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税务系统行政管理权内控机制信息化浅论摘要:本文对税务系统行政管理权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初步设想,并指出不能为了内部控制而内控,确保实现规范管理、依法征税,不偏离组织税收收入的中心目标。 关键词:税务系统 内控机制信息化 体系研究 2015 年国家税务总局对内控机制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再次部署。何谓内控机制信息化?笔者认为内控机制信息化就是在税收工作中围绕权力运行的关键点、执法过程的薄弱点和突出问题的易发点,全面排查和评估风险概率和危害程度,借助信息化手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税务系统抓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把管理制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用科技为制度笼子上锁,进
2、一步有效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在系统内部进行“自我革命” ,形成依靠制度和科技管人、管事、管风险、强税收的严密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一、税务系统行政管理权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两覆盖、两优化、两提升” 。 “两覆盖”就是内控机制不仅要覆盖总局、省局而且要覆盖市局、县局,不仅要覆盖税收执法全过程而且要覆盖行政管理各领域。 “两优化”就是要优化流程制度,优化税收业务软件内控功能。 “两提升”就是提升内控监管能力,提升内控整体效能,促进廉洁从税和依法治税,助力税2收现代化早日实现。就“
3、两覆盖”而论,目前基本达到了覆盖总局、省局而且覆盖市局、县局,对税收执法全过程也基本覆盖,基本建成税收执法内部控制信息化雏形,但是对行政管理权领域的覆盖几乎为零,对行政管理权领域的内控建设研究才刚刚起步。究其原因,一是各地区各单位信息化工作进展不一,虽然有的单位已经把行政管理逐步纳入信息化,比如公文处理、NOTES 即时邮件、人事考勤、财务核算等,但是使用的软件平台数据库结构不同,很难统一内控数据标准。二是地税系统财务经费下放到地方政府后,有的单位已经取消核算,成为地方财政的报账单位,有的单位属于零余额会计单位,财务数据内控平台不统一。目前状况下,行政管理权内控机制信息化亟待研究,税务系统行政
4、管理权内控机制信息化更是难点。 二、税务系统行政管理权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想法 行政管理权内控机制信息化的核心是行政管理权监督,重点是对人、财、物权监督。围绕单位内部控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内容进行监督,将内控机制的最初关口尽量前移到权力行使的起点,贯彻“科技加管理”的指导思想,对行政管理权的行使进行全过程管理、监控和制约,从源头上控制腐败和不规范行为的产生、发展和蔓延。结合目前行政管理信息化利用程度,选择便于内控机制信息化监控的部分指标,定位点在于是否经过集体研究,暂时不能涉及具体事项办理过程。以后随着行政管理信息化领域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逐步实现
5、对行政管理权全过程进行信息化内控。结合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内容,便于纳入信息化内控的要求,建议初步确定以下3五大类指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重大事项、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 (一)行政管理权内控机制信息化的目标。一是合法合规,决策有程序,执行有依据,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二是保证运转效率,进一步简政放权,以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为落脚点,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实现税收收入的最大化。 (二)行政管理权内控机制信息化的方法。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和应用信息化程度,采取数据库提取数据分析和期初录入数据、实地查看书面记录相结合的办法,对行政管理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三)行政管理
6、权内控机制信息化的指标体系。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财会201221 号)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指标体系包括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一是单位层面内部控制重点关注重大经济事项内部决策和不相容岗位登记等 2 个指标,对于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不相容岗位登记,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在内部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7、。二是业务层面内部控制,重点关注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 6 个指标。 42.重大决策内部控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中发20053 号)第六款第十三条提出:“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要认真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监督民主集中制及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情况,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 。指标体系包括:年度工作计划,资产损失核销,重大资产处置等。一是年度工作计划(或规划) ,涉及
