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年度国家科技奖推荐项目简介拟推荐奖种: 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 中国蝎及其毒素遗传资源研究主要完成人:李文鑫、吴英亮、曹志贱、邸智勇、韩松项目简介、立项背景: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蝎有四亿年进化史,在我国有二千多年药用史,备受世界瞩目。发达国家已初步完成本国蝎资源研究,该领域我国处于空白。项目从 1995 年沿着“蝎物种资源、毒素遗传资源和毒素功能及机制”总体思路,一直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主要原创性成果为:1、系统调查、分类鉴定蝎物种资源并整理编目了“中国蝎物种名录和检索表” ,获得我国蝎目物种的种群分布特征和资源现状,填补我国该领域空白。
2、2、创建了高质量蝎毒素基因库的新方法,首次实现了蝎毒素遗传资源永久保存和利用,开拓了蝎毒素研究、应用新领域,引领蝎毒素学乃至动物毒素学研究。发现了 21 个毒素类型 727 个新毒素分子,分别占已发现蝎毒素总数的我国 98%和世界52%;发现了抗病毒、抗肿瘤、抗类风湿关节炎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和药物开发前景的蝎毒素;成功向企业转让 3 项专利成果,作为一类新药正在产业化。3、发现蝎毒素基因多态现象,揭示蝎毒素多样性产生机制,提出蝎毒素活性的“控制识别”新论点,为蝎毒素的生物医药应用开辟了新方向。发表 SCI 论文 83 篇,20 篇核心论文他引 413 次,SCI 他引 290 次;8
3、篇代表性论文他引 181 次,SCI 他引 125 次。本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2013 年被 Science 评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基因组研究工作。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 项,其中 4 项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3 项专利成果已成功转让给企业,作为一类新药正在产业化。8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名称及作者1. Zhu SY, Li WX, Zeng X, Jiang DH, Mao X, Liu H. 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two short chain and two long chain K+ channel-block
4、ing peptides from the Chines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FEBS Letters, 1999, 457: 509-5142. Luo F, Zeng XC, Hahin R, Cao ZJ, Liu H, Li WX. Genomic organization of four novel nondisulfide-bridged peptides from scorpion Mesobuthus martensii Karsch: gaining insight into evolutionary mechanism. P
5、eptides, 2005, 26: 2427-24333. Yi H, Cao ZJ, Yin SJ, Dai C, Wu YL, Li WX. Interaction simulation of hERG K+ channel with its specific BeKm-1 peptide: insights into the selectivity of molecular recognition. J Proteome Res, 2007, 6: 611-6204. Han S, Yi H, Yin SJ, Chen ZY, Liu H, Cao ZJ, Wu YL, Li WX.
6、Structural Basis of a Potent Peptide Inhibitor Designed for Kv1.3 Channel, a Therapeutic Target of Autoimmune Disease. J Biol Chem, 2008, 283: 19058-190655. Ma YB, Zhao RM, He YW, Li SL, Liu J, Wu YL, Cao ZJ, Li WX.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he venom gland of the scorpion Scorpiops jendeki: implica
7、tion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scorpion venom arsenal. BMC Genomics, 2009, 10: 2906. Ma YB, Zhao Y, Zhao RM, Zhang WP, He YW, Wu YL, Cao ZJ, Guo L, Li WX. Molecular diversity of toxic components from Asian forest scorpion (Heterometrus petersii) venom revealed by proteomic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is.
