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10KB ,
资源ID:190146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9014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劳动异化逻辑的解构与科学唯物史观的建构.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劳动异化逻辑的解构与科学唯物史观的建构.doc

1、1劳动异化逻辑的解构与科学唯物史观的建构摘 要:评李斯特写于 1845 年 3 月,恰逢马克思旧唯物主义观念的解构和科学唯物史观逐步建构的时期,内容上批判了李斯特国民经济学的理论部分,主要是生产力理论等。更重要的,它还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延续和蜕变,一方面,马克思批判德国式的唯心主义,揭示德国资产者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粉饰其追求财富的本质,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在对新旧唯物观的解构和建构方面,马克思此时并未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劳动异化逻辑,但其中也包含了关于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观念的萌芽,是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

2、动;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08-04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19 世纪 40 年代不仅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时期,更重要的,它还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先后创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3 年夏天)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 年末至 1844 年 1 月)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 年 58月) 、 神圣家族 (1844 年 911 月)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 年4 月)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 年 11 月至 1846 年 5 月)等重要

3、著2作和文本。正是这几个著作文本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1845 年 3 月,马克思创作了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简称评李斯特 )一文,它虽然是以批判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为目的,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其唯物史观的萌芽,多少呈现了马克思旧唯物主义观念的解构和科学唯物史观的建构轨迹,成为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对马克思评李斯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对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批判(杜宝宽,2009;李淑梅,2010;周海飞,20

4、14) ,以及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本身的生产力理论及唯物史观产生的影响上(冯景源,1984;崔永和,1994;吴学琴,1998;张雪魁,2005;郭杰忠,2005;姜海波,2007,2010;王峰明,2009;史小宁、常娟娟,2011;赵华灵,2012;杨乔喻,2013) 。也有学者对马克思与李斯特有关贸易自由与保护关税观点的异同展开讨论(黄瑾,2011) 。还有学者采用文本研究方法对评李斯特进行解构(冯景源,1984;张一兵,1995;胡大平,2005) 。 本文试图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评李斯特中的唯物史观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并通过与马克思 19 世纪 40 年代的主要文本著作

5、的比较研究,揭示马克思旧唯物主义观念的解构和科学唯物史观的建构轨迹,以及评李斯特一文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二、 评李斯特的写作背景及文本情况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 年)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时代的德国相较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地主掌握国家政权,德国各邦及其内部各个省区都存在地方税率,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全国市场的形成。为消除国内的关税壁垒,李斯特等人在 1819 年建立了德国工商协会,1934 年成立了德国关税同盟。作为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李斯特除了与国内的封建主义做斗争外,还面临着保护德国新兴的

6、产业资本利益,他主张用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国内的生产力量,摆脱来自英法等相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竞争威胁。1841 年李斯特发表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一卷国际贸易、贸易政策和德国的关税同盟一书,立即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 “俨然成了追求财富、渴望统治的年轻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宣言书,成了在政治经济上推动德国的福利、文化和力量的良方。 ”1 1844 年 11 月,从哲学走向经济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刚刚完成批判鲍威尔兄弟的神圣家族 ,不约而同地想到要批判离现实更近的李斯特2。1844 年 11 月 19 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德国资产阶级和英国的资产阶级一样坏,只是在榨取方面不那么勇气十足、

7、不那么彻底、不那么巧妙罢了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写几本小册子,特别是反对李斯特的小册子。 ”31845 年 2 月 15 日,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批判李斯特把德国资本家对保护关税的渴望变成了体系。1845 年3 月 17 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他从皮特曼那里及时知道马克思4也有批判李斯特的想法, “我是想从实际方面对付李斯特,阐明他的体系的实际结论你批判他的理论前提会比批判他的结论更着重一些。”31845 年 3 月,马克思写了评李斯特一文,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主要批判了李斯特的“理论前提” 。 马克思评李斯特一文并没有付印,现存的手稿是不完整的(这篇评论李斯特的草稿是在马克思的长女燕

8、妮?龙格的孙子长期保存的马克思遗稿中发现的) 。手稿一共 24 印张,缺少其中的第 1 印张、第 1021印张以及第 23 印张。文本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李斯特的一般综述” (由于手稿第 1 页遗失,第一部分的标题是前苏联编译学者加的),共有 4 节。第 1 节和第 2 节的开始部分遗失,第 3 节和第 4 节相对完整;第二部分标题是“生产力理论和交换价值理论” ,但后面部分因为手稿遗失,内容并不完全;第三部分标题是“论地租问题” (由于手稿第10-21 页遗失,第三部分的标题也是前苏联编译学者加的) ,因前面大部分遗失,内容大致剩下一个片段;第四部分标题是“李斯特先生和费里埃” ,

9、内容相对完整。 三、解构与建构: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形成的解析 马克思评李斯特写于其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思想蜕变和升华时期,前有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神圣家族等重要著作,后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里程碑式的著作。根据张一兵4的观点,马克思在 1843 年完成其第一次重大思想转变,即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实现从唯心主义到一般唯物主义的转变。在其后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5心主义的批判,并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劳动异化逻辑来重新诠释黑格尔。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继续通过肯定费尔巴哈来批判黑格尔,但其中已经含有超越费尔巴哈形而上学、直观的唯物主义的观

10、点。1845 年 4月,马克思写作了“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批判了费哈巴哈抽象的、脱离实践的人本主义世界观,标志着马克思第二次思想转变,即由人本主义劳动异化逻辑向科学的唯物史观的转变, 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基本完成。 评李斯特介于马克思第一次和第二次思想转变之间,也即处于人本主义劳动异化观的解构和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建构时期,其中必然存在着“承前”和“启后”的观点。 (一)对唯心主义的彻底批判 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评李斯特中,马克思继续批判德国式的唯心主义。文中第一部分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妨碍德国资产者追求工业财富

