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公益创业:“3D”校园的创新试验摘 要 文章从社会创新的视角出发,强调公益创业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从“3D”校园公益项目的框架性构思论证公益创业的“公益+盈利”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 社会创新 公益创业 “3D”校园 正外部性 基金项目:本文受 2015 年保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D”校园资助。 作者简介:王俊春,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汤文波,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6.114 “公益创业” (Social Entrepr
2、eneurship)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欧美国家,而最早资助“公益创业”的阿苏迦基金会创始人追顿被评为 2005 年度“美国最杰出的领袖”之一, “公益创业”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当前中国,倡导社会创新合力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方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未来经济新引擎,关于创新创业的各种理论和案例受到空前高度关注,而“公益创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公益创业”指个人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在非盈利领域援用商务领域的专业作风,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在争取慈善资金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将公益事业办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实体。当前,高校2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正浓,广大青年学
3、子创新动力和创业激情正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特殊的创业境遇,其既具有学生项目酝酿孵化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也具有项目延伸和市场化趋向逐利驱动的本质特征,综合两个方面,兼顾社会服务的“公益”定位和市场化运作的“盈利”本质, “公益创业”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范式参考和实践。 一、后熊彼特时代的“社会创新” 原先政府(管理部门)投资或者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的方式在财政约束下正向多元筹资转变,原先政府(管理部门) “万能”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论正向政府社会共同解决新常态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变迁,原先政府(管理部门)垄断信息资源形成“聚光灯效应”正向信息扁平化、开放化以及全民即时获取信息并“人人一个麦
4、克风”演进。熊彼特一开始就把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或创新精神联系在一起,并把政府和大企业的官僚体制看作是创新的制度障碍。而后熊彼特时代创新机制不是政府、大企业的官僚体制和企业家的零和博弈,而是在新常态下探索政府的政策、制度优势和企业家或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人所具备的发散思维、群体智慧和务实精神相结合,寻求“政府智慧”+“社会创新”互为合力的创新模式。瑞斯指出,当前,部门界限趋于消失,这也标志着“解决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式,通过跨部门的协作来实现。 ” 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转型发展的两大动力。技术创新在制度经济学中是一个核心的研究议题,而对于社会创新,Phills和 Deiglme
5、ier 在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的界定:社会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具有效果好、效率高、可持续的特点,该方案3以提升整个社会的价值为目标,而不是针对个人。具体的社会创新成果可以是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或者技术,还可以是一项原则,一个思想、一项法规、一个社会活动、一次介入或是它们的组合。具有开放性和分权性的社会创新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创新组织范式,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假设下达成“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的群体智慧效应。索罗维基在群体的智慧一书中梳理了公众文化和心理学、蚂蚁生物学、行为经济学、人工智能、军事历史和政治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出一个结论: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比精英作为个体更聪明,群体智慧优
6、于个人精英。因此,通过分权的方式,以开放的姿态给予社会更多的自由权来参与和解决社会问题,这是具有实践和理论基础的。2012 年,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也撰文指出:“繁盛源于创新,如果不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提供展示的平台,将意味着社会创新资源的浪费,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下一个微软、谷歌或 Facebook 将会在哪里出现。 ” 二、公益创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必要组成 狄兹指出:“公益企业家与行政人员的思路不同,他们不是依照已有的经费行事,而是主要集中开拓事业,然后再考虑经费从哪儿来。他们的思路是我们需要什么资源?我们从哪儿去得到这些资源? ” 因此,公益创业不是在资源具备、单纯实践社会
7、责任的模式,而是借助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社区等各方面资源,找到多方博弈均衡点,达成合力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聚焦到“大学生公益创业” ,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或者由其组成的创业团队,在社会使命以及创业精神的激4发下,面向社会需要建立创业组织,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以创新的使用商业运营为手段,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持续性的产生社会价值的过程。 梳理我国部分地区公益创业发展情况来看,2010 年,公益创业项目主要聚集(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并按照项目数量排列)上海、湖南、北京、广东、山东、四川、广西、陕西、香港、浙江和贵州;从各地举办的公益创业大赛来看(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并按照项目数量排列) ,主要包括北京
