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方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困境与思考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成熟,而政府体制正处于改革时期,建立一个民主的、不断回应社会需要的政府成为民众的呼唤。文章以当前我国不断成长的民意为研究背景,选取在政府回应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与经验的 G 市政府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地方政府回应机制建设中存在的困境,提出“政民互动”的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思考。 关键词: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政民互动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54-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大公民积极的通过微博、论坛、博客等网络信息化平台以匿名的方式爆料社会事件,热点新闻,以大范围高频
2、率的网络传播转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公共事件。面对不断频发的网络质疑,形成的社会舆论焦点,地方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有效回应公共突发事件,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政府治理过程中走向善治的必经阶段。政府回应是政府对公民的社会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输出公共政策等的内容进行积极的反应和回复,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信息”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本文立足于 G 市政府回应的实践,积极探索地方政府的政民互动回应机制的建设。 1 G 市政府回应的实践特色 G 市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市民在经济上不断富裕的同时,2积极参政议政,市民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公民意识以及维护自身权利的强烈愿望,有效地影响政
3、府部门的回应,在政府与公民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特色的实践。 积极主动姿态听取民意、切实有效回应民意。G 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不少潜在的矛盾开始显现,民生难点热点转换快。为了能听到各层面民众的真实呼声和意愿,政府早在 1986年开设“12345”市长专线,市委办公厅 1988 年发文成立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成为国内民调机构的“元老” 。1992 年开办我国内地第一个大型政论性电视公开论坛G 城论坛 ,许多市民现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政府重视民情民意,在民意听取上走在其他城市的更前端,所打造的公民与政府的互动平台,从成立之初一直发展的现在
4、,已经发展成为“城市名片” 。 全方位的公民利益诉求渠道。除了传统渠道利益诉求渠道外,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G 市政府打造的极具特色公民利益诉求渠道更值得借鉴。 G 城论坛数百位市民同政府人员面对面的直接对话,通过电视和其他媒体的传播,凭借极低的利益诉求成本和高度的政府回应,使得论坛一度风行。此外 “12345”市长热线,市长电子信箱,民生热线,政府门户网站等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成为公民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2010 年,G 市开通了手机网上信访及手机短信信访服务,市民可用手机登录以上网址或通过手机发送短信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及其工作机构提出意见建议、投诉请求等。 专业化的民
5、意收集渠道。G 市社情民意中心是改革开放初期民意社3会需求催生的产物,作为“院外”的民意调研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民意依据。为保证中心的独立性,在创办起自筹经费,以独立的第三方视角来弥补官方民调的局限,在“官意”与“民意”相左时,民调机构的桥梁作用越来越凸显。中心作为一个民意的收集者,研究者,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协助始终是中心得以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据统计,市民在调查问卷上提出的开放性意见约有 20 余万条,从群众的踊跃参与显示民意渴望表达,渴望心声能传达出去。现在,G 市民意中心已经被誉为该省民意调查的重要渠道之一,肩负着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职责,力争做决策层的科学信息库、思想库。
6、 2 地方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困境 历来 G 市清明的政务文化不缺赞誉,但是出现的垃圾焚烧厂选址、地铁整修等公共事务也面临市民诸多质疑。地方政府在回应的过程中出现的被动和消级严重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公众形象,造成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地方政府在回应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 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回应被动。政府作为行政主体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公众则相对缺乏信息资源,这种信息不对称更容易使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出发点以及得出的结论产生怀疑,产生不信任感。G 市垃圾焚烧场的建设之所以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大规模抗议,主要原因在于市政府没有做好事前环境信息公开,认真倾听公众意见,造成回应的被动。早在
