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建探析论文摘要:在社会转型和多元化价值时代,学校道德教育既要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基础文明,传承人类社会的道德知识和信念,更要引导学生真实地、负责任地活在当下。 “培养道德生活的当事人”应作为当代学校德育的一个根本标志。所以学校道德教育要从传统到现代模式重建,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从学校传统道德教育的特征以及其一元化倾向来分析阐述,并探讨重建新的范式的路径选择。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道德教育;重建 社会变革是学校的“晴雨表” ,学校是社会的“影子” 。今日之学校早已不再是“社会的孤岛” ,反而,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以及相关的价值信息都能快速融入到学校和学生的生活中。
2、这就需要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是现实的、开放的和动态的。但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价值取向“标准化”和学校德育“书本化”的影响,学生在当下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仅仅作为道德生活的“旁观者”或“局外人”而存在,他们并未真正融入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并未与真实和具体的道德事件“相遇” ,由此导致其在道德生活或社会学习方面的“幼稚化”和“脆弱化”倾向。不仅如此,学校的道德教育有两种值得反思的倾向:一是“虚无主义”倾向。这主要指学校口头上重视德育,但实际上是以家长评价和社会舆论为指南,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为出发点和归属,注重学校的“升学价值” ,轻视其“育人价值” 。二是“包办主义”倾向。主要指学校以简单、
3、机械的知识传递的方式,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逻辑,使本应在道德上不断自主发展的学生,长期处于道德的“幼儿状态” 。 社会转型和多元化时代的来临,从根本上打破了学校德育的封闭状态,从而愈来愈呈现出开放性、控制性和多维度性等新的特征,进而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外面的世界”打破了学生的平静生活,各种非主流价值对学生产生“辐射式”的影响,传统学校德育的自在性、权威性和单项性特征显著瓦解,学校在价值选择和价值控制方面式微。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道德自主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学校作为文化和道德培育人格的重要机构,应该引领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德育中出现的极端相对主义、
4、虚无主义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创设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更加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在价值多元下寻求价值共识,在价值规约中寻求价值自觉,在当下和未来的公共生活中有所信、有所敬、有所执、有所守。 一、传统学校德育一元化模式的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价值一元化的背景下往往呈现出教育的“自在性” 、 “主流性” 、 “单向性”等特征。这也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大一统的社会文化心理相适应,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道德教育的“知性道德”倾向 学校德育往往呈现一种认知的逻辑,对道德的教育生成一种知识化的倾向,而道德教育所要真正实现的是一种
5、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杜威指出:“学校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注重知识化的倾向容易产生知行的分离,鲁洁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知识化的道德教育却从根本上遗忘了它的卑微起源和它对日常经验许多方面未加解释的起源,德育忘了本,忘了它原本来自生活,又与生活不可须臾相离的卑微身份。 ”知性道德是一种对象化、割裂的德育,其所遵循的知识和认识的逻辑是对真正道德教育的异化。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经常成为一个个道德经验的继承者,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主动的主体生命, “道德告知”和“道德知识的习得”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这种“知性主义”的育人环境破坏了生命的完整性。 2.道德教育的“集体道德
6、”倾向 学校道德教育的集体主义道德倾向,一方面是对集体利益或公共道德价值的绝对认同和遵从。另一方面是对个体道德的自由、自觉的漠视。“集体道德”导致“个体道德”的缺失。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有多种形式的道德规范约束和训练着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如监督岗、违规记录、日常行为的表现计分手册等等。这些都是在日常习惯中形成的一致道德行为和道德秩序。孩子们在学校中规规矩矩,生怕触犯某条戒律而被监督、举报、记录扣分。由于孩子们无时无刻不想着道德的要求,而压制个体的活泼的生命意志的冲动,努力使自我处于无我的状态。 ”从而产生了以道德理性来设计理性的人格,表现出一种以总体性和一致性压制异质性的特征。坚持以塑造完美
7、人性为取向的控制性道德是无法实现的。 3.道德教育的“虚饰道德”倾向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要求学生多做好人好事,尤其是对小学生,对做好人好事的经常性表扬容易引诱着孩子进行道德的虚饰。 这类道德教育倾向于解决一般的道德认识问题,它只是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前端,不能构成一个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完整链条。可以部分地解决道德认识问题,但不能引发真正的道德冲突,并导致真正的道德行为。人的受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美德的过程,美德的积累是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上的道德理性主义和道德行为主义,片面地强调道德的两极,这有可能导致危险的“两极分化”或“人格分裂” 。在道德言谈方
8、面像君子,但道德行为更像小人,我们也不难理解好人变坏的情况。在道德生活中应该具有自我统一性和群体兼容性,而不是生活的伪装。 4.道德教育的“道德灌输”倾向 学校的道德教育给学生灌输了“太多” 、 “太大” 、 “太空”的价值观念,结果学生并没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甚至并没有养成公共场合的卫生习惯,当在无人监督的公共场合下,自我认知的道德规范并没有发生积极的作用。空洞的“价值灌输”不仅不是德育,甚至是反德育的。在我国长期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知识灌输和价值强制的反道德教育倾向。 美国著名价值澄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路易斯拉思斯指出:“我们所理解的价值代表了自由和审美选择,而这种选择是理智的人类
