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全球产业链的知识转移阻碍机制分析摘要:虽然我国引入了大量的外资,但大量本土配套企业并没能因进入全球价值链而实现升级,而是牢牢地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因此,其中的知识转移阻碍机制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知识输出方、知识接收方和知识特性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在全球价值链下知识从跨国公司到本土企业的转移受阻原因,确定了影响知识传输的九种因素及知识输出和接收方对知识传输的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加入全球产业链本土企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对中小企业配套集群、 “量产型”专业制造企业和“伙伴型”品牌企业升级障碍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全球产业链;知识转移;本土企业;转型升级
2、 一、 引言 外资的进入加大了中国本土企业参与全球生产链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但现实情况显示,大多数企业被锁定在产业链的底端,长期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分工,并没有从中学到跨国公司产品设计和研发等知识,仅仅赚取低廉的利润。按照国外学者的研究,知识的跨国转移是个复杂的作用过程,涉及因素众多,如从知识的输出方、知识的接收方和知识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到底有什么原因阻碍了知识从跨国公司到本土企业的转移,仍是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首先对全球产业链上的跨国知识转移影响2因素框架进行概括总结,再依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对当前几种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典型本土企业
3、类型遇到的知识阻碍原因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二、 全球产业链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框架 大多数跨国公司以效率寻求目的进行投资,不但吸取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同时也为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的本土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提供可能。为提高系统效率,发包商不得不帮助发展中国家企业实现工艺升级与产品升级,以保证及时交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这就产生了知识从跨国公司到本土企业之间的转移。图 1 显示的是知识从跨国公司转移到本土企业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知识输出方、知识接受方和所传输知识的自身特性等影响因素,如图 1 所示。 三、 全球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1. 跨国公司方面。跨国公司要实
4、现效率寻求的目的,需要把大量的生产性知识进行转移。虽然跨国公司拥有高质量的知识基础,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输出方充当的不单是知识提供者的角色,更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根据知识接收方的特征对知识进行适当分解,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转移。但是,国别间的文化差异、组织差异会给跨国公司的知识传授产生一定的障碍,使转移效果大打折扣,阻碍跨国公司知识的有效转移。因此,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能力不仅取决于它有多少有用知识可以转移,还取决于它能不能有效将它们进行转移。 跨国公司作为知识转移的源头,其知识共享的意愿是至关重要的。知识转移意愿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第一个因素是跨国公司的发3展战略,如市场寻求的战略目的
5、基本上不存在核心知识向此类企业转移的可能,但如果跨国公司是基于优势互补的目的寻求的战略合作伙伴,则核心知识的共享是必须的。第二个因素是保护意识,跨国公司的核心知识是其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具有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跨国公司不愿意转移太多的知识给接收方。另外一个因素是潜在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转移的结果使得一些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代工或配套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二是存在知识转移失败的风险也减少了跨国公司转移知识的意愿。 2. 本土企业方面。虽然知识源对知识的输出起决定作用,但知识转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接收方也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显示本土企业的学习动机并不强烈,原因有二:
6、一是跨国公司在产业链上占主导地位,本土企业的利润非常有限,且确定合作关系后是以能否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并不是以产品的质量和管理的规范性为依据,因此不太愿意花费漫长时间和高昂的成本将仅有的利润进行投资学习;二是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知识积累,当前我国相当部分的本土企业已经放弃了对研发、品牌和渠道的努力,学习的难度也使企业不愿付出努力。 除了学习意愿之外,本土企业的先验知识和研发投入也决定了其吸收能力。因为组织吸收知识的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知识积累量与转移知识的关联度均影响公司吸收知识的能力。知识积累量越大,与转移知识的关联度越高,本土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越强。 3. 知识特
7、性方面。知识特性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易表达、4无论是通过文字还是图像、声音等都不能准确体现的隐性知识。首先,隐性知识只能通过感觉和双方的接触才能慢慢体会到其精髓,而双方的人员接触,尤其来自不同国别人员的接触具有高昂的成本,这使得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存在障碍。隐性知识传递的以上要求还会由于前文述及的原因使本来就困难的传递更加困难。从跨国公司角度来讲,保护意识会使它们对所传输的知识进行筛选,可能导致任何核心技术秘密(通常是隐性技术知识)泄漏的接触方式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这也加大了隐性技术知识转移的难度,而从本土企业来讲,由于获取隐性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常需要付出时间、努力和大量内部资源,如
