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应用研究摘要 传统建造保障房方式施工周期长、质量问题堪忧、安全隐患多、规模经济差。新型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方式,建设标准比较固定,建造规模很大,可以节约社会资源、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开展新型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的任务紧迫。然而,我国目前保障性住房的新型工业化进展得不顺利,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保障房;新型工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41 1.保障性住房的新型工业化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每年 GDP 递增 10%的高速增长,再加上婴儿潮、 投资投机需求剧增等因素,使得中国的房价暴涨,导致大部分工薪阶层买不
2、起房。为了抑制过热的房地产需求和增加住房供给,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涉及收缩信贷、改变税收状况、公共住房体系等多项内容。特别是 2 0 0 7 年末,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多层次住房市场化体系,尤其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在“十二五”期间,建成 1000 套保障性住房。但是,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如果以传统的建造方式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目标很难达到。通过保障性住房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政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提高住房质量,改善住居环境。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由政府主持,建设标准比较2固定,建造规模很大,它正好是实施工业化保障房的绝好对象。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
3、型产业,在推行其建造体系时要考虑环保因素,工业化保障房可以节约社会资源、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当前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紧迫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 0.95%,随着新一届城镇化大幕已经开启,预计未来 1015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仍将达到 1 个百分点左右,每年会有 1000 多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低收入者、棚户区居住者、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自农村的城市务工人员都梦想在城市里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然而,鉴于目前中国大部分人收入低下,城市房价高企,许多人即使不吃不喝几十年也买不起房。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4、,大规模地建造保障性住房已经迫在眉睫。 2.2 当前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行性 2.2.1 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空间 保障房建设需求巨大。保障房建设规模越大,标准化程度就越高,用户个性化需求较低,为其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保障房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易于形成标准化的特点恰好符合工业化的要求。从今后发展保障房情况看,发展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保障房是政府的战略目标,保障房建设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实现保障房建设目标,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 2.2.2.个别地方已经出台了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政策 3目前,北京、上海
5、、深圳、河北、江苏、宁夏等个别省市通过了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一些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例如,北京在 2012 年 8 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五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保障房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 ,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全面推进保障房工业化和产业化,到 2015 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保障房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 30%以上,累计示范面积超过 1500 万平方米。 2.2.3 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已经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为进一步全面推广保障房工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来试点示范工程的实践探索,各个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工业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积累了良好
6、的经验。比如.深圳万科龙华保障房项目,建筑面积达到 20 万平方米,项目设计总户数 4002 套,分为 35平方米、50 平方米、70 平方米三种户型。该项目采用了工业化建造技术,为今后全面开展保障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4 保障房工业化目前已经具备较好的技术支撑 我国目前通过“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保障房性能认定制度”的实施,建设了很多“节能节材节地型”保障房,这使得房地产开发商以提高保障房品质为出发点,有力的促进了保障房质量和性能的的提升。通过已经批准的 27 个“国家保障房工业化和产业化基地” ,逐步形成了支撑保障房工业化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规模化实施能力。这些现有的技术体系包
7、括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房屋工业化结构体系、木结构房屋工业化结构体系、CSI 保障房建筑体系。在科技创新的4推动下,保障房工业化集成技术和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它们都为保障性住房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奠定了实践基础。 2.2.5 建材等相关产业的保障,为保障房工业化推进提供了动力 在保障房工业化建造中,选择性价比合适的预制构件材料非常关键。2011 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的通知 。通过信息平台,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便宜的建材产品。 3.当前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工业化的主要问题 当前
8、,在保障房建设中,推进工业化的建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保障房工业现代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不够、标准制定落后于实际施工等。 3.1 对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从各地方进行保障房建设实际情况看,很多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对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重视不够,缺乏推动其发展的良好机制。因为保障房建设是否节能环保、是否技术先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不是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的考核重点,绝大多数保障房相关机构总是忙于为应付各种检查准备报告,忙于在短时间内以较短工期完成建设任务量,忙于保障房建设资金筹措,很少有地方政府意识到保障房建设工业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缺乏推动保障
9、房产业工业化发展的激励政策 由于我国目前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还没有做到规模化,保障房建设工业化建造方式的造价高于传统建造方式,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利5润很低,大部分大资金不愿意承担采用工业化建造所增加的成本。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等)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是全国范围缺乏全局性激励政策。这些激励政策包括财政 3.3 保障房工业化标准、规范滞后于标准、规范的制定严重滞后于 3.4 缺乏与保障房工业化匹配的技术人员 当前,参与保障房建设利益主体,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保障房工业化不了解和不熟悉,导致在实际工程上出现一些问题。同时,保障房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技术人员的
10、技术支持,技术人员在保障房工业化相关技术储备上不足也严重不利于建设保障房,代建企业及其建设人员不熟悉预制结构体系,设计及建造过程中难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 3.3 保障房工业化科技攻关工作资金支持不足 保障房工业化建造方式目前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初期缺乏政府科技攻关投入,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会导致前期阶段的工作举步维艰,比如无法请专家制定标准、规范,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保障房工业化建设。 3.4 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与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是矛盾的。 目前在保障房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是最低价招标,建筑施工模式已经实现了对成本的最优控制,而保障房工业化则需要大量前期的建设投入,在竞价中并不存
11、在优势。 4.新型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议和措施 64.1 积极引进、推广适合我国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技术、构建产品工厂化生产技术、构建安装和管理技术。在对这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按照中国不同地域的特点,开发适合各个地区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 4.2 建立与模数相协调的标准化体系,不断推进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相关规范的建设,特别是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设计规范及其相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计算软件,不断完善工业化建造保障房建筑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 4.3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以优秀的工业化建造保障房工程项目作为示范
12、基地建设。根据目前中国工业化建造保障房的现状,优先选择一批量大面广的保障房建设项目作为推动其工业化的示范工程,特别是 成片建设的廉租房项目和经济适用房项目,引导工业化建造保障房按计划有序的发展。鼓励构建产品生产企业、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单位、构建安装企业在建设示范基地过程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广自己的成果,引领行业发展。 4.4 大力发展钢结构的保障房工业化建筑。 钢结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安全、低碳环保符合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用钢量只占全国钢产量的 3.5 %4%,其中钢结构用钢量只占总用钢量的 1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钢结构用钢量占建筑用钢量的 30 %40%,占
13、钢产量的 1 5 % 2 5 %。当前我国的钢铁行7业产能严重过剩,可以利用工业化建造保障房的发展契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 4.5 推行结构装修一体化的节能保障房。新建保障房必须达到建筑节能标准,并积极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节材、节水的新型材料和部品,鼓励利用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杜绝建筑毛坯房的销售,推动精装修保障房建设,在形成保障房工业化的同时提高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 4.6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保障房工业化研究中心,组织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企业单位进行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加强保障房工业化技术标准、管理模式、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另外,将保障房
14、工业化建造的内容纳入到注册建造师、注册建筑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考核、教育培训中,建立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认证和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纪颍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7.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成套技术集成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5456. 3刘长发.日本建筑工业化考察报告(节选一)J.二十一世纪建筑材料,2011(3). 作者简介:邓志勇,1979.8,男,汉族,湖北孝感,现工作单位为8浙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一级建造师、注册工程咨询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基金项目:宁波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2013A10009)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