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473.50KB ,
资源ID:1912920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9129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7年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DOC)为本站会员(天***)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7年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DOC

1、07 年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1小明弯曲手中的锯片,感觉到所用拉力大小与弯曲程度有关,同时他猜想,拉力大小可能还与锯片的长度有关,于是他和同学合作进行了如图 1 所示实验,将长度不同的同种材料组成的两根锯片分别夹于厚书内,伸出的长度(简称长度)用 L 表示,锯片形变量(弯曲程度)用末端量 表示,对锯片的拉力用 F 表示,其大小等于弹簧秤读数。实验x数据分别如下表一、表二所示:表一: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长度 L (厘米) 25 25 25 25 25 25 25形变量 x (厘米) 1 2 3 4 5 6 7拉力 F (牛) 0.06 0.12 0.18 0.24 0.30 0

2、.36 0.42表二: 实验序号 8 9 10 11 12 13 14长度 L (厘米) 15 15 15 15 15 15 15形变量 x (厘米) 1 2 3 4 5 6 7拉力 F (牛) 0.09 0.18 0.27 0.36 0.45 0.54 0.63(1) 分析表一、表二中 17 组数据或 814 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2) 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_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当形变量大小相同时,所用拉力随长度的减小而增大。(3) 某 同 学 对 表 一 、 表 二 中 的 数 据 进 行 了 进 一 步 综 合 分 析

3、 , 他 计 算 出 表 一 中 拉 力 F 与 形 变 量的 比 值 都 为 0.06; 表 二 中 拉 力 F 与 形 变 量 的 比 值 都 为 0.09。 由 此 他 归 纳 出 如 下 结xx论 :(a)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相同的锯片,拉力 F 与形变量 的比值相同;(b)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拉力 F 与形变量 的比值不同。你认为该同学的(a)结论_ ,(b)结论_。 (均选填“正确”或“错误”或“合理但不完整” )(4) 综合上述结论及相关条件,如果要定义一个描述同种材料构成的锯片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 k,你认为 k_。(松江区)2为 了 研 究 物 体 在 两

4、 个 力 作 用 情 况 下 的 运 动 状 态 与 受 力 情 况 之 间 的 关 系 , 某 小 组 同 学 利 用两辆 小 车 、 光 滑 平 直 轨 道 、 测 力 计 、 秒 表 、 刻 度 尺 等 实 验 器 材 , 做 了 如 图 2 所 示 的 实 验 : 用方 向 相 反 的 两 个 水 平 拉 力 F1 和 F2 拉 着 小 车 在 光 滑 平 直 轨 道 上 运 动 , 用 测 力 计 测 出 F1 和 F2的 大 小 , 用 秒 表 、 刻 度 尺 等 器 材 测 出 小 车 在 不 同 时 间 内 所 通 过 的 路 程 。 ( m 小 车 1m 小 车 2)图 1图

5、 2实验次数 F1和F 2的大小 时间( 秒)路程 0 1 2 3 4 5 6 7 8实验一 F1=F2=10牛(小车1) 路程(厘米) 0 0 0 0 0 0实验二 F1=F2=10牛(小车1) 路程(厘米) 0 2 4 6 8 10 12 14 16实验三 F1=10牛 F2=5牛(小车1) 路程(厘米) 0 1 4 9 16 25 36 49 64实验四F1=20牛 F2=10牛(小车1) 路程(厘米) 0 2 8 18 32 50 72 98 128实验五F1=20牛 F2=10牛(小车2)路程(厘米) 0 3 12 27 48 75 108 147 192(1)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

6、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_( 选填“改变”或“不变”) 。请你根据所归纳的结论,把实验一中的数据补完整。(2)分析实验三或实验四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在水平方向 _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3)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受到共线、反向的两个差值不同的力作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程度不同,且 。(4)综合分析实验四和实验五,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相同时,在相同的时间内, _。(5)某 同 学 对 后 面 四 次 实 验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以 后 ,

7、认 为 : “当 物 体 受 到 力 的 作 用 时 , 物 体 就会 运 动 ”。 你 认 为 该 同 学 的 观 点 是 _的 ( 选 填 : A正 确 ; B合 理 , 但 不 完 整 ; C错 误 )。( 浦 东 新 区 )3 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电学某一问题,用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不同阻值的电阻多个和若干导线,根据电路图 3 连线,他们先将导体甲接入电路中,分别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并将三次实验的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将导体乙接入电路重复刚才的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他们还分别计算了表一、表二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量,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图 3

8、表一(导体甲)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电压变化量(伏) 电流变化量(安)1 U11.5 I10.152 U23.0 I20.30 U2U 11.5 I2I 10.153 U34.5 I30.45 U3U 13.0 I3I 10.30表二(导体乙)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电压变化量(伏) 电流变化量(安)4 U41.5 I40.305 U53.0 I50.60 U5U 41.5 I5I 40.306 U64.5 I60.90 U6U 43.0 I6I 40.60(1) 该同学是在做验证_定律的实验。(2( 该同学探究的问题是_。(3) 该同学在选择导体甲的实验过程中,3 次移