9、与复杂、多变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道德灌输作为成人世界的特权,已成为一种定式习惯,在教育普遍存在一种成人霸权主义,它强调学生去适应成人的社会环境,不承认学生尤其是儿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用一种成人的价值来代替、去实现某种愿望。合乎道德的教育是对其道德主体的尊重,对道德规律和范式的敬畏。 二、多元化的道德重建要求 学校的一元化道德教育既有消极的一面,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既有排他性也有兼容性。对核心价值的坚持也有利于我们对西方思潮的防范,并保持我们自己道德的独立性。在多元化的时代,既要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也要重建我们的教育模式,更好地服务我们的道德需要。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引起重视,需要在以下方面
10、努力。 1.物质环境的重建 物质环境是学生得以成长的基础,对个体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物质环境所蕴含的道德价值、人文信念、文化气氛等,缓慢且持久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心灵,影响其道德人格的形成。 在学校物质环境建设中,我们所要体现的不是单一的道德观念和准则,而是多方面价值的融合。要创建自然风景、生态伦理、审美情趣、民族文化、公共道德等多元价值相互融合的物质环境,才能逐渐使学生养成善良的天性、宽容的精神、理解的态度、美好的情感,成长为走向具体、丰富、完善的人。 2.知识传导的重建 学校德育需要创建各种知识资源相互交流、借鉴、渗透的文化环境,以利于学生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形成公共契约的道德价值和个体自觉
11、的道德选择。学校德育内容需要书本知识和社会信息为一体,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各种信息之间相互交流、印证,构成学生道德认知的综合资源。学校不仅要传承以书本知识为代表的主流信息,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分析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非主流信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受力、判断力和选择力。 学校要将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材和课程教学中,通过老师的道德表率作用以及课堂道德气氛来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这样, “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话,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学校才不至于成为空谈,知识传承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知识本身,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敏感性、判断力和责任感。在价值多元
12、化背景下, “若是没有一个基本概念和判断的标准,每天涌来的大量信息可能就在你面前一晃而过” 。 3.人际关系的重建 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学校需要创建以平等为基础、理解为前提、对话为手段、能够发挥学生主体的人际交往关系。人是一切交往关系的产物,任何人只有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结成各种关系的时候,才能称之为人。一个人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掌握了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理念,还不能称为有道德的人。唯有当他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一系列符合道德法规的行为与习惯,我们才能说他是在道德范畴内受教育的人。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价值的人进行具有建设性的交往与合作,共创有道德、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有重大意义的。充
13、分发挥并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尊重个体道德的自觉,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人际交往关系应是加以提倡和关注的。离开尊重和理解,教育者便无法唤醒与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冲突。 在美国,人们提倡每个道德当事人必须把道德价值尺度作为道德规范,即“任何一个当事人都应该尊重道德行为中的核心内容,不仅当它们与当事人相一致的时候尊重它们,而且当它们与其他道德当事人相关时也要尊重它们” , “作为道德当事人,每个人应当尊重其他人对道德行为主要内容的行使权力” 。在当今社会,价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应对,解决价值冲突的有效办法不是对抗而是对话。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沟通和交流寻找协调平衡,提高和表达
14、协调能力,并极力避免了“虚饰道德”倾向。 4.制度规约的重建 创建民主、引导、协商、合作、公正的制度,是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建设一个必然的趋势。在人际交往关系中,我们遵从的是人类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对规则的遵守和执行,不仅要靠个体的自律,还需要他律。因此,一个良好的制度规约对道德教育的正常有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建立一种自律和他律的结合。学校的纪律并不是一种课堂的维持表面的平静的手段,它是作为小社会的课堂的道德” 。 正确处理公平和公正的问题,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之一。学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但又不能机械地套用。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需要和潜能,学校的管理任务是让学生去探讨和发现这一潜能。因此,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多元化为参照,以激励为目标,以帮助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为追求的道德规约的重建,有利于主体控制自我、调整自我、逐步走向自觉自律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促进学生的判断和反思,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习惯。 三、结语 总之,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物质环境是前提,知识传导是基础,人际交往是关键,制度规约是保障。同时,学生还与家庭、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受其影响。应协调各方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