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8KB ,
资源ID:1945967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9459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路径探析.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路径探析.doc

1、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路径探析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一)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的概念界定 “剩余”是经济学上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在经济学意义上,导致生产率降低的那些追加要素都是“剩余”的。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按照古典经济学的思路,首次提出了“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他指出,如果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从传统部门中脱出,没有降低农业总产量,那么这部分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根据刘易斯的观点,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的农村劳动力中无法实现与劳动条件有效结合的那部分劳动力,即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扣

2、除这部分农业劳动力,并不改变其产出量,也就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小于等于零的那部分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走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这部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及城镇就业,这一转移就业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具体而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领域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转移地域可分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所谓就地转移,即就地的职业转换,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所谓异

3、地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离开农业转移到城市的第二、三产业就业,即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这一转移是身份的转换,包括职业的转换和就业地域的转换。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看,其转移的方向具有单一性,主要是从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向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因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及其他因素限制,转移后从事的行业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部门,这些工作具有脏、险、累、差的普遍特征。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组织化程度看,其转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虽然政府及相关中介在一定程度上组织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是

4、当前的农民外出就业主要依托的还是血缘、地缘和人际关系网络。据调查,2009 年,通过有关部门组织或者亲属关系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只占到 26.5%,其余的人员都是自发性的转移,在转移方式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 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转移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回流性。就目前转移形势看,虽然常年外出的剩余劳动力的比重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举家外出”式的转移形态,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是以“兼业式”和“候乌式”的转移为主,主要表现为离土不离乡或离乡又离土的短期性流动,而非永久性转移。这主要是由城乡收入差异、劳动力需求暂时性的不平衡、子女教育问题以及无法享受到与城市

5、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导致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在外出务工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农业生产,而是采取了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返乡务农的方式来生存。这种兼业性直接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不仅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如城市出现的“招工难”和“民工荒”现象,而且妨碍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 二、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的原因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长期存在且转移的必然性。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劳动率的提高,将不断地从农业中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大量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聚集在东部沿海城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较充足的就业岗位。另外,

6、城乡收入差距及农村比较收益低是农民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首要原因。据测算,2012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917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565 元。城乡收入差距,东部沿海城市的就业吸纳力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力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可能是暂时的,而应是长期的。 2.城市的门槛过高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我国采取了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这种城市偏向的制度设计导致社会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布很不均匀,因而必须选择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将一部分人屏蔽在城市社会资源分享的人群之外。这些“社会屏蔽”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大的限制作

7、用,其中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最大。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可以进入城镇,但却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的待遇,如农民在进城务工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存在着就业岗位、工资兑现、医疗以及保障等方面的风险;外来人口的子女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不能在城市享受受教育的权利,造成大批农民工子女辍学或留守家乡。可见,二元户籍制度把城市人口分为体制外和体制内人口,使得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始终生存在体制外,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组织中,而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 3.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向城市转移的门槛过高以及各种制度政策的限制,农民在向城市转

8、移就业的同时死死抓住土地不放。因为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山西吕梁时曾说过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土地权益。就我国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而言存在着承包土地规模小、零散,土地经营短期化、兼业化和副业化现象严重,组织化程度低;土地调整方式比较封闭,土地转让的供给和需求平衡面临困难,土地流转机制难以形成。一方面,土地经营的短期化、兼业化和副业化将使得现有的土地经营仍保持着超小型的格局,并直接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性;另外一方面,现有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完善,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者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成熟规定,使得农民在

9、转让或者放弃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进而打击了农民进行土地转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现代化发展所必要的技术素质是其转移不彻底的根本原因。由于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目前中高学历的农村劳动力仍然不多,低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却占较大比重,同时又缺乏专业技能和一技之长。据统计,目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9.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38.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42.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8.1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 1.18%。如此素质的人员来到城市后,根本不具备现代工业产业需要的知识及技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越低在城市就业越困难,

10、相反文化素质越高其转移就越彻底越充分。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社会劳动分工逐步由简单的体能劳动为主向复杂的智能劳动为主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低素质、低技能、体能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的产业中恶性竞争,使流入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越来越狭窄,同时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转移。 三、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现实路径 首先是政府以人为本深化各项制度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当前中国要真正彻底打破农民工进程的壁垒,最终要靠政府的积极深化改革。政府首先要做的是真正切实逐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有序的城乡人

11、口流动机制,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自由地迁入城市。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础上,应打破现有的城乡户籍制度,以市场为基础制定公平的户籍准入政策,允许那些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或者职业收入和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民,能够自由申请城市的常住户口,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购买住房等方面享有市民同等待遇;彻底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等级制度,代之以按常住地等级户口分类统计制度,使户籍制度主要发挥人口登记、劳动力供求信息、人口调查等服务功能;分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功能,还原户籍的本来意义。积极探索更灵活更适合农民工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提供相

12、当于土地保障功能的生活保障,这样进城农民工就会在自己生活无忧的前提下,将自己无力经营的土地转让,离开农村,扎根城市。 其次,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可流转的土地制度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它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平衡流动,所以,必须要创新土地流转思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优化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逐步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并加强对土地市场秩序的监督检查和治理力度,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补偿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和流转方法。如可以对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且愿意将经营权流转出去的农

13、民,在自愿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通过转包、转让、联合服务等方式,允许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允许自愿放弃土地经营权而交回集体,由集体再发包。也可以把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同种田能手合作,取得合理补偿。这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经营和土地资源浪费,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也可以解决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土地无人看管的后顾之忧,使农民能够安心进城打工。 第三是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由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的各项限制难以在短期内取消之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应是就地就近转移到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小城镇要优于大中城市。因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所需就业费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比大

14、中城市低得多;小城镇接近于农村,乡镇企业多集中在小城镇,农民就近离土不离乡转入小城镇就业,既可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有效地避免在大中城市吸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民涌入城市产生的种种问题。据测算,到 21 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础上净增加 7-8 亿。其中不足 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因此,今后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优化乡镇企业布局,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小城镇的规划相结合。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以当前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由体力型逐步转向管理、技能、智能等综合型实际,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及转移就业能力是最迫切的任务。当前除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外,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就中国的发展、劳动力的素质现状,中国的各类教育都应该常抓不懈,而且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