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在知识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不断学习新知识,向他人学习知识获取间接经验,这就是一个知识转移过程。企业通过与其他组织的知识交流和协作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称为其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创新网络是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不确定性的有效组织形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是通过网络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积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更将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加快与优化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理论基础:创新网络与知识转移 创新网络的本质特征:网络组织是应对系统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是
2、市场和组织之间内部渗透的一种形式。企业创新网络能够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避免较高的组织成本,扩大知识转移的范围和速度。从创新过程来看,创新由不同类型的学习组成,在每个学习阶段企业都需要大量的知识,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知识也可能是跨越企业边界的外部知识,这就需要借助社会网络的力量来促进这种知识转移。资源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都阐述了社会网络对于知识转移的重要性。1.资源理论。资源理论认为,不可模仿的具有价值创造的资源隐含在企业的关系网络中。企业成长和发展所需的资源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企业拥有的自有资源,二是企业主通过其社会网络从外部获取。由于资源有限,在创业时期和企业的后续成长时期都需
3、要其社会网络的支持,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 2.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嵌入在关系中的资源集合,还包括行为规范和价值共享。社会资本蕴藏在个体、企业、社会等层次。在企业网络中,企业建立的关系可以为其提供优势获取知识。社会资本的基础是信任关系,以信任和惩罚为基础的治理机制可以提高知识转移和共享的效率,同时降低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风险。社会资本使企业之间形成价值共享的氛围,如果企业之间拥有很高的认知度,那么可以促进集体目标的共同理解避免机会主义,可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3.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即指企业内部现有的知识、经验知识和环境中扫描的知识。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环
4、境,即企业可以从网络中的其他成员那里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企业在网络中与其他成员建立关系,容易获取一些显性的知识,而和成员进一步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企业可以同合作伙伴建立信任关系来获取隐性知识。 二、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早在资源观引入企业网络领域之前,Conner 就指出企业的绩效是企业的资源、同行的资源和外部环境共同交互的结果,企业网络之间是异质的。企业网络的形成是企业自身具有的资源与从其他企业所能获取的资源匹配的结果。所以在同一个网络中,不同的网络成员拥有的信息和资源必然是异质的。 1.网络结构。网络的结构嵌入强调个体在整个网络结构中占据的位置,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产出。网
5、络的结构嵌入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是中心位置还是边缘位置;个体间的关系,是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网络的整体结构,是密集网络或是稀疏网络。Gulati 等指出一个企业的网络位置比市场位置更有效解释企业的绩效产出。体越是处于中心位置,其集中度越高,获取知识的可能性越大,同时通过与边缘个体的交流,更有机会获取丰富的知识。Burt 认为构建网络,拥有大量间接关系是一种获取网络规模收益的有效方法,因为不用支付关系的维护成本。网络的密集程度反映网络中建立的关系的疏密程度,建立的关系越多,密集程度越高。网络整体集中度也就越高,这样的网络称之为密集网络。Coleman 认为密集网络可以促进成员
6、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密集网络通过监督和惩罚为个体提供信任和合作。密集网络中,关于机会主义的信息可以快速地在网络内部传递,对不正常行为的惩罚制度比较容易实施。稀疏网络中个体之间建立的关系比较少,缺乏足够的交流,很难形成消除机会主义的治理机制。网络范围对个体知识转移效果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个体的网络位置能够更有效的解释其绩效产出;联接密度保证个体与足够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和学习关系,有助于隐形知识的交换,网络伙伴的多样性使网络价值提升。2.网络的关系。网络的关系嵌入更多地强调网络中个体间关系的紧密程度。Granovetter 最早引入了“联系强度”的概念,并以两人间交往频率的高低为标准,将联系区分为强
7、联系和弱联系。强联系指主体间情感密切或频繁互动形成的联系;弱联系指主体之间比较松散的联系,它们在知识转移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关系的紧密可以根据交换的频率和深度来体现,强关系意味着合作者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强联系与弱联系在知识转移中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知识转移。强联系会导致更频繁的知识交流,引起更多的努力付出,保证知识搜寻者对获取知识的充分理解;弱联系则是接触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有效路径,弱联系更可能是创新信息的来源,它们可以作为思想及技术建议扩散的工具。弱联结有利于显性知识在广泛范围内的传递,而强联结则更适于隐形知识的传递。网络联结关系建立得越久,越有利于成员间的信任建立,因此提高网络关系的
8、稳定性非常重要。社会高绩效的组织、部门既要维持一定的强联系,也应保持与外部的弱联系。 3.网络节点。 (1)知识发送方的意愿和表达能力。知识发送方转移知识的主观意愿是进行知识转移的前提条件。知识转移的发生,首先要有一个愿意共享的知识源存在。知识发送方是否愿意与他人共享知识、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与他人分享、对知识共享的投入,这三种因素直接决定了知识转移的效果。除了具有向接受方转移知识的意愿,还需要有相当的表达能力以实现既定的知识转移效果。表达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合适的交流行为展示知识、表现知识的技巧和才能,如清晰地表述本人的想法,有较好的语言表述,并易于被他人所理解。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发
9、送方转移知识的意愿决定其能力。 (2)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知识接受方认识和评价外部信息,并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应用的能力。吸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外部识别、吸收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来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二是根据个人或组织的发展目标,将新知识与其他知识资源进行整合, 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与管理活动中。转移的知识只有被接受方吸收并加以保持和应用,才能算是有效的知识转移。 (3)知识转移的环境和动机。信息的流动和转移有难度的,因此信息的转移需要成本。这与知识转移的环境和知识转移的动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组织的规模越大、机构越复杂,知识转移成本就会越大,组织的文化越有利于知识转移,知识转
10、移成本就越小。当知识在组织间转移的时候,组织间可感知到的接近性、沟通渠道、相互关系以及组织文化和战略的相似性都属于重要的转移环境,两个组织越相似,知识的转移难度越小。另外个体或组织成员进行知识转移的动机强弱影响着知识的转移难度:转移知识的动机越强,知识转移的难度就会越低。但是对于特定的知识源、受体和转移环境而言,如果这些因素改变了,知识的转移的难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社会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或途径来降低需转移的知识粘度,促进知识的合理流动,达到有效的转移。 社会网络是知识转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社会网络和网络资源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述了创新网络中个体转移知识的影响因素。网络的节点属性和结构、关系必然会影响个体获取知识的效率和数量,从而影响创新效果。个体应当结合自身的创新战略以及资源约束,调整个体及网络属性以促进知识转移。当然,本文仅是尝试性地将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指标性的测量和实证性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