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流管理专业中外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摘 要: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转型发展中需要深入研究和实施的重点问题。因此,通过对国外物流教育中先进的理念和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其与国内高校的物流教育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差距,提出物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86-03 工业化国家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就开始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的
2、发展。这种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还促进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顺应全球化教育的潮流。尤其我国许多高校面临转型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实现各高校成功转型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同样是转型发展中需要大力探索和改革的专业,需要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从社会需求特点来看,物流紧缺人才主要是物流规划咨询、国际物流和物流科研等类型的高素质人才。然而,我国物流教育仍没有走出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2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3、。这种问题还要归因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很好把握该专业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特点。笔者通过将国内与国外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相关的高校教育模式进行对比,探索我国高校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一、中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比较 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遇到了物流人才的短缺,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此后大力发展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发展,美国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特色明显,课程群与课程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独特。日本的物流教育与物流理论研究也较早,并提出了许多世界有名的论点,形成了较为完成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休博士提出的“冰山学说” 、 “第三利润”成为物流学科的经典
4、理论。欧洲一些国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比较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现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20 世纪末欧洲就有 90 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如英国的克兰菲尔德商学院、德国的科隆大学、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经济大学、荷兰的鹿特丹大学等大学都在商科专业中增设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类的专业课,并增加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硕士学历教育。 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物流教育起步较晚。2001 年北京物资学院设置了我国第一个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截至 2015 年末,全国已有 443 所本科院校、954 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并有 48 高校在一级学科下面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全
5、面开展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但是,我国高校仍需要总结国外物流教育的先进办学经验,改革3我国高校物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来迎接全球化国际教育的挑战,形成国内物流教育的特色发展优势。 (一)培养目标对比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体现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制度选择的依据。纵观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来看,设定较为宽泛。如美国物流管理本科培养目标定为“毛坯” ,更加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目标是通过大学阶段的“通识”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下较为宽泛的知识基础,并为将来的硕士和博士学习和再发展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我国高校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已由原来较为抽象的“高级管理人才、
6、高级专门人才” ,转向了更具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如沈阳工程学院物流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表述为“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这种表述较原来更加明确,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样的表述也是遵循和参考了国家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鉴于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某些省市的专业综合评价需要,为了避免评审专家在培养目标设置这项扣分,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趋向于教指委所指定的参考目标,导致培养目标趋同,反而失去了各高校本可以依托地方经济或学校转型发展中可以保持的特色。 (二)培养过程对比 培养过程主要包括
7、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和4培养途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监考与反馈、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 1.课程体系对比 美国物流教育起步早,经过 40 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物流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育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在物流教育与课程设置中融合了其他学科的课程与知识内容。在对美国物流类专业或课程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课程设置一般基于配送和物流的核心要素,围绕这一主线,往往开设物流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比较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信息规划方法的开发。
8、为了照顾到学生的就业倾向或偏好,根据市场需求导向,不同学院的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又有所不同,这些都是考虑到学院的自身特点和就业优势。在商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开设课程,常见有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战略采购、战略与运用等,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课程有统计学、运筹学、仿真技术、财务管理等,还有与其他学科交叉类的课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管理会计、国际沟通等。 除此以外,还根据物流专业所属系部和学校特色而开设了与物流相关的其他课程。土木工程系的物流专业就开设了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港口规划与管理、智能交通与车辆系统、运输系统分析。工业工程系的物流专业则增加了与工业