8、 Proteomics, 2010, 10: 2471-24857. Di ZY, Wu YL, Cao ZJ, Xiao H, Li WX. A catalogue of the Genus Euscorpiops Vachon, 1980 (Scorpiones: Euscorpiidae, Scorpiop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Zootaxa, 2010, 2477: 49-618. Yu XF, Sun Z, Li M, Xiang Y, Wang QQ, Tang F, Wu YL, Cao ZJ,
9、Li WX. Neurotoxin-conjugated upconversion nanoprobes for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tumors under near-infrared irradiation. Biomaterials, 2010, 31: 8724-8731代表性专利:1. 蝎抗心律失常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授权号:ZL02115487.22. 一种海南斑等蝎抗菌肽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授权号:ZL200710051966.83. 一种细尖狼蝎 Kv1.3 阻断剂基因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授权号:ZL200710053326.04. 一种抗病毒的多肽及
10、用途。授权号:200810047915.25. 基因工程靶向抗神经胶质瘤 Acp-W1 蛋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授权号:ZL200810047552.26. 一种靶向抗神经胶质瘤蛋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授权号:ZL200810047553.77. 基因工程免疫抑制多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授权号:ZL200710053679.08. 一种抗麻疹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多肽及用途。授权号:ZL200810047916.79. 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及应用。授权号:ZL200810246307.410. 一种亚洲雨林蝎抗菌多肽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授权号:ZL201010270574.211. 一种蝎源抗
11、病毒活性多肽及其用途。授权号:ZL201010257748.112. 蝎活性多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授权号:ZL201210103416.713. 一种东亚钳蝎抗菌肽基因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授权号:ZL200710051965.314. 一种抗耐药菌的多肽及用途。授权号:ZL200710168525.615. 一种蝎抗神经胶质瘤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授权号:ZL200610124582.X2014 年度国家科技奖推荐项目简介拟推荐奖种: 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与供水水质安全主要完成人:王焰新、马腾、郭清海、谢先军、童蕾项目简介、立项背景: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国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12、和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是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供水水源;在地表水相对丰沛的地区,地下水淡水作为供水水源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富集砷、氟等有害组分的天然劣质地下水分布广泛;日益严重的地下水污染使得有限的淡水资源变得尤为稀缺。因此,开展“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与供水水质安全” 研究,是确保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和关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 15 项课题的资助下、历时 16 年,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与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问题,以地下水污染防治、水中典型有害物净化及安全供水为重点,围绕原生劣质地下水的成因机制、原生劣质地下水修复技术与方法、地下水
13、污染敏感性评价方法与地下水中典型环境类激素检测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饮用水中典型环境类激素检测的新方法、突破了地下水中砷、氟等有害物质去除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地下水安全供水的理论与应用体系,为我国地下水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供给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项目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项目提出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8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名称及作者1) Reardon, E. J., Wang, Y. X. A limestone reactor for fluoride removal from waste
