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09KB ,
资源ID:1909191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9091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oc

1、1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提要 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城市综合症日益严重,城市发展模式急需转型。根据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状况,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是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最佳选择。本文从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入手,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优劣势;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及主要对策 收录日期:2016 年 6 月 8 日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口膨

2、胀、建筑密度过大、交通拥挤、资源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加上温室效应日益严峻,全球气温仍在不断升高,我国城市发展面临阻碍。为实现我国城市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并且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必须转变当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就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下应运而生,是减轻温室效应、解决当前存在的城市问题的最佳选择,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方2向,是城市发展转型的最优模式。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根据所得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和措施,以期为我国

3、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 仇保兴在 2009 年的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的结合体,通过努力发展低碳经济来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建设发展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为目的,强调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协调,促进城乡复合共同协调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城市良好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城市建设发展新模式。 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优劣势分析 (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 1、 “生态文明”理念的逐

4、渐深入人心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推广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要想真正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必须转变当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发展模式,探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低碳生态城市这一城市发展新模式,其建设发展能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社会发展更和谐、经济发展方式更低碳、生态环境更美丽,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最佳选择。 32、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发展政策奠定了政策基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持续增加,却导致了生态效益的不断下降,出现了大气、水、土壤、工业污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城市“综合症” 。为真正解决日益严重的

5、城市“综合症”和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发展政策,如对应用可再生能源建造建筑的用户、对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对建造绿色建筑的予以补贴,对确有示范效应的生态城市予以补助和资金支持等。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都十分有利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3、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和乡镇、生态示范新城等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为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积极推行了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式建设,同时从改造现有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新建生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两方面出发,在全国普遍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和乡镇的建设命名和生态示范新城的试点建设;

6、生态示范新城的建设也已有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太湖新城、深圳坪山新区、深圳光明新区五处试点。这一系列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避免了多走弯路。 4、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等原始生态观奠定了文化基础。 “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等是在农耕文明时期形成的原始生态文化观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存在着遵循自然规律、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所以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并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发展基础的,可以将理论观念通过人们的4实践转化为实际存在。 (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劣势分析 1、温室效应日益严峻,大气环境污染

7、严重。城市中工业园、工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小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日益增大等,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造成了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虽呈下降趋势,但排放量的总体基数大,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难以迅速缓解,平均气温仍在不断升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大量排放,使酸雨频繁发生,造成了土壤酸化退化、农作物减产死亡、植物被腐蚀等一系列问题;近些年空气中 PM2.5含量过高引起的雾霾天气加剧恶化了大气环境质量和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大气环境质量呈日益下降趋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碳排放量降低速度过慢。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多为高投入、高耗能、高

8、污染的产业类型,多使用石油、煤炭等高污染能源,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使用较少,污染物产生量大,碳排放量多;同时并未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发展链条,上一环节产业建设发展所产生的废弃物无法被下一环节的产业所利用,增大了资源能源的消耗量,也加倍向生态环境中排放了污染物,污染了生态环境。虽然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难度较大、投入较多、见效较慢,成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难题。 3、建设用地面积过大,公园、绿地面积严重不足。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为追求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自然的植被、树木、花草被人工建成的密集的高楼大厦、工业5企业、居民住宅等所替代,生

9、态保护用地大量被占用,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了生态环境的质量。而公园、绿地所占面积却不断减少,城市绿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逐渐丧失;公园、绿地所占面积过小,既不利于城市中景观格局的构造,也阻碍了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的发挥。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普遍存在着“职住分离”的情况,人们工作的地点与居住的地点相隔较远,这就导致了人们为节约上班和下班途中的时间,就会选择私有交通的出行方式,而不会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相比之下就增加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且还存在着居住用地在布局过程中

10、较为分散,未能形成居住组团的情况,在冬天供热过程中,由于距离较远,增加了供送途中的能源消耗量,排放的污染物也相应增加,同样也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生态产业。第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使我国产业的发展由资源能源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密集型、生态型转型,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量,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第二,实现资源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形成产业发展链条,产业发展可共享资源能源,做到上一生产环节的废弃物经加工转化成为下一环节的生产加工材料,能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第三,普及推广节能技术改造,现有高耗能型工业企业向节能型方向

11、转变,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第四,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6排放量和做到净化处理。 (二)优化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用地模式紧凑混合化。首先,应制止城市空间的无限制蔓延,禁止建设用地占用包括生态保护用地在内的其他用地,将城市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其次,在城市中规划布局空间结构时,应围绕绿色交通系统来布局城市空间,用地的布置实现紧凑化和功能混合多样化,提高土地和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再次,在城市空间中布置建筑物时应控制容积率,建筑物的布局合理适宜,功效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应注重城市中高碳汇绿地系统的配套和布局,必须占据一定比例,净化吸收城市中污染物,丰富城市景观类型。 (三

12、)普及建造绿色建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为实现建筑能耗的降低,应做到新建建筑都应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建造过程中多选用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建材,注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运用;对于现有的高耗能建筑应利用绿色建造技术予以改造,不能改造的应予以拆除或重建。交通能耗的降低则应大力提倡多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对私家车的出行采取分时段、分日期的方式进行限制和分流;逐步降低汽车的耗油量和碳排放量,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做到汽车尾气净化处理后排放。 (四)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相关支撑体制机制。需借助城市规划、环保等方面的专家针对我国

13、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城市应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创建规划,7按照评价指标标准对未达标指标制定相对应措施,努力使未达标指标予以达标。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保机制、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等相关支撑体制机制,保证实施的强制力和有效性;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的建立,能避免区域行政区划影响下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利于城市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协调共建低碳生态城市。 (五)形成全民性的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一是应加强对政府部门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在政府部门内部定期开展生态环保学习会议,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发

14、挥榜样作用;二是应提高各企业职工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开展生态环保理念学习培训,各企业都自觉做到为贯彻节能减排付出实际行动;三是应在各大、中、小学校普及推广生态环保知识,在学校内开设生态文化体系学习课程,使学生从小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同时,借用电视、网络、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最终由内而外形成全民参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加强与其他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派专业人士去国外实地考察调研,吸收借鉴他国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经验,并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加以灵活运用;引进国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和专业人士,与我国专家和学者一

15、起探讨解决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在他国专家和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方法,指导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8主要参考文献: 1肖华斌,盛硕,刘嘉.低碳生态城市空间规划途径研究综述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2. 2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12. 3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5. 4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 5刘琰.低碳生态城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9.17.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