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黑土区是黑龙江省宝贵的粮食生产资源,近几十年受自然灾害与人类不合理利用的双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大幅度减产,给本省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加快水土流失的防治,保护日益减少的黑土资源势在必行,本文在概述当前黑土退化及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办法。 关键词: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黑土素有“土中之王”的美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我国东北部拥有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具备肥力高、性
2、状好的特点。黑龙江省广袤的黑土是数以百万人们的民生之本,人们习惯用一两土二两油来表现黑土的珍贵。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加上水土流失对土壤的侵蚀,黑土层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有效治理黑龙江省水土流失,从而保障粮食产量,对本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受到破坏的损失现象。黑土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受水土流失的破坏,土壤破坏严重。据统计目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区总面积的 1/3。黑土区每年流失的黑土表层达 0.3-1.0c
3、m 厚度,黑土中的有机质每年以 1/1000 的速度减少。受水土流失的破坏,曾经较深厚的黑土层目前厚度仅为 20-30cm,部分地区已显露黄土母质,丧失了生产能力。根据土壤调查数据估算,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高达 70%,这表示倘若我们再不认识黑土流失的现状,在不久的将来黑土层将全部流失。 二、黑土区水土流失危害 1.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 水土流失会将土壤中的表层土壤带走,造成黑土层变薄,风灾严重的地区被刮走的土壤表层每年达 1-2 厘米,据相关土壤调查数据显示土壤流失速度是土壤形成速度的 25-250 倍。土壤的表土每年被剥蚀的厚度达 0.4-0.6 厘米,每年侵蚀总量高达 45-75 吨。黑土耕
4、地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来自于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带走了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土壤板结,可耕性越来越差。 2.破坏土地资源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造成地形破碎,基岩裸露。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土壤会受到严重的侵蚀,这会使得土壤的保肥、保水、透气性能均下降。与未被侵蚀的土壤相比较,侵蚀土壤的地表径流多了 25%35%,这造成土壤在雨量丰裕年间仍会缺水,加剧了水资源缺乏地区的供需矛盾。地表径流导致土壤中养分流失,同时其分割地面,蚕食耕地,对土地资源产生巨大的破坏。 3.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会带走大量的泥沙,造成下游河道堵塞,河床
5、抬高,容易形成地上河,流域内水库淤积较重,给下游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给防洪工作带来阻碍。水土流失导致土地丧失严重,从而加剧森林砍伐的数量,据统计每年被砍伐的森林中 3/5 用于弥补被毁坏的农业用地。砍伐森林造成燃料供应减少,这使得部分农民为得到燃料而依赖农业废屑和肥料,农作物废屑的转化对土地侵蚀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加剧土壤侵蚀的发生,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三、黑土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第一,气候因素。黑龙江省夏秋季高温多雨,雨量集中,暴雨对土壤有严重的冲刷作用。春季刮风天数较多,风蚀对土壤的破坏较大,加重了水土流失程度。第二,地形因素。山区占黑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6、,山区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土壤受侵蚀程度深。第三,黑土区土壤的腐殖质含量高,土壤孔隙较大,土壤被侵蚀机率大。第四,植被因素。平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较严重。 2.人为因素 第一,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燃料的需求上升,毁草毁林现象严重。森林覆盖率由半世纪前的 70%下降到 30%。森林被砍伐的结果导致农田失去屏障,降低了对风蚀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第二,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程度加深,过度放养、超载放牧、耕地占用,严重破坏了植被生长。第三,生态知识的缺乏。部分人们急于追求现实利益只知一味向自然索取,而不顾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四、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建
7、设需得到国家级政府的重视。国家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完善法律法规、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表明其治理保护黑土耕地的决心。其次,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履行黑土保护的职责,将各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加大执法力度,对毁林毁草开荒等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再次,明确耕作者保护耕地的义务。 2.改变耕地经营方式 改变耕地经营方式首先应对粗犷经营技术进行改良,发展轮作、轮耕的种植制度。第一,每年对土壤实行交替翻耕从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第二,采用轮作、间作、混作、套作等方式调整农业结构,从而改善土壤条件。其次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正确利用秸秆还田对农田的作用。再次,正确使用农药化肥,防止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 3.改善生态环境
8、 生态环境的改善应着力对土壤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一方面对已破坏的部分进行修复性建设,适量种植树、草等资源。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的林地、草地、湿地等资源实行严密的保护,防止进一步破坏侵蚀。此外,改善生态环境还应加强生态工程方面建设,这需要有关部门严格执法,坚决抵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行为,灌输农民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意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05). 2李景玉.东北黑土区土壤退化及水土流失研究现状J.水土保持研究,2009(03). 3丁莉.哈尔滨市呼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11). 作者简介:王兴国(1974-) ,男,黑龙江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