8、、湖南、香港、上海、广西、四川、贵州和浙江。不管从总量还是从分布来看,数量都较少、且主要聚集在发达或者较发达省份。 汇总分析 2015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4.2%的创业实践项目、50.1%的创新训练项目都属于公益创业,而聚焦到 2015 年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总数 200 项中有 57.8%的属于公益创业。 三、公益创业:“3D”校园创新试验的框架思考 (一) “3D”校园公益属性分析 1.构建“低废弃”的校园文化和管理平台: 第一个“D”是指“低废弃” (low cardon) 。结合学生旧物交换的供求关系,构建校内师生旧物“低废弃”处理平台,与大学生模拟市场交易平台进
9、行有效链接,实现师生的闲置资源再利用和再开发,实现各类生活、学习物资的循环利用,实现新生购物(旧物、旧生活用品等)的更加低廉和多元,实现毕业生“绿色离校、绿色感恩” ,力行节能环保,促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2.建立“低能耗”随手公益的理念和生态: 5第二个“D”是指“低能耗” (low energy) 。通过低能耗管理平台的构建和运行,从学校教学、生活区的一些小事做起,把没有人上课的教室的灯源进行关闭、把机房没有人用的电脑关闭、将班里的废纸、旧书等打包出售、旧衣服、旧电池进行分类管理,并通过身边小事在“低能耗”方面的发掘和平台管理的多元化演变,逐步培育和构建出“低碳校园、节能环保”随手公益的发
10、展理念及发展规划。同时,逐步开发和创设出低碳与节能技术相近的仿真研究机构,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低碳节能生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传播低碳理念,形成保山学院独具特色的低碳校园生态。 3.培育“低水耗”的生活习惯和常态机制: 第三个“D”是指“低水耗” (low water) 。结合当前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云南特别是保山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现实,我们不仅是要关照增加雨水、增加水资源的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在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和平时广大师生用水习惯上下功夫,比如:卫生间的水龙头坏了一直漏水没人管、或者冲水槽一按起不来,水一直冲以及我们平时没有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等问题。通过保山学院“低水耗”习惯培育平台的
11、构建,一方面,组成小分队,负责各教学楼、宿舍在用水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通过节水科普知识讲座、视频、宣传册等形式把节水用水的倡导深化成广大师生的生活习惯和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常态机制,促进科学用水、提高水利用率,也尝试在平台的运营过程中发现节水节能的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 4.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平台“3D”校园: 6通过上述“低废弃” 、 “低能耗” 、 “低水耗”三个方面的目标构建,最终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平台“3D”校园。一方面,通过学生服务学校、学生自我服务,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生态、更加节能节水,也使得生活在学校里的我们更加幸福;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2、也给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感、敢担当的社会好公民和学生自己创新创业提供一个智力实践孵化平台,为学生未来就业择业提供有力支撑;第三方面,学校管理除了单维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制之外还有学生群体间的自我管理(服务) ,通过“3D”校园管理(培育)平台的构建,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学校高层分忧、为学校治理效率提速助力、为广大师生校园生态的改善贡献。 (二) “3D”校园盈利机制分析 公益创业除了公益属性(社会问题解决导向)之外,也需要考量盈利机制(如何可持续地运营) 。结合在学校开展“3D”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总结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盈利目标: 1.大学生模拟市场交易平台(目前主要是毕业生二手货交易平
13、台)的商家入驻费和广告费收入(包括线上和线上两个平台) 。 2.结合政府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政策导向,将政策和“3D”校园公益环保项目开展相结合,争取政府资金支持。 3.结合“3D”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校园文化产品。 4.开展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争取企业赞助和社会资助。 5.结合当前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结7合学校特点,进行低碳校园、环保校园等选题的公益创业项目申报,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四、结语 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好的政策可以让坏事止步,而好的政策更可以让好的事业可持续地进行下去。公益创业具有非常强的正外部性,因此,除了公益团队的创
14、业热情和对社会问题解决能力之外,更需要政府或管理部门对产生正外部性的团队(企业)给予相应的精神方面(榜样宣传等) 、特别是物质方面的补给(包括物质嘉奖、税收减免、利率优惠、政策奖励等) ,而政府或者管理部门对正外部性的平衡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益创业的可持续性强度。因此,政府的制度、政策是公益创业可持续性的重要变量,也是后期讨论研究该议题的重要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胡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创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2杜银伟.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1. 3黄亚生.创新的创新:社会创新模式如何引领众创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4黄开腾.公益创业: 应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选择.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5王坤、吕惠雯、姜丽霞、付静静.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多维比较及启示.中外企业家.2009(2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