8、前所述本土企业学习动机不强烈和学习能力差也将进一步给隐性知识的转移造成障碍。3. 知识传播阻碍机制。综上所述,在全球价值链上知识传播有 9 个因素影响知识顺利传播(见图 2) ,分别可以归类为跨国公司方面的因素(因素) 、本土企业方面的因素(因素)和知识特性因素(因素) 。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方面的各种影响因素还通过知识隐性特征的中介作用,对知识传递效果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即在知识传递的阻碍作用中除了三种直接影响,还存在和两种中介影响作用,共同构成了全球生产链上的阻碍机制。 四、 全球价值链升级在中国的典型障碍类型和作用机制 基于上文的分析思路,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自 2009 年 9 月份开始,进
9、行了一个历时三年的调查,对本土企业感知到的基于全球价值链实现技术升级的主要阻碍因素进行了现场调研并依据访谈填写了调研问卷。5被走访调研的企业近 100 家,其中有 80 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表达了有明确的阻碍因素感知。这些企业可以概括为三个特征明显的类型:中小企业集群、专业从事代工制造的企业、具有自己的品牌且基本是跟发包方平等合作的企业。其中第三类企业差距最大,但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与跨国公司具备相类似的合作关系,对阻碍因素的感受也很相近,不同类型的企业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见表 1) ,下文将对每个不同类型的知识阻碍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1)中小企业配套集群的阻碍机制。影响
10、中小企业配套集群技术吸收的主要原因一般归结为“外科手术式植入”特性。成因是跨国公司资源寻求或技术保护的目的,根据其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将价值链的某一环节或区段在空间上进行分配,客观上在东道国当地形成了一种破碎性的生产片段,既很难有充足的知识准备进行吸收,又不能形成完整的生产能力。如东莞、昆山、 (扬州)天山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更因其“外源性”和产品在价值链上的封闭性特点,致使进入价值链的企业完全放弃了对研发、品牌和渠道的努力,单纯地做跨国公司的订单,所学到的知识将很难被用上,因此本土企业并不具有太大的学习动力。该类集群当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生产性的集群转变成为创新性集群,并实现新产业和新业务
11、的内生增长,摆脱对主导企业的高度依赖性。 (2) “量产型”专业制造企业的阻碍机制。 “量产型”专业制造企业的处境要好于中小产业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往往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放弃了对研发、品牌和渠道的努力,将优势资源投入到加工制造环节上。由于相对出色的生产能力,它们具有较丰6厚的回报,其次,它们所从事的生产环节对于生产工艺和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跨国公司所传递的技术知识(如图纸等)也会更丰富。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它们更容易获得较先进的技术知识,但是做专业加工商为它们带来了稳定的收益,他们一般并不急于改变现状,即使存在着丰富的制造知识积累和强干的技术团队,也是以生产作为活动
12、的目的,并不具有创新动力。而且跨国公司保护着支撑创新的隐性知识,所以“量产型”专业制造企业靠配套价值链获得创新型知识也存在着很大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办法还是企业能够有定位的改变,不是仅专注于生产,而是能够把跨国公司的生产知识作为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的有力因素。 (3) “伙伴型”品牌企业的阻碍机制。这些企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创新系统还不完善,虽然在与主导企业的合作中可以拓展国际接触空间,了解先进的管理和规范,但两个方面的因素也限制了通过全球价值链的学习:一方面,主要接受的往往是一些跨国公司不愿去做或在本国(出于环境原因)不允许做的产品或部件,难以接触到先进知识;另一方面,即
13、使有机会到跨国公司进行学习,但创新性知识多为隐性知识,语言障碍、时间限制等降低了学习效果。成功企业的做法显示:学习跨国公司规范化的生产管理、差异化的点上突破、多角化的客户学习,积极完善自己的创新系统,寻求价值链攀升和重构是有效途径。五、 结论 由上文的分析可见,要分析知识从跨国公司转移受到阻碍的原因需7要从知识输出方、知识接收方和所传输知识特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当今我国市场上三种企业类型中小企业配套集群、 “量产型”专业制造企业和“伙伴型”品牌企业,加入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链各有不同的知识阻碍特性和机制:中小企业配套集群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生产链的分割和布局造成的生产过程不完整及企业利润有限,
14、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成本和精力去学习;“量产型”企业则主要是因为技术学习的目的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维持现状为主要出发点而导致隐性知识接收惰性;“伙伴型”企业虽然具备创造性知识学习的动机,但由于往往接触到的并非最先进的知识,往往需要更多的加大学习投入,广泛学习。 参考文献: 1. 卢福财,胡平波.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 (10):23-32. 2. 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St
15、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 (17):27-43. 3. Simonin B.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 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7):595-623. 4. 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1, (6):114-121. 5. 王国顺,李清.基于吸收能力的跨国公司知识转移过程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9(6):762-766. 86. 徐笑君,王园园.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中民族文化因素影响分析基于 Hofstede 民族文化维度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 (4):86-9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外溢阻断策略的全球制造网络中本土后向联系企业的能力升级研究(项目号:71072164)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和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C、D 类)项目。 作者简介:张化尧,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系主任、教授;叶欣园,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3-08-2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