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社会等级关系和市场经济相互作用形成的分配关系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社会等级关系与市场经济本身有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而国家执行扶强扶优的政策,使国家宏观调控烫平城乡差距的政策发生错位与缺位,加快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发生机制与根本原因是社会等级秩序格局、失衡的财富与收入分配格局、资源的流动性障碍格局与市场等级化格局等一系列社会安排的相互作用,在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双重的游戏规则下,形成了一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自我强化机制” 。收入分配的公平深深地依赖于政治和社会安排。因此,要实现政府主导的城乡统筹发展、缩
2、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警戒性扩大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城乡等级法权地位平等化、收入分配格局平衡化、农村资源充分流动化与市场一体化。 关键词等级制度/市场经济/分配关系/收入差距 一、前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达到警戒线 收入分配差距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焦点问题之一。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的相关调查显示,在领导干部对 2002 年存在的问题判断中,收入差距问题列在第 1 位。这说明收入差距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公布的数字,2001 年中国 1 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 120 元,而城市居民的货
3、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 600元,城乡差距为 51 左右。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惠折算成收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 61(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3 年第 1 期。 ) 。最近 5 年内,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为 8.6,而农村仅为 3.8,前者是后者的 2.6 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改革初期分别增长了 20.7 倍和 16.5 倍,但是差距却越来越大。从差距的绝对值看,城乡收入差距 1978 年为 209.8 元,2002 年扩大为 5227 元。20 年间,中国从一个收入差距很小的国家跨入收入很不平等的国家行列,速度之快世界上少
4、有。截至 2002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703元,考虑物价下降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 843 元,增幅为 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476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110 元,增幅为 4.8;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城市居民的 1/3、实际增长额不及城市居民的1/7、实际增长率不及城市居民的 36。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2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农业人均增加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比率,呈现双低的特征,表现为差距正在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见表 1、图 1、图 2) 。如果按货币收入比较,再考虑城镇居民事实上存在的隐性收入因
5、素,目前普遍认为,城乡收入差距至少在 51.这个数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又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经济数据显示,2003 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301 元,同比增长 8.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1158 元,同比增长 2.5,并略有下降(注:姚景源详解中国经济 , 经济观察报 ,2003 年 7 月 28日。 ) 。差距的加速拉大让人们担忧社会断裂的危险,因此,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重大问题。 同时,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 1980 年的 0.33 迅速增大,1994年突破警戒临界点 0.4,目前已超过 0.45 的水平(注:财经 ,2
6、002年第 5 期。 ) 。按国际通行的基尼系数衡量,我国最保守的估计也达到了0.40,已经达到国际上中等不公平程度。根据大多数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在 0.458 以上,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 0.49 以上。即便是按 0.458 来算,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注:吴忠民:“贫富差距合理论有误?“专家撰文挑战权威 , 中国经济时报 ,2003 年 3 月 28 日。 ) 。据估算,中国占总户数 20的最富有户收入占全部收入的 51以上,20低收入户只占 4左右,两者之比从改革初期的 4.501 扩大到 12.661 而这一差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进一步扩大。2
7、001 年度福布斯排名显示:在 2000 年,中国最富有的前 50 名富豪的财富之和为 100 亿美元。而 2000 年,陕西、宁夏、青海、云南、甘肃、贵州 6 省区的年纯收入为 1464 元。也就是说,50 个中国富豪的资产,相当于 5000 万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而 300 万个富翁的资产,则相当于 9 亿中国农民两年的纯收入(注:改革内参 ,2003 年第 4 期。)!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都已经非常高,已经达到引起警戒的状态。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收入增长绝对值与实际增长率的发展趋势、以及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可
8、以认为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临界警戒状态。 二、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扩大收入差距、导致两极分化,这是一般规律。因而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对收入再分配过程进行干预,以提升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这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能。收入分配的平等问题一般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是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它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合法占有关系;二是再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它反映了再分配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与国家的调控目标。由于我国存在按社会等级的计划分配秩序和按市场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分配格局,所以,收入分配的初始条件在城乡之间是极
