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知识浅谈,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阴阳学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
2、组织按其部位、功能可分阴阳两部分。,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的基本概念 相关事物对立双方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寒暗 阳-热亮阴阳的属性特点 普遍相关相对可分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要点:对立、统一、动态平衡。,二、阴阳的基本特征,具有水和火的基本特征,三、阴阳的属性特点,(一)、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存在一切事物之中。,阴阳的属性特点,(二)、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是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相对于宇宙而言,天阳地阴 相对于性别而言,男阳女阴 相对于方位而言,上阳下阴,阴阳的属
3、性特点,(三)、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相对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感冒: 清涕恶寒舌淡(阴)-姜汤、桂枝(阳) 黄涕发热舌红(阳)-金银花、菊花(阴),阴阳的属性特点,(四)、阴阳的可再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昼,夜,后半夜,上 午,前半夜,下 午,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一、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截然相反制约-阴阳相互制约的特性,使对方不至于太过,最终达到动态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互用-阴
4、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阴阳的消长平衡,平衡-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失衡-患病,阴阳处在动态平衡之中,阴阳平衡,阳盛,清泻阳热,过食辛辣,阴阳的相互转化,阴或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阴阳学说与病理变化,阴阳失衡,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实热证,实寒证,虚热证,虚寒证,身热,低热,恶寒,畏寒,阳盛-实热证,阳,阴,阴 阳,盛,平衡,虚,阳热偏亢、偏胜。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正气亦盛。表现为壮热、大汗出、气粗、烦躁、口干,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臭,口舌生疮,青春痘等症候。舌红苔黄腻,脉洪数。,病机
5、:邪热炽盛治则:清热泻火,阴盛-实寒证,阳,阴,阴 阳,盛,平衡,虚,病机:阴偏盛治则:温里散寒,正气不虚而寒邪结滞于内。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痛拒按,肠鸣腹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阳虚-虚寒证,阳,阴,阴 阳,盛,平衡,虚,阳气不足,面色晄白,畏冷,宜出汗,手足不温,大便清稀,小便清长,唇色淡,口淡无味,舌质淡舌苔白润,脉沉微无力。,病机:阳气不足治则:温肾补阳,阴虚-虚热证,阳,阴,阴 阳,盛,平衡,虚,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表现。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低热,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口干,但不欲饮,痰
6、少,痰粘,颧红,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病机:阴液亏耗治则:滋阴清热,阳盛阴虚证,阳,阴,阴 阳,盛,平衡,虚,又叫阴虚阳亢。精血或津液亏虚导致阴阳平衡失调,阳气失去制约而亢盛。阳亢又使阴液进一步亏损,互为因果。表现为潮热、颧红、面色潮红、目眩晕、目赤、咽干、头晕头痛、牙痛、喉疼、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怒,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嫩小,脉细数等。,病机:阴亏阳亢治则:滋阴潜阳,阴盛阳虚证,阳,阴,阴 阳,盛,平衡,虚,指阴寒内盛,阳气受损而虚衰。证见形寒肢冷,不发热,肢冷,精神萎靡尿清便溏,面色晄白,舌淡胖嫩,脉沉无力或弱。治疗宜温阳散寒。,病机:阳气虚衰,阴气偏盛治则:温阳散寒
7、,气阴两虚证,阳,阴,阴 阳,盛,平衡,虚,元气不足,阴津亏损。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病机:元气不足,阴津亏损治则:益气滋阴,中药基本知识,药性理论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中药的用法,药性理论-四气,四气-寒、热、温、凉。寒凉药-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滋阴除蒸 泻热通便 清热利尿 清化热痰 清心开窍 凉肝息风温热药-温里散寒 暖肝散结 补获助阳 温阳利水 温通经脉 引火归原 回阳救逆,药性理论-五味,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 、和
8、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淸泄火热、下气平喘、 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涩-与酸味药物相似。,药性理论-升降沉浮,与四气五味的关系:一般来说,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多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多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与药物质地轻重的关系: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机质重者大多为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
9、赭石等。与炮制的关系: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药性理论-升降沉浮,升浮药-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就其所代表的药物,分别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癥、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的作用。沉降药-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就其所代表的药物,分别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配伍,单行-单用一味药物。相须-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增强原有药物疗效相使-一种药物为主
10、、另一药物为辅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禁忌,十八反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十九畏 硫磺本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和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妊娠用药禁忌,根据药物对胎原损害的程度,可分为慎用和禁用两类,痛经祛瘀行气破
