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05.50KB ,
资源ID:1899811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8998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微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探索.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微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探索.doc

1、1基于微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探索摘 要:移动互联网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术周期,它将人们学习、交际的距离收窄到手掌之间, “自主、分享”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学习趋势,从而把当今社会带入全新的“微时代” , “微时代”在不断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进而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了新的渠道和模式,所以,在微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变革。本文 关键词:微时代;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方式 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研究 (课题编号:XJK015BZY037)阶段性成果 什么是“微时代”?可以理

2、解为“以微思想为文化背景,以微科技为物质基础,以微媒体为传播平台,以短小精炼为运行特征的时代。 ”微思想、微科技是催生微时代的主要因素,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 “微时代”不仅创生和成就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改变了社会型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传统文化教育处于“微变”之中。 1 “微时代”对学生的影响表现 1.1 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 由于接受信急途径方式的重大改变,微生活日益成为学生们重要的2生活新方式。学生们每天的生活由微博微信开始,早晨起床一睁眼就拿手机开微信、微博,登陆 QQ,

3、快速浏览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甚至走路或坐公交车都在看微小说或微电影,更有部分同学在上课期间还会用微信与同学保持沟通,随时随地转发或评论各种讯息和网络链接等。 1.2 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与思维表达习惯 微信、微博上的各类知识,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获取新知的需要,学生们通过网络媒体拓宽了知识面。与此同时,能够认真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越来越少,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方式,寥寥数语但情节、人物塑造亦很出彩的“微”小说与“微”电影在学生们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1.3 改变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不同性格的学生更容易结为朋友,拓

4、宽了学生交友的渠道。另一方面,微媒体可以让学生真实地表达情感,甚至进行自我宣泄,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表达观点的随意性与偏激性。 2 “微时代”催生出“微评价” 微评价就是微型的文化评价。广义的微评价包括所有依托于新媒体渠道、新媒体平台的艺术或文化短评,可以说比“微时代”来得更早,如 2008 年以前豆瓣社区里的短书评(少于 500 字) 、短影评、短乐评(均少于 140 字)等;狭义的微评价则既指其依托于微平台,也强调其形式更加短小,主要是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微渠道发表的文化与艺术短评,其互动性和即时性更强,针对性和自主性也更充分。3但随着微文化在大众消费意义上的流行,广义和狭义

5、的微评价都还未能很好地引领社会审美的导向及承担文化建构的功能。比如在很多微评价中,发泄的多而思考的少、感性的多而理性的少、个别的多而整体的少、口水战多而思想交锋少、业余水军多而专业权威少、随波逐流的多而独具慧眼的少、源自情绪的多而来自内心的少等等。因此,对微评价的呼唤和建构,就是要在微文化的背景下强调真正有意义、有意味的文化评价决不能淡出、不能失效。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媒介技术革新,基于微平台的信息发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由快捷,舆论的话语权也逐渐由官方向民间倾斜,呈现出大众化、平民化的趋势,这使得微评价在其意义生成与效能实现上大有可为的同时也有了加以规范和提领的必要。 3 基于“微时

6、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途径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的是为了促进教与学。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着用总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化,大多采用考试的形式,评价主体单一,一般是由教师评价等问题。这里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来阐述“微时代”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途径。 3.1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善教学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以达成促进学习,获得最大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很难实现形成4性评价,但微信

7、公众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每周一测” ,通过群发功能或自动回复功能,每周利用平台群发给学生一道开放性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或者学生向公众号发送关键词“每周一测” ,平台收到关键词后自动回复给学生这道问题。问题答案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通过最近学习的内容,或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自由回答,教师由此可以评价出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同时还要关注总结性评价。传统形式上,学生作业、作品上交后,教师给个评价,这个教学活动就算结束了,这些作品也极易丢失,学生一个学期做了很多,但最后可能都忘记自己做了什么。平台可以保存学生一个学期所有上传的作业、作品,当学期

8、期末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作品制作成小展览的形式发送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回顾反思自己这一学期都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形成对一个学期的总结,共同完成总结性评价。 3.2 自主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主张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学习、研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需要了解自己内在的精神状态,他们也对评价具有发言权。当学生上传作品的时候,要附上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评价内容可以是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由教师向学生发送一份评价量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在同学互评中,学生不只是受评者,还是评价者。教师可以将收到的作品通过平台群发给每一位学生,或者由学生向公众号

9、发送关键词,如“作品” ,自动获得所有作品。每个人必须仔细观察别人的作品,提出优点、缺点及建议,并5将评价结果发送到公众号。同学互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别人作品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因此同学互评不只是评价,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评价主要是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一种引导,指引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改善自己的学习。教师将最后的评价结果通过平台发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再上传、再评价、 再修改,可以实现多次评价,最后得到一份份优秀的作品,并通过群发功能或自动回复功能,推送给所有学生,让学生观看及学习。 3.3 量化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 量化评价是指采用标准化测验的手段,获得客观的

10、分值,如考试成绩,评价量表等。教师可以将评价量表每月通过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评价后再发送到公众号中,教师通过电脑端收到数据后,可以分析自己的教学特点及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知识获取和掌握的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分析、应用、创造性思维等较高层次的智力因素,以及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则提供了实施质的评价的技术可能性。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发送到学生微信,并指出学生的不足及改进建议。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意识的进行改进,持续性的改善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微时代、微文化与微批评,张文东,人民日报,2015.12 2、 “微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吴春岩,佳木6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8 作者简介 彭礼,男,湖南长沙人,管理学硕士,经济学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管理学、投资理财、物流管理及高教管理研究。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