14、water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34(15): 3247-3253.2) Wang, Y. X., Reardon, E. J. Acti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a soil sorbent for defluoridation of drinking water.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1, 16: 531-539.3) Wang, Y. X., Ma, T., Luo, Z. Geostatist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15、surface water leakage into groundwater on a regional scale: a case study at the Liulin karst water system,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1,246: (1-4):223-234.4) Guo, H. M., Wang, Y. X.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shallow Quaternary aquifer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Datong Basin
16、,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4,19(1): 19-27.5) Ma, T., Wang, Y. X., Guo, Q. G. Response of carbonate aquifer to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 a case study at the Shentou karst springs.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4,297(1-4): 274-284.6) Guo, Q. H., Wang, Y. X., Ma, T. Geochemical processes cont
17、rolling the elevated fluoride concentrations in groundwaters of the Taiyuan bas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7,93(1): 1-12.7) Tong, L., Li, P., Wang,Y. X. Analysis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 residues in swine wastewater and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using optimized SPE-L
18、C/MS/MS. CHEMOSPHERE, 2009,74(8): 1090-1097.8) Xie, X. J., Ellis, A., Wang, Y. X. Geochemistry of redox-sensitive elements and sulfur isotopes in the high arsenic groundwater system of Datong Bas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9,407(12): 3823-3835.2014 年度国家科技奖推荐项目简介拟推荐奖种: 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生
19、物核磁共振波谱基础研究主要完成人:刘买利、毛希安、叶朝辉、张许、蒋滨项目简介、立项背景:本成果围绕生物核磁共振(Bio-NMR)分析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与水峰相关的辐射阻尼理论和高效水峰抑制方法、复杂 Bio-NMR 谱分离方法和生物分子重要结构参数获取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的成果。主要创新点包括:1发展了辐射阻尼线形理论,建立了多种高效水峰抑制方法,其中 W5 已被普遍用于生物 NMR 研究。生物样品多以水为溶剂,浓度高于样品 4-5 个量级的水峰(信号)不仅会掩盖样品信号,而且会产生辐射阻尼现象,导致谱峰畸变,引入谐振峰等。因此高效水峰抑制方法是生物 NMR
20、 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系统研究了水的磁共振特性,发展了辐射阻尼的线形理论,成功解释了一维和多维 NMR 实验中的谐波效应、信号强度突跃和振荡现象等;发现并验证了化学交换系统中的辐射阻尼转移效应;提出了消除辐射阻尼效应、准确测定 T1 和 T2、以及利用辐射阻尼效应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变相位预饱和水峰抑制方法,把压制效率提高到 105;发展了基于组合脉冲和梯度场技术的快速、选择性高的水峰抑制方法(W5) ,抑制效率超过 106;建立了水下谱峰的获取方法(RECUR) ,避免了信息丢失。其中W5 作为一种独立水峰抑制单元可以被灵活嵌入到一维或多维脉冲实验方法的制备期、演化期或混合期
21、,用于发展新 NMR 实验方法或改善现有方法;两个最主要的 NMR 厂商(Bruker, Agilent)把 W5 作为标准方法提供给用户;W5 还被写入六部参考书,SCI 他引 223 次,近五年年均引用 23.4 次,在生物 NMR 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据不完全统计,有 8 篇 SCI 论文引用 W5,但被 SCI 检索遗漏,有 41 篇 SCI 论文使用 W5 但未明确引用。2提出了分离谱峰不分离样品的策略,建立了多种复杂 NMR 谱分离方法,构建的 20 种天然氨基酸化学位移各向异性数据库已经成为生物分子结构计算的基础数据。我们针对生物NMR 谱峰重叠严重、分子识别和困难的问题,开
