量多,色深红;口干喜饮,鸟黄便结;舌苔黄厚,脉滑数。证析:治法:清胃泄热方药:凉膈散 大黄 朴硝 甘草 山栀 薄
8、荷叶 黄芩 连翘 竹叶,预防与调摄,注意饮食调节,忌食辛辣、肥甘及粗硬食品。注意口腔卫生,每日早晚刷牙,餐后及时漱口。,经行吐衄,概念,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常伴经量减少,好象是月经倒行逆上,亦有“倒经”、“逆经”之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代偿性月经”。,病因病机,本病之因,由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出于口者为吐,出于鼻者为衄。临床以鼻衄为多,常见证型如下: 1.肝经郁火 肝司血海,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肝郁化火,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冲气挟肝火上逆,血热气逆,灼伤血络,迫血上溢。朱丹溪:“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
9、焉。” 2.肺肾阴虚 素体阴虚,经行时阴血下溢,阴血亏虚,虚火上炎,灼肺伤络,络损血溢,以致经行吐衄。,诊断,1.病史 精神刺激或鼻咽部炎症病史。2.临床表现 每逢月经来潮前1-2日,或正值经期,亦有少数经将净时出现吐衄,血量不一,经净后停止,多伴月经量减少,甚则无经,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3.检查(1)体格检查:检查鼻、咽部及气管、支气管、肺、胃等黏膜有无病变,必要时行活检以辅助诊断,排除恶性中及炎症所致出血。 (2)妇科检查:无异常。 (3)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纤维内窥 镜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鉴别诊断,内科吐血 衄血疾病 内科吐衄血者多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病史,
10、虽可有经期加重的趋势,但也可在非经期发生,与本病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有所不同。,辨证论治,本病因血热气逆而发,与经前、经期冲气偏盛有关。治疗上应本着“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平冲,引血下行为主,或滋阴降火,或清泄肝胃之火,不可过用苦寒克伐之剂,以免耗伤气血。,辨证论治,1.肝经郁火证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月经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细。证析:治法:清肝调经方药:清肝引经汤 当归 白芍 生地 丹皮 栀子 黄芩 川楝子 茜草 牛膝 白茅根 甘草若兼小腹疼痛,经行不畅有血块者,加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辨证论治,2.肺肾阴虚证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红,月经每先期、量少;平素可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证析:治法:滋阴养肺方药: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1)顺经汤:当归 熟地 沙参 白芍 茯苓 黑荆芥 丹皮(2)加味麦门冬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急症处理,出血量多时应及时止血,吐血可口服大黄粉,或田七粉,或云南白药。衄血可用纱条压迫止血,加用1%麻黄素滴鼻。,预防及调摄,保持心情舒畅,禁忌恼怒。饮食宜清淡。保持大便通畅。,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