9、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其目的是_ _,该同学在选择导体乙的实验过程中, 3 次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其目的是_ _。(4(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b)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 普 陀 区 )4 如 图 4 所 示 是 为 了 “研 究 影 响 浮 力 大 小 的 因 素 ”的 实 验 装 置 , 在 该 装 置 中 , A 弹 簧 秤 下 挂 一体 积 为 V 的 圆 柱 形 金 属 块 , 弹 簧 秤 B 下 悬 挂 一 空 筒 。

10、 某 同 学 利 用 该 装 置 进 行 实 验 。 实 验 时 ,他 分 别 将 金 属 块 浸 入 甲 、 乙 两 种 液 体 中 , 并 通 过 弹 簧 秤 A 的 示 数 变 化 得 到 金 属 块 受 到 的 浮 力 ,通 过 弹 簧 秤 B 的 示 数 的 变 化 测 得 金 属 块 排 开 液 体 的 重 力 。 下 表 记 录 的 是 实 验 测 得 和 求 得 的 数据 。液体 实验序号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物体所受浮力(牛)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牛)1 V/4 0.5 0.52 V/2 1.0 1.0甲3 V 2.0 2.0(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序号 1 与 2(2 与 3,1 与

11、 3)或 4 与 5(5 与 6,4 与 6)可知:_。(2)分析上表中的实验序号_可知:当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相同时, 。(3)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还可得到: 。(南汇区)5 某小组通过实验研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两种液体(水和煤油)先后装在规格不同的烧杯中(如图 5 所示) 。用仪器测出液体的密度 、深度 h,容器底面积 S,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 ( 水 1.010 3千克/米 3)实验序号 1 2 3 4 5液体深度 h(米) 0.05 0.05 0.10 0.15 0.15容器底面积 S(米 2) 0.005 0.02

12、 0.02 0.02 0.01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490 490 980 1470 1470表二 ( 煤油 0.910 3千克/米 3)实验序号 6 7 8 9 10液体深度 h(米) 0.05 0.05 0.10 0.15 0.15容器底面积 S(米 2) 0.005 0.02 0.02 0.02 0.01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441 441 882 1323 1323(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3、4(或 7、8、9)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底部面积大小无

13、关。(3) 甲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6,2、7,3、8,4、9,5、10 有关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4 V/4 0.4 0.45 V/2 0.8 0.8乙6 V 1.6 1.6 510A B510A图 4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_。 (选填:“错误” 、 “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 )(闵行区)6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先做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 30 克和 60 克的水,实验时,用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甲、乙两只烧杯中的水加热,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升高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14、。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 (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1)分析比较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水的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或第六列)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嘉定区)7. 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他们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做光源,并在光

15、屏上画出一组等距的平行线,使相邻两线的距离等于发光二极管的高度 d,如图 6 所示。他们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 f1 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图 5 表一 m1=30 克升高的温度() 0 5 10 15 20加热时间(分) 0 1 2 3 4表二 m2=60 克升高的温度() 0 5 10 15 20加热时间(分) 0 2 4 6 8图 6晰,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 f2 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已知 f1f2)(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

16、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不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l、2 与 3 或 4、5 与 6 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结论是:_。(虹口区)8某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将发光物体放在焦距为 f1 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 u 和像距 v,测出相应像的高度 h,记录数据如表一所示。然后他们把同一发光

17、物体分别放在焦距为 f2 和 f3 的凸透镜前,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 (f 1f 2f 3)(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数据中的像距 v 随物距 u 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4(或 2 与 5,或 3 与 6)数 据 中 的 物 距 u 与 像 距 v 的 关 系 及 相关 条 件 ,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1 30 15 0.5d2 20 20 1.0d3 1

18、4 35 2.5d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4 30 20 0.7d5 24 24 1.0d6 14 84 6.0d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 f1)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 f2)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 f2)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4 20 20 0.65 30 15 0.36 60 12 0.12表三(凸透镜的焦距为 f3)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7 8 24 1.88 12 12 0.69 24 8 0.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 f1)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1 20 60 1.82 30 30 0.63 60 20 0.2(a)分析比较_。

19、(b)分析比较_。( 卢 湾 区 )9 在某校的物 理 兴 趣 小 组 中 , 甲 、 乙 、 丙 三 位 同 学 通 过 实 验 探 究 质 量 分 布 均 匀 的 圆 柱 体 对水平 面 的 压 强 与 哪 些 因 素 有 关 。 他 们 都 认 为 此 压 强 跟 圆 柱 体 的 密 度 有 关 , 但 跟 高 度 h、 横 截面 积 S 是 否 有 关 , 以 及 有 怎 样 的 关 系 看 法 不 同 , 于 是 , 三 位 同 学 各 自 从 实 验 室 里 挑 选 出 由同 种 合 金 材 料 制 成 、 但 高 度 和 横 截 面 积 的 规 格 都 不 同 的 圆 柱 体 做