8、本级及全系统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长远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二是减免税事项,对企业审批类减免税进行党组集体研究。按照简政放权和权力下放的要求,企业对于备案类减免只要在申报环节自行申报即可享受政策优惠不纳入党组集体研究范围。三是向上级请示报告的重要事项,是否经过集体研究。四是答复下级请示报告的重要事项,是否集体研究,是否及时答复。五是资产损失核销,对实际发生损失的资产,经取得合法、有效证据证明确实发生永久性且无恢复可能的事实损失,进行财务核销申报、审核认定和账务处理等工作,内控机制点在于是否经过集体研究,是否经过党组集体研究以及党组研究情况。六是重大资产处置,包括出售资产、置换资产、出租资
9、产等行为,汽车、房屋不受金额限制,其余单项资产金额在参数标准金额万元以上。 3.重要干部任免与管理内部控制。 国家税务总局党组关于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制约的决定 (国税党字200083 号)要求,对人事管理权的监督主要是对人员的录用和调配、职务任免和升降、出国(境)人员的审查以及编制管理的监督。防止人5事工作中的失职失察以及违反规定进入、违反程序提拔干部等问题的发生。目前税务部门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人员录用都由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税务系统对人员的录用和调配内部控制暂时没有实质性意义。职务任免和升降很难纳入信息化软件管理。目前状况下指标体系暂时包括:公职人员护照备案、公
10、职人员出国(境)备案、干部教育培训、单位编制登记等指标。一是公职人员护照备案,对公职人员护照进行备案,并与公安出入境管理机关核对数据,是否备案齐全。二是公职人员出国(境)备案,及时办理请销假。三是干部教育培训,集体外出脱产培训是否经过集体研究,预算编制和教育效果是否可行。四是单位编制登记,是否超编制安排人员以及差异原因。 4.重大项目安排内部控制。凡属于重大项目安排的情况,包括决策参与人、决策事项、决策过程、决策结论等,要以会议通知、议程、记录、纪要、决定、备忘录等形式留下文字性资料,并存档备查。指标体系包括基建工程、服装制作、票证印制、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硬件购置、交通工具购买等。 5.大额资金
11、使用内部控制。财、物管理实行管事权与管财权分离,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凡是属于人事、财务、基建等重大问题,必须由党组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决不允许个人说了算,分管领导要严格按照集体研究的决定审批执行。指标体系包括:重大捐赠赞助登记,大额资金支出,公务用车超标、违规支付“三代”手续费。其中公务用车超标指标既要对用车总量超标进行控制,又要对单车配备超标控制。违规支付“三代”手续费指标要求税务机关应6在“三代”单位和个人申报并结报票款后,按有关规定支付“三代”税款手续费。对不能及时支付的,应予说明,并在一个季度内结清,最长不得超过 6 个月。 三、税务系统行政管理权内控机制信
12、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事项信息化应用进程。利用“制度+科技”管人、管事、管税、管风险,实现风险源头防控、纠错提前介入、操作全程留痕,过错适时追究,打造完整责任链条。对新开发的软件要设置内控节点,实施风险防控。对现有的软件进行内控改造,增设风险点,完善风险指标体系。把行使行政管理权风险防控的各项制度及要求固化在信息技术中,镶嵌到软件中,建立起人机结合控权的新机制。 (二)明确内控机制建设的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一是明确责任主体,无论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税收业务部门,在制定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应当体现完备的内控制约机制,保证建章立制、办理事项的各项工作符合政策规定,由内控的“参与
13、者”转变为“责任者” 。二是明确监督主体,纪检监察部门回归监督职能本位,对行政管理部门、税收业务部门的制度设计、业务流程的内控措施进行审查,对具体业务办理的内控制度进行监督,由内控的“操办者”转变为“监督者” 。 (三)随着信息化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行政管理权职责落实和内控指标要不断改进适时更新。例外原则要既授权又控制,不能为了内部控制而内控,确保实现规范管理、依法征税,不偏离组织税收收入的中心目标。J 参考文献: 71.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党组关于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制约的决定S.2000. 2.马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J.企业会计,2014, (1). 3.阎金平.国家审计与政府部门内控体系建设的关系J.山西财税,2014, (8). 4.许庆钥.政府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 (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