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10KB ,
资源ID:1899887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8998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市场需求的煤炭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市场需求的煤炭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doc

1、1基于市场需求的煤炭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摘 要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十年黄金期的结束,行业停止了快速扩张。自 2011 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煤炭市场环境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继而导致煤炭企业生存困难,多数企业日益亏损,员工收入水平大幅降低,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人数,从 2012 年的 56%骤减至 2013 年的 29%,直至 2014 年的 27%。据目前形势判断,近几年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走低。作为行业人才培养院校,如何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和完善煤炭行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关键词 工程科技人才;煤炭产业;培养问题;政策建议 DOI 10.1

2、3939/ki.zgsc.2016.28.068 1 煤炭市场发展现状 1.1 内部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煤炭库存居高不下,产能过剩,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煤炭进出口量下降;煤炭价格下滑;管理粗放,企业经营困难;优势企业通过降价来垄断市场,价格一旦下降难以回升;企业负债率高,财务成本压力大,应收账款增加,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1 1.2 外部环境分析 面对煤炭的大量开采,我国煤炭市场外部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环境承载力不足,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速放缓;2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率上升;进口煤影响;跨区域送电能力增强,大规模跨区域送电使

3、东部沿海地区用煤量下降。 2 我国煤炭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煤炭相关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偏向专业化 以 M 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例,第一学年主干专业课程只有采矿工程,第二学年除了有采矿工程外还有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和测量学,第三学年有岩土工程和矿山机械等专业课程,第四学年主要以毕业设计为主,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多注重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无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至于本科生毕业不能马上胜任工作,选择继续读研,使企业缺失一线技术人员。3 2.2 工程实践教育严重缺失 由表 1 可知,以 M 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

4、程设置为例,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总学分仅为 36.5 学分,占总学分的23.02%,从表 1 中还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环节几乎分别集中在一周内完成,也就是没有贯彻到学习中去,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煤炭行业是一个经验性非常强的行业,单纯的课堂学习往往造成“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4由于培养方式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煤炭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等方面与其他综合类院校存在相同的地方,这种同质化现象弱化了院校自己的3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不出煤炭院校所应具备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严重

5、制约了煤炭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2.3 缺乏具有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教师只有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才能用工程的视野去指导研究和教学,才能将工程实践与讲授的课程相融合,为学生提供鲜活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6当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背景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实践性发展的不争事实。青年教师工程意识淡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偏低且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师资队伍成分过于单一等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2.4 煤炭企业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由从业人员职称结构可以看出(根据统计年鉴

6、) ,煤炭行业从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拥有初级职称人数约占拥有职称总人数的 88%,而中级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 9%、3%。高技能员工占比过低,煤炭企业具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员工只能从事最基本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此外,从区域上来看,黄淮海区(78%) 、晋陕蒙(西)宁区(7%)和东北区(5%)拥有技术职称人员总数位列前三,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工作环境等方面对从业人员有较大的吸引力,促使高技能员工在择业时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而在从业人员职称的分布上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由煤炭相关院校主体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

7、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招生4人数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煤炭相关院校在煤炭专业方面的招生和培养人数也随之下降。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煤炭院校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由原来单纯为煤炭行业服务改为社会通用的宽口径专业,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2014 年统计的 29 所本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数为 13672 人,仅占总招生数的 9.23%。从招生规模看,高等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招生人数由 2014 年的 18482 人下降为 2015 年的 16931人。从 2014 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煤炭专业招生人数及占比都呈下降

8、趋势。 2.5 煤炭企业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从 2013 年全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煤炭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低学历人员占比高达 60%,与全国采矿行业平均水平 49.40%相比高了 10%左右;而初中以上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较低,仅为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低于全国从业人员高学历占比平均水平。从整体来看,员工队伍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向煤炭行业输送中级专业人才的煤炭专科院校,由于招生和就业的困难纷纷向社会通用类和热门专业靠拢,在 2014 年统计的 7所专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 21.62%

9、。 由各高校 2014 年毕业生质量报告看出,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的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其中还包括各级煤炭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职人员,高校培养出来的煤炭人才并未进入煤炭行业。除煤炭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考虑煤炭行业外,其他高校毕业生选择煤炭行业就业的很少。5高校毕业生作为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管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不利于向管理岗位发展,更不利于企业为摆脱困境制定战略和转型升级。 由表 2 可知,20102012 年在煤炭行业就业的采矿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12 年最多,为 64 人,占采矿毕业生总数的 55.65%,这一就业趋势与我国煤炭行业的十年黄金期有关,行业的快速扩张,吸引着毕业生

10、择业时更愿意选择煤炭行业。但自 2011 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煤炭市场环境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继而导致煤炭企业生存困难,多数企业日益亏损,员工收入水平大幅降低,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人数骤减,从 2012 年的 56%降至 2013 年的 29%,直至 2014年的 27%。根据目前形势判断,近几年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12 年,煤炭院校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比例达到近年来最高,为 30.99%,主体专业到煤炭行业就业比例也高达28.36%,此后开始下降,至 2014 年分别降为 18.8%和 15.2%。综上,在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形势下

11、,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2014 年超过 80%)不愿意去煤炭行业就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行业形势低迷,是导致行业吸引力差、高学历复合型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煤炭企业生存的压力。 3 优化煤炭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 优化工程科技人才类型结构 大力引进高层次尖端一流人才,培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7优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工程科技人才在行业中的作用,适应行业6发展的环境。 3.2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 学科专业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宏观质量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起着举足

12、轻重的作用。8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计管理办法,对专业规模进行控制,合理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动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9 3.3 改造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克服高等学校“千校一面” 、办学缺乏特色的弊端,应加强对应用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改造传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应用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推动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讲授为主向实践训练为主转变;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现场教学为主转变;从学校评价为

13、主向以社会评价为主转变;通过“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措施,培养应用型人才。10 3.4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需要既懂教育又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 培养煤炭行业的优秀人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11聘请企业一流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兼任高 校教师,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逐步构建起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12 7参考文献: 1李术蕊.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23. 2黎荷芳,查吉德.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三要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2. 3李拓宇

14、,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 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67-78. 4高树昱,邹晓东.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2-23. 5吴俊明.高校实验室环境建设与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3):253-255. 6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7. 7刘文,彭玉,吴元黔,等.教师评估体系的设计及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63-66. 8雷环,汤威颐,Edward F.Crawley.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CDIO 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和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23-30. 9李艳华.高校实验室环境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151-153. 10王天宝,程卫东.基于 CDIO 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82010(1):25-31. 11陆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N.科学时报,2009-05-12(B03). 12苏克治.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45-5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