22、展了复杂 NMR 谱分离方法和信息获取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区分氨基酸分子中质子化碳和非质子化碳的固体 NMR 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区分不同官能团(CH n)的最高量子相关谱(3D-MAXY ) ;发展了基于分子扩散系数和弛豫时间的 NMR 谱分离方法。达到了分离谱峰而不分离样品效果,提高了信息量。应用所发展的方法,测定并构建了全部 20 种氨基酸的整套化学位移和化学位移各向异性数据库。这套数据,被 SCI 他引 105 次,已经成为蛋白质和多肽分子结构和动力学计算的基础实验参数,为推动膜蛋白的 NMR 研究做出了显著贡献。3建立了多种测定复杂体系中生物分子弛豫、扩散等动态特性的 NMR 方法和研
23、究分子相互作用的三个分析模型,阐明了抗氧化药物布洛芬与血脂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建立了能够消除热对流和背景梯度场的影响、准确测定扩散系数方法(DMSE),通过使用多量子,使梯度场的效率提高了 9 倍,扩大了扩散系数测定范围;建立了适合于离散采样的多维 NMR谱的快速重建方法(GFFT ) ,把图谱重建时间提高了近 500 倍。有关结果得到了国内外一些生物学家、化学家的认可和介绍;实现了血清中脂蛋白等大分子的直接表征,发现布洛芬与血脂蛋白之间存在亲电性和亲脂性两种相互作用,从而起到抗蛋白氧化作用。这种分子机制已经被够内外著名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认可。成果完成期间,有 1 人当选中科院院士,2 人获
24、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培养博士36 人、硕士 28 人,其中 3 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8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名称及作者1. Liu, M. L.; Mao, X. A.; Ye, C. H.; Huang, H.; Nicholson, J. K.; Lindon, J. C., “Improved WATERGATE pulse sequences for solvent suppression in NMR spectroscopy“. J. Magn. Reson. 132 (1): 125-129, 1998.2. Ye, C. H.; Fu, R. Q.; Hu, J. Z
25、.; Hou, L.; Ding, S. W., “C-13 chemical-shift anisotropies of solid amino-acids“. Magn. Reson. Chem. 31 (8): 699-704, 1993.3. Cui, X. H.; Mao, S. Z.; Liu, M. L.; Yuan, H. Z.; Du, Y. R., “Mechanism of surfactant micelle formation“. Langmuir 24 (19): 10771-10775, 2008.4. Liu, M. L.; Nicholson, J. K.;
26、Lindon, J. C., “Analysis of drug-protein binding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based molecular diffusion measurements“. Analytical Communications 34 (8): 225-228, 1997.5. Mao, X. A.; Ye, C. H., “Line-shapes of strongly radiation-dampe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ignals“. J. Chem. Phys. 99 (10):
27、7455-7462, 1993.6. Mao, X. A.; Guo, J. X.; Ye, C. H., “Radiation damping effects on 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 measurements“. Chem. Phys. Lett. 222 (5): 417-421, 1994.7. Luo, R. S.; Liu, M. L.; Mao, X. A., “NMR diffusion and relaxation study of drug-protein interaction“. Spectroc. Acta Pt. A-Molec
28、. Biomolec. Spectr. 55 (9): 1897-1901, 1999.8. Zhang, X.; Li, C. G.; Ye, C. H.; Liu, M. L., “Determination of molecular self-diffusion coefficient using multiple spin-echo NMR spectroscopy with removal of convection and background gradient artifacts“. Anal. Chem. 73 (15): 3528-3534, 2001.2014 年度国家科技
29、奖推荐项目简介拟推荐奖种: 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基于离散体系的跨尺度多相反应流的介观理论和方法主要完成人:郑楚光,郭照立,柳朝晖,施保昌项目简介、立项背景:本项目属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跨尺度(从分子尺度到设备尺度) 多相反应流在清洁燃烧、驱油驱气、温室气体埋存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中普遍存在,其流动、传热/传质、颗粒动力学、反应等物理化学过程的演变规律在不同尺度上差异很大,场间相互作用随尺度变化而变化,尺度关联和多场耦合极其复杂,是能源、化工、力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前沿。当前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宏观方法,由于连续介质假设和模化手段的限制,对刻画跨尺度相互作用和耦合存在本质困难;而微观分子动力
30、学方法由于计算资源的限制也难以应用。本研究针对跨尺度多相反应流中的多场耦合和尺度关联两个关键问题,在介观层次上发展了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并揭示了跨尺度多相反应流的机理和规律,从而全面系统地推动了跨尺度多相反应流介观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主要学术贡献有:1. 建立了基于扩展本构关系的跨尺度流动理论框架:针对经典宏观本构关系基于连续假设而无法应用于跨尺度流动的困难,分析并发现了流固碰撞对分子自由程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跨尺度 Navier-Stokes 应力本构关系和扩展 Fourier 热传导定律,构建了跨尺度流动数学物理模型,从物理层面实现了跨尺度关联的统一描述。2. 提出了跨尺度多场耦合的介观理论
