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微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3812100913课程名称:农业微生物学(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总学时数:64 学分:3 适用专业:园艺(本科)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要求同学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形态特征;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与能量代谢;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纯培养概念;微生物的遗传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微生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微生物生态及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农业微生物学是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
2、平台课程。课程任务:通过学习微生物的类群及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在自然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该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 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成就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微
3、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时数占教学总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微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应该熟练的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3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共1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与农业的关系,从而明确学习目的,能自觉学好这门功课。0.1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学时)教学内容:0.1.1 微生物学的
4、研究对象0.1.2 微生物学的任务0.2 微生物学的发展(1 学时)教学内容:0.1.1 我国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0.1.2 微生物的发现0.1.3 微生物学的奠基0.1.4 微生物学的发展(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难点: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三)小结1.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 微生物学的发展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共 4 学时)(一)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要求重点掌握细菌、放线留的形态结构及其它主要特征。掌握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兰细菌的主要特征;了解细菌分
5、类的等级和有关概念及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伯杰氏系统的分类概况。1.1 细 菌(1 学时)教学内容:1.1.1 细菌的基本形态和大小1.1.2 细菌的细胞结构1.1.3 细菌的群体形态1.1.4 细菌的繁殖方式1.1.5 细菌的分类1.2 放线菌(2 学时)教学内容:1.2.1 放线菌与生活和生产的关系1.2.2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1.2.3 放线菌的菌落特征1.2.4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1.2.5 放线菌的代表属1.3 其它原核微生物(1 学时)教学内容:1.3.1 立克次氏体: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1.3.2 衣原体: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1.3.3 支原体: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1.3.
6、4 兰细菌:概念、光合细菌的主要区别(二)重点与难点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特性及特点;放线菌形态、结构繁殖细胞结构及生活方式的特点。难点:细菌分类的等级和有关概念及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伯杰氏系统的分类概况。(三)小结1细 菌2放线菌3. 其它原核微生物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共 4 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掌握霉菌、酵母菌、食用真菌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了解食用真菌的一般生产方法。2.1 酵母菌(2 学时)教学内容:2.1.1 酵母菌的概念2.1.2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2.1.3 酵母菌的菌落特征2.1.4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2.2 霉 菌(2 学时)教学内容
7、:2.2.1 霉菌的概念2.2.2 霉菌的形态结构2.2.3 霉菌的菌落特征2.2.4 霉菌的繁殖方式2.2.5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二) 重点与难点重点:霉菌、酵母菌、食用真菌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难点:食用真菌的概念和主要特征。(三) 小结1. 酵母菌2. 霉 菌第三章 病 毒(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病毒的概念、特征、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过程、溶原性和病毒的种类3.1 病毒的形态结构(1 学时)教学内容:3.1.1 病毒的大小3.1.2 病毒的基本形态3.1.3 病毒的基本结构(详讲)3.1.4 包涵体3.1.5 病毒的化学组
8、成3.2 病毒的繁殖(2 学时)教学内容:3.2.1 病毒的繁殖过程(详讲)3.2.2 溶原性3.2.3 一步生长曲线3.2.4 真菌的遗传学分析3.3 病毒的种类(略讲)(1 学时)教学内容:3.3.1 脊推动物病毒3.3.2 植物病毒3.3.3 细菌病毒3.3.4 真菌病毒3.3.5 昆虫病毒3.3.6 类病毒(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病毒的概念、特征、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过程、溶原性和病毒的种类。难点:病毒的种类(三)小结1病毒的形态结构2病毒的繁殖3病毒的种类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用、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配制与应
