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生产劳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中的演变及反思论文摘要: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中, “生产劳动”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 “生产劳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回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生产劳动演变的主要形式,反思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劳动形式的原因及其经验和教训,对于现阶段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生产劳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演变;反思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时的主要生产劳动形式 (一)公益社会劳动 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绿化
2、学校和街道、在实习园地工作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后,曾经掀起了“红专问题”与“参加体力劳动”的辩论,引出“参加体力劳动是不是知识分子改造的必由之路?”等争论,并使得大学生纷纷走出课堂,在公益劳动中积极改造自己的思想。 (二)勤工俭学 随着报刊、杂志发表的大量宣传勤工俭学文章,勤工俭学活动在高校开展起来,形式主要有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农村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基本建设工地和运输业的劳动、校内外的服务性劳动和工业生产劳动等。1 (三)校办工厂 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 和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大学校在可能条件下可由几个学校联合设立附属工厂或者作坊,一切有条件的大
3、学应当设立附属农场。 “高校六十条”中还明确规定校办工厂必须安排学生劳动,并规定了学生每年参加劳动的时间。由此,校办工厂成为这一时期学生进行生产劳动的另一种形式。 (四)大炼钢铁 1958 年 8 月的北戴河扩大会议后,形成了全民炼钢的高潮。同年 9月 26 日山西日报的社论以钢为纲大搞教育革命 ,号召教育也要以钢为纲。与此同时,全国普遍停课,有的高校还建立起小炼钢炉、小炼铁炉,各地高校师生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 反思这一时期的生产劳动形式,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党非常重视劳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作用。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钱俊瑞就提出,为了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应当把学习与参加
4、劳动生产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大的成效。通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2其次,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上,还存在劳动过多、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的质量以及师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们党逐渐认识到摆正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纠正高校师生在生产劳动上过多、过长的问题。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过程中的主要生产劳动形式 (一) “半工半读、半农半读” 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被当作一种教育同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
5、校, “就是一种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一种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形式主要有:隔周轮换、隔双周轮换、隔三天轮换等办法,后来还补充了“四四制”的形式,即“四小时工作,四小时读书,这是厂校完全结合的” , “工厂即学校,学校即工厂” 。高等学校是半工半读试验的重点,有的通过厂(农场)校合一的途径实行半工半读;有的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确定大学的办学方针为“两个结合” ,即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有的文科院校附设工厂,或者迁到农场,办成半工半读或者半耕半读的学校。截止到 1965 年底,全国 66 所高等农业院校中,已经试行半农半读的 37 所,半农半读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数的 15%。
6、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一时期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一律称为“四清”运动。自浙江省委组织 1963 年大学毕业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从 1964 年冬季开始高等学校文科师生分批下去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 年高等学校理工科师生从暑假起分期分批参加“四清”运动。有的高校利用原定当年的劳动时间、社会调查时间进行,有的高校利用两年的寒暑假时间进行。 反思这一时期的生产劳动形式,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学校是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试点产物, “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培养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最佳方式
7、,代表着社会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的长远发展方向。究其实质,一方面带有浓厚的“左”的指导思想色彩,过高地估计了当时高校尤其是文科院校所受资产阶级思想和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严重,错误地认为文科毕业生将来会掌握国家的上层建筑,有发生“和平演变”的危险;另一方面,在这场由高校文科生为重点、理工科生后来也加入进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采取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形式,促使大学生积极参加实际斗争和生产劳动,在实践中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 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末,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生产劳动形式 (一) “七二一工人大学”里的“两化” “七二一工人大学”源自毛泽东 1968 年 7 月 21
8、 日为人民日报的编者按清样中加写的一段话:“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同年 9 月上海机床厂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 ,各地纷纷效仿。至 1976 年 7 月,全国“七二一工人大学”增加到一万五千多所,学员发展到七十八万多人。“七二一工人大学”被当作实现“两化”的重要途径,即: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按照规定,整个大学期间,学员既要进行脱产学习,又必须定期回到车间参加劳动。 (二)朝阳农学院的“几上几下” 反思这一时期的主要生产劳动形式,无论是“七二一工人大学”里的“两化” ,还是朝阳农学院的“几上几下” ,都带有深深的“文化大
9、革命”时期的历史烙印。首先,它们与这一时期“开门办学”的教育思想相吻合。早在 1966 年 7 月 12 日, 人民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七名学生给中央和毛泽东的信,建议实行“崭新的文科大学学制” ,提出“学生每年要有一定时间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 。同年底,中共中央发布指示,认为学生可以有计划地到厂矿和工人一起上班、一起劳动、一起学习。1968 年底人民日报转载红旗第五期发表的调查报告“土专家”和农业教育革命 ,提出农业院校要统统搬到农村、要从“土专家”中招收、教学内容要联系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从 1969 年起,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全国各级学校以“五七指示”为纲领,组织师生下厂、下乡参加劳
10、动,实行“开门办学” 。生产劳动,成为转变学生思想的主要手段。其次,它们最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七二一工人大学” “不是什么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它首先是政治大学。 ”最终沦为破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学习朝阳农学院经验的过程中,朝农经验被散布为“大学就是大家来学” 、要把各类大学办成“政治大学”等谬论,一些农、林、医、师范等类院校纷纷迁往农村,或建立分校、教学点等,不少农林院校几经搬迁,一些工科院校也在农村建立分校,不仅耗费了大量物资和资金,而且大批校舍被占、大量图书和仪器等设备被毁坏,造成很大损失。 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至今,在“改革开放”新时
11、期的主要生产劳动形式 (一) “以知识服务社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教育部号召大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群众和社会服务, “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是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级各类学校把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定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各地高校掀起了“以知识服务社会”的多种劳动形式,例如,清华、北大等首都 14 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利用暑假期间,组成“好儿女志在四方参观团” ;南开大学团委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期间开展“让南开校徽在祖国各地闪光”的为民服务活动;辽宁省各高等院校组织大学生开展“把知识献给人
12、民”的活动;上海高校发起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鼓励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技术性劳动服务;有些高校激励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创业;还有些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企事业、部队、农村或机关服务社会。 (二)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是促进理论与实际、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把劳动教育、军政训练等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一时期,部分高校开展了“社会实践周”活动,更多高校与社会企事业、部队、农村和机关共建了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与勤工助学、与择业就业以及与创
13、新创业等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反思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肯定课堂教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形式的前提下,仍然强调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必要性。不过,相对于此前的劳动形式而言,这一时期的生产劳动已经抛开单纯的体力劳动形式,更强调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来服务社会。同时,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时,提出了“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把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实践的形式之一,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一起纳入教学计划,并在争取和借助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实践活动形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过,如何在新世纪新阶段充分发挥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理论难题,更是一个急需解答的现实问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