31、及模型:发现现有流场-力场耦合模型因存在离散效应而局限于定常力场,应用于跨尺度多相反应流中时空变化力场时会导致质量和动量不守恒,进而提出了更符合物理本质的力场耦合模型;发现现有流场-温度场耦合模型无法刻画碰撞过程中动量和能量交换的差别,提出了双分布模型,解决了这一根本问题;综合考虑了湍流对颗粒扩散、传热和相变的影响,提出了全耦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模型。3. 创建了跨尺度多相反应流计算模型和方法:基于发展的介观理论和方法,构建了跨尺度多相反应流的介观计算模型,设计了跨尺度计算方法,进而研究了温室气体埋存与利用、可吸入颗粒物控制等跨尺度多相反应流机理,以及实际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等,并被国内外同行在大气
32、、环境等诸多领域应用,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成果得到国际著名学者高度评价。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 J. M. Reese 教授指出跨尺度模型成功捕捉到尺度效应导致的跨尺度 Knudsen 现象;美国工程院院士 L.-S. Fan 教授指出力场耦合模型优于两位美国物理学会 Fellow 提出的模型,是“a superior choice”;模型和方法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如流场-温度场耦合模型作为主要手段被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研究大气云层相互作用的 Nature 论文采用;计算模型被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用于 CO2 埋存研究;耦合模型被多个国外软件采用。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 3 项,
33、出版著作 3 部,发表 SCI 论文 98 篇,介观方法和多相流系列国际会议特邀报告 8 次,在国内首次主办介观方法系列国际会议 1 次。8 篇代表论文被Nature、 Phy Rev Lett 等期刊 SCI 他引 697 次,20 篇主要论著 SCI 他引 913 次。2 篇代表论文入选ESI 论文(近 10 年引用次数 Top 1%) ,1 篇核心论文被 Elsevier 评为 Top-Cited 论文,1 篇代表论文入选美国物理学会期刊 Phys. Rev. E 2002 年来 10 篇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1 篇代表性论文被中国物理学会评为最有影响论文。8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名称及作者1
34、. Z.L. Guo, C.G. Zheng, B.C. Shi. Discrete lattice effects on the forcing term in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Phys. Rev. E. 65: 046308 (2002)2. Z.L. Guo, C.G. Zheng, B.C. Shi. An extrapolation method for boundary conditions in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Phy. Fluids. 14: 2007-2010 (2002)3. Z.L. Guo,
35、 B.C. Shi, C.G. Zheng. A coupled lattice BGK model for the Boussinesq equations. Int. J. Numer. Methods Fluids. 39: 325-342 (2002)4. Z.L. Guo, B.C. Shi, N.C. Wang. Lattice BGK model for incompressible Navier- Stokes equation. J. Comput. Phys. 165: 288-306 (2000)5. Z.L. Guo, B.C. Shi, C.G. Zheng. An
36、extended Navier-Stokes formulation for gas flows in the Knudsen layer near a wall. EPL-Europhy. Lett. 80: 24001 (2007)6. Z.L. Guo*, C.G. Zheng, B.C. Shi. Lattice Boltzmann equation with multiple effective relaxation times for gaseous microscale flow. Phys. Rev. E. 77: 036707 (2008)7. Z.H. Liu, C.G.
37、Zheng, L.X. Zhou. A Joint PDF Model for Turbulent Spray Evaporation/Combustion. Proc. Combust. Inst. 29: 561-568 (2002)8. Z.L. Guo, C.G. Zheng, B.C. Shi. Non-equilibrium extrapolation method for velocity and pressure boundary conditions in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Chinese Phys. 11: 366-374 (200
