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市场机制促进鄂尔多斯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摘要:鄂尔多斯作为西部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加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鄂尔多斯地区结合自身的地貌,利用有效的植物资源初步发展起了沙产业。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当地沙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诸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鄂尔多斯地区沙产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为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提供借鉴。 关键词:鄂尔多斯 沙产业 市场机制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双赢 一、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的背景 “沙
2、产业” (deserticulture)由我国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于 1984 年首次提出 ,即在沙区开发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市场、发展规模生产。沙产业涉及的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不仅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还具有一旦低效率提供,造成短期内不可恢复,长期需要投入更高成本治理的特性,提供方式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导致环境价值难以形成可交易的市场。发展沙产业是公共品引入市场机制,更加深入的使用市场工具使外部需求内化。目前以色列成功利用沙漠资源发展沙产业,兼顾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西部资源型城市,其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吸引了国内外的广
3、泛关注 。当下鄂尔多斯地区的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关键。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和 GDP 年增速整体上已处于下降阶段,GDP 增长速度由 2007 年的25.8%降至 2012 年的 13% ,其中治理环境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是全区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总面积为 13020 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 47.95%的沙地,在需要治理的同时,也是发展沙产业的丰富资源。利用荒漠资源发展沙产业,单靠政府的力量不能发挥市场的活力,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利用要素市场提供资金、劳动力、先进的技术以满足沙产业的集约化、精细化发展 ,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4、 二、鄂尔多斯市沙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0 年,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沙棘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市渔业和林沙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补贴奖励验收方案等相关政策。目前,林沙产业已成为全市农牧业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 2011 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 40 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达到了 2300 元。2011 年沙产业产值分别占到当年 GDP的 1.24%。至 2011 年底,鄂尔多斯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了 3008 万亩,其中灌木林 2591 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 85%。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 23.13% 、75% ,比 2000 年分别提高了 10.05
5、%和 45%。 截至 2011 年底,鄂尔多斯地区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造纸、生物质发电、药品、保健品加工和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建成了天3骄资源、水域山等规模林沙产业企业 20 多家,其中销售收入 100 万元以上的有 12 家,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林沙企业有 9 家;开发了生态旅游景点 20 多处,总面积 300 多万亩,年接待游客 120 多万人次。 其中东达蒙古王纸业公司开辟出了沙柳次小薪材的工业用途,通过经济杠杆的撬动,极大地调动了周边农牧民种植和平茬沙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施库布齐沙漠 300 万亩沙柳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鄂尔多斯市在发展沙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 (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部分企业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长期维持,会造成过度收割沙柳、沙柳种植土地破坏等后果,生产畸形逆向拉动,打破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在农户种植期间,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但砍伐收割创造效益后土地荒芜,生态效益呈现间歇性和徘徊性,难以形成突破,创造稳定高效的生态环境区。 (二)偏重环境维护,忽视经济效益,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 政府沿用传统治沙方式,治沙效率低下;承包经营企业如碧森种业公司,种子市场价格定价权由林业局根据毛利润空间 来制定,低于市场20%的平均毛利润,企业收益低下,经济辐射力弱,仅影响到约 8000 多户当地农户
7、 ,农户可获年收入不超过 3000 元 。 (三)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缺乏问题,规模化生产受到限制 作为新兴产业,沙产业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沙产业发展的区域,仍然有一部分企业生产加工设备落后,新建、改扩建项目由于投入资金不足难以实施,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4挥,缺乏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加工转化率低,技术更新缓慢,产品技术含量低,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目前沙产业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比例过高,二、三产业明显滞后,二、三产业拉动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大部分地区的种植基地原料生产能力与企业加工转化水平不匹配,
8、加工转化能力严重滞后,阻碍了沙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五)沙产业企业长期发展受土地开发权限制 企业获得品质较差的土地,进行沙产业投入产出,而农户占有良好的土地,掌握产权,不愿配合出让,遏制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例如,政府在与亿利资源集团协商决定土地开发权的归属时,面临着当地群众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利益的矛盾。同时,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沙漠治理评价体系,不能根据治沙主体的治沙效果,决定其是否享有所属权利。 四、鄂尔多斯地区沙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要素禀赋结构和供给结构往往决定产业和技术的选择,当下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供求机制等方面,限制沙产业自身发展。 (一)缺乏有效的价格机制
9、目前沙产业发展中价格机制运行尚不充分。沙产业旅游产品的定价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使消费者剩余被垄断企业剥夺,造成福利的损失;部分治沙主体的产品价格受到政府干预限制,遏制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积极性,企业的生产治沙创效水平受到限制。 5(二)竞争机制不完善 目前沙产业参与企业竞争尚不充分,区域性垄断竞争可能出现。沙产业产品交叉点少,市场替代率低,企业各自处于自身产品的优势地位,形成规模经济,其市场竞争力会阻碍市场后入者;企业市场业务的拓展,会在争夺荒漠土地开发权的过程中出现寻租问题,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甚至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阻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实现;企业受到地缘空间的限制,不能及时获得足够的
10、外界信息,不利于开展科学合理的市场竞争,个体农户缺乏充分的市场信息,难以按照市场组织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供求机制不完善 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只形成松散的供求关系,信息的流通渠道不畅,与农牧户没有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机制;荒漠地区位置较为偏远,沙产业旅游产品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沙产业产品面对高端的消费市场,相互替代性低,供给不能满足不同需求;鄂尔多斯市尚未形成规模性的沙产业劳动力市场,企业资本以内部化为主,缺乏足够的外资,社会资本参与不足,且沙区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技术市场发展水平低,不利于产业化的推进,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导致供求机制受到制约。 五、完
11、善市场机制,促进鄂尔多斯沙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鄂尔多斯地区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应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得环境治理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6(一)建设沙产业生态经济特区 充分利用荒漠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可以将荒漠土地的经营权以一定金额转移给公司或个人,公司或个人通过经营此土地获利,并且确保在几年后此土地林草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允许企业对各自所处的地区荒漠土地拥有有限制的所有权,依靠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供求机制,促进治沙企业的优胜劣汰;荒漠土地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主要由企业所有,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提高鄂尔多斯地
12、区沙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确政府责任 当地政府应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分工,提高沙产业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沙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基地项目建设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减少政府直接参与沙产业市场经济活动,让出治沙市场份额,为沙产业龙头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发挥科技、质量监督和农牧业技术推广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沙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要素市场 在沙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特别要解决沙产业的金融抑制,创新针对沙产业的金融工具,发展多元化的中小金融机构、推进民间信用体系建设,鼓励民营银行的发育与发展,促进
13、科技构建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沙产业体系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生产水平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实现现代化生产模式。 7六、结论 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因其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技术含量低等,尚未形成规模效益。政府角色应该由直接的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环境改善者的方向转变,合理解决荒漠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治理,依靠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满足沙产业发展的需求,可以加快鄂尔多斯市沙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为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恕.纪念钱学森建议沙产业理论七
14、周年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6 2王国强.沙漠化与沙产业 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9,11 3朱俊凤.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8 4程志强.资源繁荣与发展困境以鄂尔多斯市为例M.商务印书馆 2010,11 5李云燕.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M. 科学出版社,2008 6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2005-2010 年)发展规划 7JA Mabbutt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8Cultural Organization. Natural Resources Resea,Case Studies on Desertification,M.2010 8Tom Tietenberg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M.2010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