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8.50KB ,
资源ID:1977351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9773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儿童教育中家长的高期望值论析.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儿童教育中家长的高期望值论析.doc

1、儿童教育中家长的高期望值论析摘要:造成儿童内向孤僻、焦虑代写论文和社交问题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其表现是片面追求学业成绩、要求过高、盲目投资、焦虑过强、监管过度。社会竞争加剧是家长高期望值的现实背景,传统文化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忽视是其历史文化渊源,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其认知偏差。家长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公平有序的权益格局和人才竞争机制的进程中,树立儿童不仅是认知主体、更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主体的理念,清除自身的旧式教育理念,了解儿童教育的科学知识,根据儿童个体的实际,引导孩子们健康地走向未来。 关键词:儿童教育;家长;高期望值 目前,中国 17 岁以下的未成年

2、人超过 367 亿,数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在儿童教育中,家长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危及儿童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家长高期望值的主要表现 1要求过高,盲目投资 相当多的家长把考分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家长满足于孩子具有中学、中专、中技学历的比例下降;要求孩子获得大学、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上升。大城市里的中小学生上过各类奥林匹克校(班)的超过50。随着年级的升高,参加语、数、外辅导班的比例明显增加。语文、数学、外语占校外培训学科的 573,艺术类、体能训练、棋类占校外培训学科的 10以下。资料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幼儿平均要上两个兴趣班,多的达到上四个兴趣班。 不少家长

3、不选择时机、未选准目标地盲目投资,为孩子择名校、请家教,甚至送境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和教育”研究有两个发现:80的城市独生子女“成就需要”偏低;63的孩子认知需要偏低,不爱学习。 “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研究表明,80的杰出青年来自生活不甘落后、经济上并不富裕的工农家庭。这两个对比鲜明的材料共同表明,如果孩子自己不渴望学习,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使他真正成才。 2.焦虑过强,监管过度 父母消极情绪和焦虑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呈正相关。家长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在“我是为了孩子好”的措施后面,隐藏着对子女教育的急功近利的情绪。卡姆拉斯的跨文化研究指出,

4、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 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不少家长和少数教师采用管、盯、压、卡,甚至侮辱孩子的人格的方式去促使孩子夺高分。不少的孩子几乎处于大人们和父母动辄发怒的严厉的全天候的监控中,没有学习的快乐,只有学习的痛苦。孩子的自尊心被伤害,个性遭扼杀后,容易萌生反感、怨恨、畏缩、怯懦、逃避、执拗、冷酷、压抑、仇恨和蔑视的心理,甚至酿成悲剧。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建新对 1000 个中国家庭的研究显示,6 至 12 岁的中国儿童倾向于更喜欢爸爸,而对妈妈则更排斥甚至怨恨。因为爸爸们比妈妈们给了孩子们更多的自由。事实也证明,管得多而不当,比管得少的效果更差。 二、家长高

5、期望值的根源 1.社会竞争加剧是家长高期望值的现实背景 一直从事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美国尤韦吉伦教授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与上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很相似,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转型期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 ,必然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在世界务实避虚的社会变革大背景下,不完善的人才观念和竞争机制,使学历与职称、工资、升迁机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键性的联系。当社会判定人才的标准定格于学历时,负责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必然重视学历。在择业竞争、完善自我、迎接挑战与适应未来的目标驱使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重点院校成了争夺的焦点。人们越来越倾向于

6、把培养子女简单地理解为学习好,其学习行为日趋实用化。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 92、313和 138%。成功是主动的紧张和激动,是受交感神经直接支配的过程,表现为心跳的加快;而幸福则是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过程,表现为心跳的减缓。对成功的过高期望和要求,会使孩子的身心长期承受超负荷的压力,导致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会使孩子出现自闭、胆小、攻击心理和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异常行为问题,也最终会使孩子丧失学习与前进的内在动力。以牺牲孩子幸福童年为代价,既难于使孩子有成功的童

7、年,又很难使孩子有成功和幸福的成年。独生子女则承受着两代人(祖辈、父辈)在过去的人生追求中因种种原因而失落的梦想。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约有3 900 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平均每 100 个中国人中至少就有 3 个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2.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忽视,是家长高期望值的历史文化渊源 我国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封建皇权的政治制度,聚族而居的村社环境,几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对君权、族权、夫权、神权的顶礼膜拜,使接受空洞说教灌输、刻板行为训练的教化模式,经长期的历史选择,已经积淀为民族的共同心理和风俗习惯。时至今日, “天地君亲师”牌位还张贴于许多人家,师道尊