9、不相同的,进而导致各个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在再分配中处于十分不平衡的地位。这种倾斜的力量对比使国家的再分配调控无法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是走向差距越来越大。同时,社会等级关系与市场本身有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而国家执行扶强扶优的政策,使国家宏观调控烫平城乡差距的政策发生错位与缺位,加快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虽然我们知道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与经济发展因素、体制改革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分不开的,但是并不十分清楚这些因素是通过何种机制发生作用的。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这种极度两极分化造成的悬殊更多源于收入分配的不公。本文的目标是试图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与发生机制。 1.社会等级关系格局是城乡收入分配
10、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社会等级关系格局是一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传统下,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安排不断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它构成一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制度前提与背景。社会并不仅仅是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制度安排,还是各社会经济阶层中不平等分配财富和权力的等级。人类每建立一种制度,就是确立一种标准,并试图把这种标准推广到最大限度。制度是控制、组合与变迁社会资源的契约。社会等级制度就是按照等级来控制、组合与变迁社会资源的契约。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勒鲁(1838)认为,社会等级原来指某种关押和分离的作法;在东方,等级阶层的本义实质上就是划分;人类社会存在着 3 种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即家庭等级制度、国家等级制度
11、和所有制等级制度(注:皮埃尔勒鲁:论平等 ,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246247 页。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之共产党宣言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272 页。 ) 。这种等级结构把财产制表征为不同的社会属性,形成生产与收入分配关系的不同特征。现代分配制度是趋于根据权利而不是根据劳动者的实际能力。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交换最终导致了不平等,正是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等级权利与所有制权利的不同。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对机会、尤其是对
12、统治(权力或获益)机会的固定的占有,都会倾向于导致等级的形成。而任何等级的形成,都倾向于导致对统治权力和获益机会的垄断性占有(注: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 年,第 339 页。 ) 。法国经济学家西耶斯认为,特权的危害极大,它犹如盗窃,“让某一个人对属于大家的东西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权,这等于为了某一个人而损害大家“.特权排斥竞争,特权已经成为公共利益的真正敌人(注: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 ,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4 月,序言第 3 页。 ) 。经济学家穆勒及其追随者 J.E.Caires 和马歇尔强调,阶级分层是阻挠流动性的根深蒂固的障碍,是贫困
13、代代相传的根源(注: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 ,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年,第 306 页分割的劳动市场。 ) 。凡勃仑认为,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是由整个制度决定的。因此,社会等级关系格局制约着生产、收入与分配,社会等级制度必然产生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分配是按照等级序列高低的顺序进行的,所有国民的基本权利、生存条件与发展空间都深深依赖于这种社会等级关系。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军事等级制度的放大。在计划等级体制下,国家财富与福利的分配采用等级严格的单位形式,单位之间与内部又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按照等级原则分配。而农民处于我国社会等级关系(无论家庭、单位
14、、国家、所有制,还是基本权利、生存条件与发展空间)的最低层,他们的收入以及在分配中的地位深深受制于这种等级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待遇差别达 47 项之多。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表现为“一国多制“,具体包括:户籍制度、生活生产资料供给制度、生产资料占用制度、教育制度、就业用工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兵役制度、婚姻生育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居住迁徙制度、政治权利、公民权利等等。在计划经济下,只有政府才能改变一个人的等级身份,从而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不但控制劳动力的“量“,而且控制劳动力的“质“.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界限是两个准世袭的身份等级。“一国两策“的
15、体制,就使得中国的农民,无论是在教育、医疗、劳动保障、养老、福利这些社会待遇上,还是在流通、交换、分配、就业、税赋这些经济待遇上,都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向中国的城市倾斜。纵观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以来的 40 多年,当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波动、遇到困难时,国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信贷的政策倾斜,首先保证城市和国家工业的发展,农民和农村在这种条件下,就成为相对的牺牲者和贡献者。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失业下岗人数的增多,各地城市普遍采取了辞退农民工、限期使用外来民工、甚至增加限制使用外地人员的行业和职业范围,导致外出找不到工作而返乡的民工逐年增多