11、的一个巨大障碍,是他迄今为止信守的唯心主义。 ”1接着,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等德国“庸人”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粉饰其追求财富的目的。他说,德国资产者“以真正德国人的矫揉造作的方式、以唯心主义的基督教徒羞怯心理来泄露其秘密。他追求财富而又否认财富,他把无精神的唯物主义装扮成完全唯心主义的东西,然后才敢去猎取它”1。进而在批评李斯特想要证明的原理和要达到的目的时论述:“工业资产者不得不表明,他们绝不是追求物质财富,他们所想的无非是为了精神本质而牺牲交换价值,牺牲物质财富。因此,说到底,问题只在于自我牺牲,在于禁欲主义,在于基督教的崇高灵魂。 ”1 6在评论李斯特批判世界主义的国民经济学时,他说:“李斯特

12、先生大概永远也不会想到,现实的社会组织是无精神的唯物主义他永远也想不到,国民经济学家只是给这一社会制度提供相应的理论表现。否则他就应该把矛头指向现在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指向国民经济学家他从未批判过现实社会。他作为一个真正的德国人,对这个社会的理论表现进行批判,指责说它所表现的是事物而不是事物的幻象。 ”1这里我们应该注意,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等“真正的德国人”时说“他从未批判过现实社会” ,这里表明马克思不仅仅局限于批判唯心主义,也在批判一切脱离现实社会的实践的理论。 另外在第二部分,即生产力理论和交换价值理论部分,马克思还批判李斯特将生产力本质看成是唯心主义的。他批评说:“力量的感觉世界便代替了

13、交换价值的物质世界力量则表现为独立的精神本质幽灵,表现为纯粹的人格化,即上帝,人们也就完全有理由要求德国人为幽灵牺牲恶的交换价值!”1 (二)对异化劳动逻辑的遵守与剥离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具体分析了产品的异化、生产活动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并认为异化劳动的概念可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 。在评李斯特第二部分里,马克思继续将人(工人)的活动(劳动)视为“异化”的劳动, “借助于工资可以确定,他的活动不是他的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而毋宁说是把他的力量售卖给资本,把他的片面发展的能力让渡给资本谈论自由的、人的、社会的劳动,谈论没有私有财产

14、7的劳动,是一种最大的误解。 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 ”1但此时,马克思并没有在语境上对“异化劳动”大书特书。马克思此时没有用“异化劳动” ,而是用打着双引号并且加注了着重号的“劳动” ,马克思硬是“剥去了异化 类本质这样的语言外壳” ,虽然没有造成人本主义逻辑的解构,但是“一种新的方法无意识地被呈现了”2。此后,马克思有意识地去除语境中的“异化” “类”等,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述共产主义消灭分工时说:“这种异化 (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 ”5他这里用加了引号的“异化” ,以

15、及括号中的解释“用哲学家易懂的话” ,说明马克思此时已有意识地放弃了“异化”这个“语言外壳” 。 在评李斯特中,马克思总体上尚未完全摆脱费尔巴哈劳动异化的思想。他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批判资产阶级不是为了人的发展,而实际上是否定人的。 “人同马、蒸汽、水全都充当力量的角色,这难道是对人的高度赞扬吗?在现代制度下,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发展和加强等,使你更有生存能力,那么这就是一种生产力”1“难道资产者、工厂主关心工人发展他们的一切才能,发挥他们的生产能力,使他们像人一样从事活动而同时发展人的本性吗?”1“把人贬低为一种创造财富的力量 ,这就是对人的绝妙赞扬!资产者把无产者不是看作

16、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资产者还可以把这种力量同其他的生产力牲畜、机器进行比较。 ”1这都说明此时马克思还是从人本主义角度、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8制度对人本性的践踏和否定。 另外,马克思还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待工业的发展,认为当前作为资产阶级牟利工具的工业最终将灭亡。他说:“对工业的这种评估同时也就是承认废除工业的时刻已经到了,或者说消除人类不得不作为奴隶来发展自己能力的那种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时刻已经到了,因为一旦人们不再把工业看作买卖利益而是看作人的发展,就会把人而不是把买卖利益当作原则,并向工业中只有同工业本身相矛盾才能发展的东西提供与该发展的东西相适应的基础。 ”1 (三)

17、科学唯物史观建构的萌芽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已经包含有超越费尔巴哈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例如,他在评论对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批判时指出,它们“并不是什么在人类之外的、抽象的、彼岸的人格,它是那些作为社会积极成员的个人所进行的真正的人类活动这里面不仅体现着他们的思维,并且更主要是体现着它们的实践活动”6。在这里他不仅仅局限于谈抽象的人和实践,而是作为人类的体现实践活动的人。在批判埃德加尔的哲学观时说:“因为哲学过去并没有真正独立于世界之外,所以它也就未能对世界做出任何真正的判决,未能对世界使用任何真正的鉴别力,未能实际地干预事物的进程,而至多只是不得不满足于抽象形式的实践。 ”6 在评李斯特

18、中,马克思批判李斯特这类德国“庸人” “暴露出他的民族特点”:一方面, “认为整个经济学不外是研究室中编造出来的体系。 ”1另一方面,认为李斯特不去研究现实的历史,而是“探求9个人的秘密的恶的目的”1。他认为,经济学的发展“是同社会的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国民经济学的实际出发点就是:“市民社会 ,而对这个社会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在经济学中准确地加以探讨。”1这里,马克思一方面批判脱离现实社会的德国的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马克思没有将“市民社会”看作是一个僵化不变的固有形式,而是从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角度看待“市民社会”及其“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这里折射出马克思已经用历史的唯物主义观念看待和剖析现实社会。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