9、工程有关的课程,如库存系统、运营规划与控制、工业物流等。这些特色性的课程体系仍体现出来较强的应用实践性,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也适5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特点。美国的物流教育体系还建立了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职业资格证书。 国内许多高校虽借鉴欧美高校的做法,探索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长期不变,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特点,部分课程相对滞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从学分来看,国外高校物流专业的总学分多在 120130 分之间;而我国高校一般在 180 分左右,个别学校因改革试点而减少为 160 分
10、左右。将学分折合成学时对比来看,国外高校学时较少,课程门数一般在 32 门左右,学时大约为 2 200,这些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我国物流专业的学时大多数在 2 5502 900 学时,包括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共大约在 50 门左右。其中公共课中,我国主要是大学英语、体育、思想政治和修养、马哲类的课程,融入的国外知识、国外学派观点较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对实践重视不足和实现的方式较弱。国外的通识课程增加了社会分析与国外文化解析方面的课程,专业课的内容中也增加了国际元素。 我国物流专业教学中开设的功能类课程居多,
11、或者学习内容更加微观,从专业的某个活动、环节对知识和实践进行培养,而缺乏必要的战略规划类课程、理论研究类课程和系统工程类课程。国外普遍重视战略类的课程教学,如在课程中普遍开设战略应用、战略采购这样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注重培养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国际沟通类课程很少出现在我国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中。然而,战略思6维、沟通技术等实际应用技巧是物流乃至其他行业的工作的基础,物流技术的应用和物流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就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一定的沟通技术和运用方法,只有掌握合适的沟通技巧,才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2.培养途
12、径对比 培养途径主要指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或手段,如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操作与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从课堂教学方法来看,讲授法也是国外大学教师课堂讲课的主要方法。但与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或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案例引入到课题是国外的典型特征,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将大量真实有效的企业实例融入到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利用研讨会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学生课外自己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好上课材料,课堂上才能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讨论。如果准备不充分,老师就会在学生成绩中记下重重一笔,学生
13、需要重新准备。这种严格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学生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广泛了解不同的观点,又树立了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相比之下,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以讲课的方式较为系统地将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国内高校各门课程的听课学生一般是大班或合班,学生众多,相对较少的师资队伍,只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但不能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利。7也有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但案例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案例的挖掘程度都较为肤浅,案例分析不能深入到一定程度,对案例中的真实企业或业务流程不是很了解。 国内教学计划安排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主要从第二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
14、”认知实习“开始,到各学期安排的针对某课程的辅助实践环节,到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此外,还增设了暑假期间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逐渐深入,国内高校设置的实践课程所占比例逐渐提高,许多高校该比例达 25%以上。但实践课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系统。多数实践仅通过物流软件或调研报告的形式完成,根据上交的纸质报告或PPT 演讲给予学生课程成绩,对每个学生在实习过程的具体表现和实习后收获缺乏细致的考核。 国外大学极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著称。该校引入两个实践学期,即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轮流在校内或校
15、外实习基地进行 4-6 周的生产认识实习,在第七学期以准工程师的身份深入到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参加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 9-12 周的技术实习。在实验教学和工程训练中,体现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在专业教学阶段或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或 CDIO 工程教育模式,项目设计的题目来自企业,并与企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某个真实项目。为了完成这个项目需要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整个实战过程,最终完成项目设计论文。这种教学模式比较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8力、自主研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培养评价对比 培养制度指学
16、生在校学习年限和学分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和学分制混合方式。学生从入学开始,标准修业年限为 4 年,可在 36 年修完学分即可毕业。但超过 6 年没有达到本科毕业所要求学分就没有资格继续修读。国外大学较为灵活,主要实行学分制。学生修完一定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才能毕业。 培养评价主要通过考试制度和实践评价制度来完成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的评定。国内大学主要是通过课程期末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成绩分别来看,女生普遍要高于男生,这反映出考试形式偏重于记忆和文字表述,并非真正综合考核知识、能力和素质。一般考试课程期末考试占 70%80%,平时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占20%30%;考查课往往通过考试形式给予成绩,平时成绩比重在 30%。国外大学评价手段与国内不同的是期末考试比重仅为 50%,学生平时作业、案例讨论、期中测试、出勤等占 50%,而且考试通过的难度要远高于国内。从国内外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来看,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转型发展的院校应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的工程实践能力,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引入 CDIO 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工作过程或任务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地方性、应用型、创新型综合人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