16、。这充分说明,直到今天,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地位仍然存在极大的差别。总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我国多重等级结构的条件下,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及其“自发“的扩大趋势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客观上形成了我国收入分配的多样化与分化,更主要的是城乡居民之间、不同所有制与企业类型之间的经济待遇与收益有很大的差距,农村与农民的经济待遇与收益一般是最低的。城乡差距的决定因素有部分是比较收益的差距,但是,目前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十分有限,计划等级制度下的一系列社会安排仍处于支配地位。因此,从根本上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系列社会制度安排的结果,尤其受制于社会等级制度。社会等级制度严重阻碍
17、了等级、阶层、单位与地区、城乡之间相对的自由流动。其中最突出的是户籍制度、资源配置与占用制度、发展机会的分配制度,这些制度使广大农民陷入结构性的机会不公平状态。 2.财富分配的等级格局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经济基础 人类生存中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人类对共创财富的共享性,但社会的财富分配格局依赖于业已形成的社会等级关系格局。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是由整个制度决定的。按照马克思的认识,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注: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997 页。 ) 。穆勒认为,财富的分配完全是人类的制度问题,它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决定分配的法则是统治社会的那部分人的意见和感情
18、制造出来的(注:坎纳范:影响人类命运的七位经济学大师 ,中译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153 页。 ) 。萨伊认为,社会财富的基础是交换与财产权受到承认,而这二者产生自社会制度(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16 页下注。 ) 。威廉汤普逊提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重要的不是拥有财富的问题,而是财富的正确分配问题。因为,在形成人类的性格、影响人类幸福的一切原因中,最重要的是财富的分配,一切条件和关系几乎都取决于财富的分配。对于社会来说是如此,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和社会利害攸关的,主要是财富的使用和分配问题,而不是财富的多寡。因此,在研究财富问题的
19、时候,就有必要不但从它对于生产和再生产的作用上着眼,而且要考虑到财富的道德和政治效果,考虑到它影响人类幸福的一切方面。目前的财富分配状况趋向于牺牲广大生产者的利益使少数人致富,使穷人陷入更绝望的贫困深渊(注: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 ,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1520 页。 ) 。凯恩斯认为,财富的分配取决于大致为永久性的社会结构,并在长期中变动缓慢(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译本(节选本) ,商务印书馆,2002 年,第 44 页。 ) 。一般而言,财富分配的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加剧。 我国的财富分配格局主要是按社会等级秩序进行的
20、,财富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在各等级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等级的高低决定了享有国家财富再分配的多少和社会福利的多少,而且等级高低和享有国家财富再分配的多少与社会福利的多少成正比。在初次分配上,农民的收入不足城市居民的 1/3,还要承担各种数目不小的税费负担。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九五“期间,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减:1996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为 9,1997 年为4.6,1998 年为 4.3,1999 年为 3.8,2000 年仅为 2.1。但是,面对农民收入增长连年下降的状况,各级政府相应的各种税费还在不断增加。农民的全部纯收入只占城乡居民收入的 33,而
21、个人收入所得税则占了全部个人收入所得税的 60(注:孙立平:收入分配差距是如何扩大的? , 南方周末 ,2003 年 4 月 10 日。 ) 。在再分配上,比如,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在城乡之间差距悬殊。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国家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对农村、农业投入相对很少。基本建设在城乡之间的投资十分悬殊(见图 3) 。再比如,国家财政、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差距悬殊,农村获得的支持不足城市的 1/10.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前者仅仅是后者的 1/21/3,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相称(注:张晓山、崔红志:“三农“问题根在扭曲
22、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中国改革 ,2001 年第 8 期。 ) 。“九五“期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96 年为 8.8,1997 年为 8.3,1998 年为10.7,1999 年为 8.2,2000 年为 7.8(建国以来情况见表 2) (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年。 ) 。另有研究发现,农村地区上交的税收占国家税收的 26,但是只得到了 9的政府拨款;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每年农村向城市的财政净流动超过 130亿美元,这是对农村的体制偏见(注:安迪罗思曼:外国学者看中国“三农“ , 东方 ,2002 年第 8 期。
23、) 。 税收、社会保障与转移支付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分配上的公平与再分配性质的税赋以及各种补贴相联系。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税收和转移支付是政府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从原则上说,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调节,即通过收入的再分配,应该缩小收入的差距。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对农村实行净税收的政策,对城市则实行净福利、净补贴的政策,被人们称之为逆调节的政策,其结果是扩大了收入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再分配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对农村是实行净税收的政策,对城市则实行累进所得税和高福利、高补贴的政策,这就使所得税变成负所得税,失去了本来应有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绝大部分着眼于城镇居民,如 2002 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 14731 万人,失业保险人数为 10182 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 9400 万人,全国共有 2054 万城镇居民得到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