20、 实 验 , 并 用 仪 器 测 出 压 强 P的 大 小 ( 或 大 小 关 系 ) , 表 一 、 表 二 、 表 三 依 次 为 甲 、 乙 、 丙 三 位 同 学 的 实 验 数 据 记 录 表 。表一序号 圆柱体高度 h(米) 圆柱体横截面积 S(米 2) 水平面受到的压强 P(帕)1 1.0101 2.5103 0.61042 2.0101 5.0103 1.21043 3.0101 7.5103 1.8104表二序号 圆柱体高度 h(米) 圆柱体横截面积 S(米 2) 水平面受到的压强 P(帕)4 1.0101 5.0103 P45 2.0101 5.0103 P56 3.010

21、1 5.0103 P6表三序号 圆柱体高度 h(米) 圆柱体横截面积 S(米 2) 水平面受到的压强 P(帕)7 1.0101 2.5103 P78 1.0101 5.0103 P89 1.0101 7.5103 P9(1)甲同学认为通过自己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一)可得出结论: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跟圆柱体的高度 h 有关,且与 h 成正比。你认为 (选填“能”或“不能” )从表一中得出此结论,理由是 。(2)乙同学在实验中测出了三次压强的大小关系为 P4P 5P 6,请你根据表二中的实验数据记录初步得出结论: 。(3)丙同学用实验探究压强 P 与横截面积 S 的关系,他猜想 P 与 S 成反比

22、,他选用的圆柱体的规格已填入表三中。若测得的三次压强的大小关系是 P7P 8P 9,则可得知他的猜想是错误的,而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应该是 ;若 测 得 的 三 次 压 强 的 数 量 关 系 是 , 则 是 符 合 丙 同 学 的 猜 想 。( 黄 浦 区 )10 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等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

23、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 与 7(或 5 与 8、或 1 与 6 与 9)等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甲同学的结论是:当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当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乙同学的结论是: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_,乙同学的结论_。 (均选填 “错误” 、 “不完整”或“

24、正确” )(长宁区)11 为了研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某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他们选用同种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若干导体,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中分别将各种规格的导体接在某一恒定电源的两端,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并记录实验数据。他们对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后,发现了一些规律,于是他们将电流大小相同的实验数据分成几组,下面表格中是经整理后的实验数据。表一 表二 表三实验序号 1 2 3 实验序号 4 5 6 实验序号 7 8 9表一 表二 表三 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 2)4 6 105 9 156 12 20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 2)7 6 208 9 3

25、09 12 40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 2)1 12 102 18 153 24 20(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长度越短,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7(或 2、5、8 或 3、 6、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徐汇区)12为了探究实心圆

26、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粗细相同的圆柱体分成三捆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又进行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如图 14 所示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4、5、6,或 7、8、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材料的密度和高度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一捆圆柱体中的根数(选填“有关”或“无关” ) 。(2)分析实验序号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材料的高度相同

27、时,材料的密度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7(或 2 与 8,或 3 与 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初步结论是:。(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的结论。()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横截面积(10 -6米2)1 2 3横截面积(10 -6米2)2 4 6横截面积(10 -6米2)3 6 9长度(米) 0.1 0.2 0.3 长度(米) 0.1 0.2 0.3 长度(米) 0.1 0.2 0.3电流(安) 0.2

28、0.2 0.2 电流(安) 0.4 0.4 0.4 电流(安) 0.6 0.6 0.6。(5)为了更能表达物理的本质问题,你对本实验的记录和设问有何改进的建议:。( 金 山 区 )13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三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为 100 克的煤油、100 克的温水、50 克的温水,实验时,让它们在环境温度 28的地方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和煤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的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设甲、乙、丙三只烧杯中的液体每分钟放出热量相等) 表一:100 克煤油时间 1:301:321:341:361:381:401:

29、421:441:461:48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降 低 温 度( )0 1 2 3 4 5 6 7 8表二:100 克温水时间 1:301:34 1:381:421:461:501:541:581:62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降 低 温 度 ( ) 0 1 2 3 4 5 6 7 8表三:50 克温水时间 1:301:321:341:361:381:401:421:441:461:48温度() 35 34 33 32 31 30 29 28降 低 温 度( )0 1 2 3 4 5 6 7( 1) 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表二( 铁 7.810 3千克/米3)实验序号材料高度(厘米)每捆圆柱体根数(根)4 铁 20 15 铁 20 36 铁 20 6表一( 铜 8.910 3千克/米 3)实验序号材料高度(厘米)每捆圆柱体根数(根)1 铜 20 12 铜 20 33 铜 20 6表三( 铜 8.910 3千克/米3)实验序号材料高度(厘米)每捆圆柱体根数(根)7 铜 10 18 铜 10 39 铜 10 6图 1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