8、严的观念、三畏(畏天、畏地、畏大人言)的训诫仍在,并渗透在民俗文化和具备传承文明功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我国解放后学校教育基本上推行的是苏联模式,长期奉行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理念。当代儿童的祖辈父辈就是在这种理念、模式培养下的两代人。如果观念未能与时俱进,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忽视,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我国历史文化最大的缺陷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忽视,让孩子能成为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群体成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智能培养上,重结果、重技能、重完美,只有获得了诸如百分、名列前茅、获奖、夺冠等值得评价的结果,学习过程的意义才受到肯定,这成了评价儿童的通用标准。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是儿童教养的主

9、要方式。以其他孩子做榜样,或通过与大众化形象的比较,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位置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的横向比较法是儿童评价的主要方法。求得与大众化形象、与他人保持一致,是儿童规范自己行为的基本依据及动力。 我国传统礼制道德之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基本人伦关系的绝对化和私有观念在最天然人伦基础上的亲子关系中仍起作用。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孩子是父母的,因而父母有随意处置孩子的权力。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意愿和情绪,听从父母对他的“善良”的安排。父母无视儿童个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批评、指责、命令、打骂中,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凡此,都使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和严酷要求、管束具有了天然合理性而为人们较普遍地认同。

10、 3.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家长高期望值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之一,对儿童身心内在欲求和生命本能的漠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儿童的生命是由生理层面、本能无意识层面、意识层面循序渐进“叠加”而成的。儿童的无意识生活是今后一切意识生活的根基,因而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和成长需要是我们对儿童的责任。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野蛮、神秘、梦幻、荒唐。儿童的贪玩、异想天开的游戏、偶而的恶作剧、近乎动物式的生活模式所表现的野蛮、荒唐,是人类进化历史的复演,是对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方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和发泄过剩精力的方法。我们的文明向来是蔑视本能与无意识的。不少家长和教师常常对儿童的

11、天真的本能需要产生不必要的忧虑,盲目而善意地控制、侵占儿童与自然的、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生活需要。致使孩子的全部生活内容,除了上课写作业、参加校外培训,很难走进伙伴、社区和自然,看电视、出去玩都成了泡影。但在发达国家,同样年龄段的儿童 90以上的课余时间用于文体活动及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唯科学主义使人们以对知识系统的专注取代着对人存在意义的关怀,以对儿童智育的专注来取代对儿童情感、情绪、感知、意志和个性特点的关怀,造成了机械主义泛滥和人文的的缺失。 认知偏差之二,超越儿童的年龄发展阶段和个性特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独立存在的需求、优势和特定的价值。即使有正常

12、的遗传基因,但如果错过了心理发展的某段时期,也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缺陷。 在道德意识上,儿童本处于零水平(没有道德感)和前习俗水平(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比较行为与个人的关系为定向的前习俗水平),而后再向习俗的水平(他人评价为“好孩子”阶段)发展。但是,我门的德育却往往用习俗的水平即法律秩序阶段、社会契约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的内容和填鸭式的说教方式施行于儿童。 自觉放弃对儿童的高期望值,转而对儿童抱合理的期望值,应当是父母家长明智的选择: (1)应尊重作为生命主体的儿童的地位,尊重儿童因年龄阶段不同而表现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应了解儿童与成人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在认识水平、情感倾向及能力等

13、各方面的差异:要掌握一定的儿童教育科学知识,从而施行适时、有效的管束教育。 (2)应自觉清除自身的封建的旧式的教育理念,并像鲁迅所倡导的那样:“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 (3)要全面关心孩子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包括主体自尊心的维护、生活情趣的培养、内心烦恼的解脱、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劳动成果的精神满足。不要忽视儿童的情感、性向、态度去片面追求高分特长,而造成儿童人格的畸型。 (4)要努力构建强大的经济基础、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要创新社会管

14、理体制,更新人才观念和竞争机制。要改变人与人之间权利不平等、社会秩序混乱、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拜金主义 、唯利是图及伴生的各种道德败坏现象,切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创造克服家长在儿童教育上高期望值现象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 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 5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彦世富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