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突破惯性思维,提高学生创造力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传承知识的同时,我们越来越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我们渴望有朝一日“中国制造”能变成“中国创造” ,我们也在呼吁挽回年轻一代正在逐渐丧失的创造力。我认为大学是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的不容忽视的时期,不妨扪心自问,作为老师,我们是否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释放?或者说,我们有没有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许多企业的经理们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无意间扼杀了员工的创造力,因为追求效益、效率和控制这些传统的经营理念而牺牲了创造力。老师的实践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因为追求权威、成就和效率而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责任
2、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正确的指引。而在激发创造力这件事上,我相信作为老师,尤其是大学老师,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创造力有三个组成部分: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技巧和动机。然而创造力不是无边无际的天马行空,富于想象力的思维只是创造力的一部分,另外两部分也非常重要,即专业知识和动机。 专业知识是我们一直努力教给学生的,那么如何培养、激发难以形成、衡量却更有影响力的动机因素呢?通过奖励或者惩罚来激励或者给学生压力的方式,固然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动机,但这种动机是外在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相反,如果他们感觉到奖励没有什么吸引力或者压2力太大,也就会失去兴趣。但是热情和兴趣,或者说“一个人对做
3、事的内在渴望是人全部的内在动机” 。当学生受到内在激励时,就会致力于专业以迎接挑战或者乐在其中,也会更具创造性。 那么怎样才能提供充分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激发出潜在的创造性呢?著名科学家阿马布勒描述了五种可以用来激发创造力的手段:为员工提供工作的挑战性程度,给员工一定的工作自由度,以科学的方式设计工作团队,给员工以恰当的鼓励以及使组织更具有支持性。每一种激发创造力的手段都在企业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为什么不尝试着将这些思想和理念运用到教学当中,用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我们需要为学生设置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企业实践证明,当员工感觉受到挑战时,他们不会被压垮,恰恰相反,其内在动机会
4、变得非常强烈。类似地,我们可以通过能运用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技能的任务来挑战学生,激发其内在动机。但需要注意的是,度的把握至关重要,这样的任务既不能容易得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不能难得把学生压垮了。 在设置任务之前,我们需要为学生把握好大的方向,即明确一个目标。彼得?德鲁克指出,大多数创新产生于一种对机会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研究。我们要引导学生产生的创造力是要与一定的理论体系相联系的,并且是有用的和可行的,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为分析问题和做出决策服务。而设定好目标之后, “当经理们让员工自己决定如何实现目标时,其内在动机会进一步高涨,并导致更高的创
5、造性” 。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当给予3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从而提高其内在动机和主人翁意识,也可以使他们以最能发挥他们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技能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任务终将成为一种对他们的激励,而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优势去面对挑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知道需要他们去做什么,否则没有目的性的自主权是毫无意义的。另外,这种自主权应该是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学生不应该因为具有不同的意见而承担任何风险、否定甚至惩罚。 除了设定目标, “过程自主权”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我们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组建最适合的团队。团队的组建对于工作完成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目前我们在布置各种小组作业时,都是让
6、学生自由组队,这样的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将合作伙伴的范围局限到一个班甚至是一个寝室也就是同质的团队,因为这样通常可以更快地得出“解决方案” ,摩擦也更少。但是显而易见,同质团队在增加专业知识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作用很小,不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组建最佳的团队,帮助他们定位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从而培养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以及选择合作伙伴的判断力。而帮助学生组建团队要求我们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通过他们对潜在的团队合作伙伴和合作过程的态度,通过他们解决问题的风格,以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模式,来对他们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保证一个团队具有适当的多样性和团结性。这样的多样性可能
7、会导致沟通的困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恰好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使他们能够拓展新视野。 当我们实施了以上激发创造力的措施之后,必须要验证这样的方法4是否可行。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来评价这些措施带来的实际影响,以便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获知学生的真实想法? 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在对消费者不是十分熟悉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创新时,常采用“设身处地式的技术”来识别和满足那些连消费者也不一定认识到了的需要。通过派出代表去观察消费者如何在他们自己的环境中使用产品和服务,管理者常常会看到其产品意想不到的用途,也能发现那些消费者在调查中通常不会提到的问题。同样的方法为什么
8、不能运用到大学的教学反馈中呢?目前我们已有的方式是以座谈会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建议或者问题,但这样的方式往往受到诸多局限:一方面,师生的角色差异使得许多学生因为受到一定的压力不愿意提出真实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往往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有些问题可能学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对于这样的问题仅仅通过座谈会是很难挖掘出来的,也不利于教学的改善。那么我们何不试着采用“设身处地式的设计技术”呢?很多情况下,那些知道怎么做某事的人和那些需要做某事的人因为不能直接地沟通而使需求没有得到最大的满足,效用也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应当尝试通过更加直接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也就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切身地体会学生的感受、收获和迷惑。这些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通过激发内在动机,结合专业知识的教授和创新思维技巧的训练,我相信我们是有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的。一旦真的突破了惯性思维,5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 “中国创造”也许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