7、2003 年,垃圾焚烧厂的选址工作已经开始,2006 年,垃圾场的选址已经通过相关的审批手续,但是当地居民对相关的信息都不知晓。政府对垃圾焚烧厂的信息一直处于闭塞状态,直到市民形成强烈4的反对意见,政府才当即组织居民召开听取对焚烧厂选址意见的会议,此时政府回应民意的过程显得非常被动,政府回应的过程显的非常匆忙。政府公共决策必须遵循信息公开的原则,充分听取民意民愿,同民众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加大决策透明度。 政府网上回应载体形式互动效果较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公民与政府互动的有效载体就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实现政府上网,市政府门户网站虽然设置了多渠道的公民利益表达平台,但是公民同政府之间的互动交流
8、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以 G 政府门户网站为例,在门户网站的民意征集版块,2013 年在 G 市政府网站上最新公布的民意征集中,公开征集意见所征集条数最多的仅为 13 条,其中约有 90%的征求意见稿征集的意见数为 0,浏览次数最多为 589 条,基本访问量仅在 200 左右,从民意征集中市民所提的意见数量看,政府门户网站所设置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公民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利益诉求的积极性差,整个政府门户网站的所发挥的功能还是以信息公布为主,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公民意愿表达的有效渠道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政府回应具体流程不够完善,打击公民利益诉求积极性。政府回应有高级形式和低级
9、形式之分。目前各地方政府打造的政府回应的平台都是以初级形式为主,针对部分社会成员诉求的非制度化回复和应答。当前的回应的具体流程存在一定的缺陷,细节之处不够完善。在各大的社区网上,市民们纷纷发帖抱怨“市长热线” 。 “累计打了好几个小时,一次都没有打通过。G 市有近 1 500 万的人口,市长热线原来才 10 个线,现在升到 40 个,还是很少”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市长电子信箱”互5动平台上,作为公民利益诉求的有效平台,虽然公民能够收到政府对诉求内容及时回应,但回应的有效性却并不高,如市民因空气污染问题投诉区环保局无果,然后投诉到市长信箱,结果又被踢回区里,最终利益诉求无果,各部门都相互推卸
10、责任。在粗糙的回应流程下,政府面对公民的利益诉求,虽然做出了及时的回应,但是回应的实质是无效的,政府回应注重落实而非回复。 第三方民意机构发展的环境限制。虽然说 G 市社情民意中心已经成为全国整个民间的民意调查机构的典范,但是从整个发展环境来看,目前普遍面临“缺钱少人”等困难,而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组织有效,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和社会对民调机构的社会管理和态度应该有所创新。调查社情民意也是一种社会服务,政府可以对民调机构的服务进行购买,这样既能了解民意、汲取民智,又能建立起培育民调行业的长效机制作为新兴行业,同时宽松的社会环境更加能够保证民调机构的健康。民间调查机构在民意搜集方面所具备的积
11、极力量是官方机构无法比拟的,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应该对其大力扶持,帮助民调机构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3 推进政民互动的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思考 在我国,公民利益表达同政府的互动正处于发展阶段,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互动过程的公开透明化,便捷化、互动主体的平等对话,对公共利益的关切,对探讨公民同政府互动回应的机制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政府在回应公众的初级回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民利益表达的热情和诉求的期望,公众与政府间相互回应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求6必须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从政府的角度看,包括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项目、范围、类型、程度、责任、办理时限、结果、费用标准、监督与奖惩等内
12、容。对公众来说,包括公众享受服务的权利与义务、承担的责任、服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具体要求、以及对所要求服务项目失败的投诉等。只有注重法规建设,回应才具有规范化和长远性。 同时,国际比较研究得出的一般结论认为,教育程度高的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也高,具有颇高的政治心理素质。政府在同公民互动的过程中,公众的素质同政府行政能力的高低、行政服务意识的强弱、政府回应的快慢紧密相关,可以说“有什么素质的公众,造就什么素质的政府” 。因此,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让自我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每个公民的终身追求。 其次,公务员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政府回应能力的关键,政府要针对公务员自身制订相应的培训规划,提高公
13、务员的综合能力。 最后,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能够使政府获得更多有效的利益诉求,提高政府回应的实效性。政府应当有计划的逐步扩大第三部门自主权,提高其自治程度,扩大第三部门的代表性和参与性,提高参与决策或讨价还价的资本。同时,第三部门的培育要加强组织的内部效应,培育组织内合作习惯和公共精神,培育成员互助、互信、互惠、宽容的品德,培育与人交往、共事的交流技能。这些优秀品质不但会强化人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能力,还会加强公民自身的政治效能感和参与竞争意识,让人们学会用民主的方式来互相对待,以民主的习惯来共同生活。 参考文献: 71 塞缪尔?亨廷顿著(美).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李伟权.政府回应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 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 戚攻.“论“回应”范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6, (4). 6 刘力锐.我国网络民意的成长、政治意蕴及政府回应J.公共行政,2010, (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