9、用;并了解物质运输的方式和机理。4.1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 学时)教学内容:4.1.1 微生物的营养需要4.1.2 营养物质及其功用4.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 学时)教学内容:4.2.1 光能无机营养型4.2.2 光能有机营养型4.2.3 化能无机营养型4.2.4 化能有机营养型4.3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 学时)教学内容:4.3.1 简单扩散4.3.2 促进扩散4.3.3 主动运输4.3.4 基团转位4.4 培养基(1 学时)教学内容:4.4.1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4.4.2 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用、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配制与应
10、用。难点:物质运输的方式和机理。(三) 小结1.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4. 培养基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共 3 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掌握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微生物发酵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生物固氮作用、细菌的光能自养作用和化能自养作用。 5.1 微生物对自然界有机物质的分解(0.5 学时)教学内容:5.1.1 纤维素的分解(略讲)5.1.2 淀粉的分解5.1.3 果胶质的分解5.1.4 木质素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5.1.5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5.1.6 有机农药的分解5.2 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1 学
11、时)教学内容:5.2.1 发酵5.2.2 呼吸5.3 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0.5 学时)教学内容:5.3.1 光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5.3.2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无机物的生物氧化5.4 生物固氮作用(2 学时)教学内容:5.4.1 生物固氮的概念5.4.2 固氮微生物5.4.3 固氮作用的机理(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微生物发酵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生物固氮作用、细菌的光能自养作用和化能自养作用。难点:微生物代谢,生物固氮作用。(三)小结1. 微生物对自然界有机物质的分解2. 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3. 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4. 生
12、物固氮作用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共2学时)(一)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纯培养的概念与方法,细菌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规律,消毒灭菌的概念和主要方法,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化学治疗剂的作用机理。6.1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1 学时)教学内容:6.1.1 纯培养的概念与方法6.1.2 细菌的个体生长6.1.3 细菌的群体生长6.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0.5 学时)教学内容:6.2.1 营养物质6.2.2 温度6.2.3 pH 值6.2.4 好氧、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6.2.5 氧化还原单位6.2.6 其他因素:渗透压、表面张力等6.3 抑菌、灭菌和化学治疗(0.5 学时)教学内容
13、:6.3.1 抑菌和灭菌6.3.2 化学治疗(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纯培养的概念与方法,细菌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规律,消毒灭菌的概念和主要方法,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化学治疗剂的作用机理。难点:纯培养的方法,抑菌、灭菌和化学治疗。(三)小结1.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3. 抑菌、灭菌和化学治疗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掌握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微生物突变和重组的一般规律;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7.1 微生物的突变(0.5 学时)教学内容:7.1.1 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7.1.2 抗性突变的变量试验和影
14、印培养试验7.1.3 突变是 DNA 分子碱基对发生变化的结果7.2 细菌的基因重组(0.5学时)教学内容:7.2.1 转化:概念、发现、转化的机理7.2.2 转导:概念、发现、普遍性转导和局制性转导、转导的普遍性7.2.3 接合7.2.4 溶原转变7.2.5 细菌基因转移方式的比较7.3 诱变育种(0.5学时)教学内容:7.3.1 诱变育种的一般方法7.3.2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7.4 菌种保藏(0.5学时)教学内容:7.4.1 低温保藏法7.4.2 隔绝空气保藏法7.4.3 干燥保藏法(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难点:微生物突变和重组的一般规律;菌种保
15、藏的一般方法。(三)小结1. 微生物的突变2. 细菌的基因重组3. 诱变育种4. 菌种保藏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共 3 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水体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及测定方法;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以及微中物的生物环境。8.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1 学时)教学内容:8.1.1 土壤中的微生物 8.1.2 水体中的微生物8.1.3 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空气中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及测定方法8.1.4 粮食和食品中的微生物8.1.5 正常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微生物8.2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1 学时)教学内容:8.2.1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氮素循环、碳素循环和硫循环。8.2.2 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8.3 微生物的生物环境(1 学时)教学内容:8.3.1 互生关系8.3.2 共生关系8.3.3 诱发突变的分子基础8.3.4 拮抗关系8.3.5 寄生关系8.3.6 猎食关系(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的生物环境。(三)小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