38、2).2014 年度国家科技奖推荐项目简介拟推荐奖种: 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名称:以太网与 SDH 网融合的 LAPS 芯片和系统设备设计方法主要完成人:余少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戴锦友(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朱国胜(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郝俊瑞(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吉萌(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何建明(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简介、立项背景:本项目属于信息领域(光通信方向)背景、挑战与作用光通信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全球 95%以上的互联网和无线移动通信信息是通过光通信传送的。光通信中市场容量最大、全球覆盖面最广的是 SDH(同步数字体系),累计建网超过两千
39、亿美元,其技术一直被欧美主导。针对 SDH 只面向电话设计、难以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难题,项目组在欧美之前完成实验研究并代表中国主导制定了以太网/IP 与 SDH 融合的 LAPS 国际电联标准,确立了国际规则。此后,阿朗、思科、富士通等四十家系统设备制造商和 Intel、Maxim、PMC 等十四家芯片厂商纷纷加大投入开展LAPS 研究,因以太网(IP)与 SDH 架构融合中需解决统计复用与时分复用体系融合等关键问题,难度极大,当时全球还没有一家完成过 LAPS(络谱)核心芯片与系统设备研制。针对这一挑战,项目组在欧美之前发明了 LAPS(络谱)芯片和系统设备设计方法,利用已覆盖全球的 SD
40、H 传输网解决了互联网的大面积覆盖和提速难题,率先实现了全球 SDH 网互联网化的转型。发明与突破在国家 863 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针对以上挑战项目组率先攻关并发明了LAPS(络谱)芯片架构、方法、流处理和装置。主要包括:发明了 LAPS 帧处理器体系架构和装置(“络谱架构” ) ,解决了核心芯片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明了锁相环与总线缓存相结合的 LAPS 方法和装置(“络谱方法” ) ,解决 SDH 与以太网时钟总线和速率不匹配问题;发明了基于 LAPS 的统计复用网与时分复用网数据流处理和装置(“络谱流处理” ) ,解决LAPS 数据流的线速处理问题,在欧美之前完成 LAPS 核心芯片研
41、制。针对 SDH 系统设备只面向时分复用体系设计、时钟统一,难以适应分组传送的难题,项目组发明了 VC、级联、以太网与交叉连接共存的 LAPS 分插复用系统设备方法和装置(“络谱设备” ) ,完成七款系统设备研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23 项,发表论文 18 篇,国家标准两项。成果与应用项目组研制的 LAPS 系统设备已在全行业推广,为我国 SDH 分组化传输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在国内 120 多个城域网、30 个省、印度、欧洲获得广泛应用,仅近三年新增直接销售额 9.5 亿元,直接净利润 1.7 亿元。LAPS(络谱)系统技术被全球 SDH 主体标准
42、G.707(全球建网超过两千亿美元)、国际热点标准 IEEE 802.17、IETF ASON、美国国家标准 ANSI 使用,被思科、阿朗、富士通、爱立信、北电等全球 45 家设备厂商和 Intel、Maxim、PMC、Infineon 等美欧 14 家芯片厂商以及美国安捷伦、日本安立等多家仪表商使用。这是中国光通信技术首次被全球大规模使用,国际上 SDH 从 2006 年以后均改成既传话音又传分组的体制。项目组因发明“利用 SDH 实现互联网覆盖与提速”获 2012 年中国发明专利金奖、201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发明专利#1 (获 2012 年中国发明专利金奖),物
43、理层与网络层侧设备间传输数据的数据传输装置和方法,证书编号:ZL00800297.5,权利人:信息产业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发明人:余少华;发明专利#2,改善电信级以太网系统转发性能的方法和设备,证书编号:ZL 200910129872.7,权利人: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发明人:戴锦友 余少华 朱国胜;发明专利#3,一种基于 E-model 的去抖缓冲区管理方法,证书编号:ZL 201010517119.8,权利人: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发明人:戴锦友 余少华 沈胜庆 朱国胜;发明专利#4,一种基于抖动约束的数据缓存整形方法,证书编号:ZL 200710143320.2,权利人:武汉烽
44、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发明人:郝俊瑞 余少华;发明专利#5,城域以太网中基于抖动检测的拥塞控制方法,证书编号:ZL 200710151204.5,权利人: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发明人:郝俊瑞 余少华;发明专利#6,电信级以太网系统及用于该系统的实时任务调度方法,证书编号:ZL 200910128264.4,权利人: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发明人:戴锦友 余少华 李念军;发明专利#7,一种面向以太网电路仿真业务基于时戳的自适应时钟方法,证书编号:ZL 200710195236.5,权利人: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发明人:戴锦友 余少华;发明专利#8,用于电信级以太网的应用前向纠错机制的通信方法和设备,证书编号:ZL 200610163605.8,权利人: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发明人:戴锦友 余少华;发明专利#9,基于前缀覆盖级别的二分 IP 路由查找方法,证书编号:ZL 200910133643.2,权利人: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发明人:朱国胜;发明专利#10,并行 IP 路由查找的路由表分区和放置方法,证书编号:ZL 200910162055.1,权利人: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发明人:朱国胜。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