11、滞辛热滑利,桃仁 红花 牛膝 大黄枳实 附子 肉桂 干姜木通 冬葵子 瞿麦等,毒性较强药性较猛,巴豆 大戟 商陆 麝香 三棱 莪术 水蛭 斑蝥 雄黄 砒霜 牵牛子,慎用,禁用,服药时饮食禁忌,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胸痹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中药的煎法,据病情和药性决定,煎服的方法恰当与否与药效的发挥和疗效是有一定关系。容器的选择:砂锅水的选择:以自来水为主,也可用矿泉水、纯净水、干净的溪水,不可用热水浸泡中药,因
12、为在药的表面可以生成一层膜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水以浸过药料上一寸为宜;水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喝过多苦药伤胃,过少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火候的控制:一般以武火至沸腾,然后文火保持沸腾即可。 补益中药应该文火为主,煎开后30-40分钟 外感中药以武火急煎开后十分钟就可 药物的清洗:杂质较多的药物要清洗,如蝉衣、地龙砂土较多,应该先另洗。有的药物不用洗如枸杞、豆类等。最好是将药物放在水中陶洗一下过滤后泡上半小时后煎较好 。,中药的煎法,煎药时间: 一般中药煎三十分钟就可,但解表药只要煎开后十分钟就行,补益药可以文火慢煎开四十分钟后关掉;矿物、介壳类、有毒中药可以多煎一些时间。,中药的煎法,特殊
13、药物的煎法,先煎 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于溶于水的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龙骨、牡蛎、珍珠母、石决明、龟甲等。 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做的安全有效。,后下 主要指一些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煮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 此外,有些药物不属于芳香药物,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特殊药物的煎法,包煎 主
14、要指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它药物同煎,以防止药物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另煎 主要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2-3小时。煎液可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特殊药物的煎法,烊化 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物加热溶化及烊化后,用煎煮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物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及蜂蜜、饴糖等。
15、,特殊药物的煎法,泡服 主要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煎汤代水 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以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特殊药物的煎法,冲服 某些贵重药物,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末制成散剂用温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等。 某些药物,为提高疗效,常研末成散冲服。如用于止血的
16、三七、花蕊石、白芨、血余炭等;息风止痉的全蝎、蜈蚣、僵蚕等;制酸止疼的贼骨、延胡索。 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特殊药物的煎法,服药法-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 一般来讲,病变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疼、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病变在胸腹以下者,如肝、胃、肾等疾患,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物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物宜发作前2小时服;安神药物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疾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
17、定时服。,温服-一般汤剂及平和补益药均宜温服。就是在不冷不热时服用。热服-解表、祛寒及通血脉的药物宜趁热服下。冷服-热性病、清热药、解毒药和止吐药均应冷服,就是在药液放凉之后服用。顿服-就是一次将药液服完,以迅速发挥药效作用。多用于重病、胃肠病、活血化瘀药或便秘急于通泄者。目的在于在药物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最大疗效。,服药法-服药时间,频服-就是将药液分数次频频少量饮用或含咽。凡治疗咽喉病、呕吐病,均宜采用多次少量频服,使药液充分接触患处,尽快见效。冲服-如麝香、牛黄、沉香、木香等贵重药或芳香药,若久煎会影响疗效,有时就要冲服。即先将药物置于杯中,趁热将汤药冲入,温浸片刻再用。,服药
18、法-服药时间,常用中药,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补血药:当归、阿胶、补阴药:地黄、沙参、麦冬、石斛。补阳药:附子、干姜、肉桂。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七叶一枝花。化痰散结:半夏、皂刺、天南星。活血化瘀 :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常用中药-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扶正祛邪。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人参,党参,黄芪,常用中药-补血药,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阿胶-补血、滋阴、润肺、止血。,当归,阿胶,常用中药-补阴药,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沙参-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19、。 南沙参:养阴润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地黄,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常用中药-补阴药,麦冬,石斛,常用中药-补阳药,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温通经脉。,附子,干姜,肉桂,常用中药-清热解毒药,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半枝莲-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散瘀化痰。,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痉。,常用中药-清热解毒药,七叶一枝花,半边莲,常用中药-化痰散结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散结消肿。,半夏,天南星,常用中药-活血化瘀药,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丹参,桃仁,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红花,赤芍,常用中药-活血化瘀药,谢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