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论文摘要:物流本科专业教育是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对中外物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国物流本科专业培养体系的改革力争做到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国际化和案例教学法。 论文关键词:国际化;物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必然需要大量具备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的大
2、量人才。但是,中国制造业发达省份,如广东、上海等沿海省份,极为短缺物流规划咨询、国际物流和物流科研三种人才。目前物流业内中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还是专科以下学历,人才数量和素质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探寻物流人才短缺背后的原因,必然要考虑我国大学现有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首先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然后比较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探索国内高校物流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教育国际化实践有所裨益。 一、教育国际化 加拿大学者奈特(Knight)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整合进国际的或跨文化的维度的过程。 ”
3、强调了国际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奈特(1994,2008)认为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教育国际化,主要是在国内高等教育活动中融入国际的和多文化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国外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国外高等教育活动中师生跨国交流、跨国交流项目和相关政策等。 从高校视角来看,国际化实际是指结合国家总体要求,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相应的国际化目标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国际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部分。培养目标是高校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目
4、标,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定位、自身办学条件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等确定的培养方向、规格和专业培养要求等具体内容。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培养制度一般指学年制和学分制。培养评价指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质量进行的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如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 二、中外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美国在经历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物流人才短缺之后极为重视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发展,物流教育日趋完善,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科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高校的物流本科教育起步较晚,2001 年北京物资学院设置了第一个物流管
5、理本科专业。近年来本科物流专业发展迅速,全国共有 318所高校开设物流本科专业,48 所高校在一级学科下面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但是,在高校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国内高校要汲取国外高校的成熟经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不足之处,创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物流教育。 1.培养目标对比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体现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制度选择的依据。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较为宽泛,如美国物流管理本科培养目标定为“毛坯” ,极为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大学阶段的“通识”课程,打下较为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将来的硕士和博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国外高校较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国
6、际化能力的培养,如欧盟通过“伊拉斯谟项目”和“苏格拉底项目”提升高校师生的国际化能力。 我国高校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表述较为抽象,往往定义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 。山西财经大学物流本科的培养目标表述为“为社会输送在物流管理领域具有宽阔学术视野、扎实理论基础、综合素质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的合格人才” ;未能明确表述为何种人才,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都没有清楚表述。其原因部分在于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遵循国家相关部门规章,办学体制决定高校不具备办学自主权;部分在于我国高校因自身办学经验、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等方面限制,建立起的工商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 2.培养过程
7、对比 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 (1)课程体系对比。美国物流教育起步早,物流管理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课程体系极为强调物流管理的应用实践,高校物流教育主要是围绕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国内高校很多是学习借鉴了美国高校的做法,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课程体系相对固定,往往忽视了市场需求,部分课程相对滞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从学分来看,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多在在 120130 分之间;我国高校一般在 150180 分左右。折合学时来看,
8、国外高校学时较少。如美国大学本科学时多在 2200 学时左右,课程门数一般在 32 门左右。如哈佛大学本科生要学习的通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是 32 门。中国高校本科学时较多,一般在 25002900 学时左右,门数多在 50 门左右。 从课程结构来看,国外大学物流本科的课程主要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如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包括社会分析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相关专业课程也融入了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等国际元素,学生通过学习和相关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国内及国外状况,具备较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内大学有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类。公共课主要是大学英语、体育和政治,融入的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很少
9、;专业课往往重视理论体系的讲授,对物流管理的实践重视不足。 课程根据学生选课方式分为必修、限选和选修三类。美国大学的选修课一般占到总课程的 60%左右,而我国高校内选修课的比例较小,一般仅在 20%左右,选修课程中有关国外文化、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的课程极为有限。 (2)培养途径对比。培养途径主要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从课堂教学方法来看,国外大学一般也采用讲授法讲授大部分课程。但是工商类课程和实际结合密切,国外大学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哈佛商学院,所有的课程都要用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 400600 个案例。国
10、外大学采用较多的课堂教学,还有研讨会(seminar) ,学生课外自己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好上课材料,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讨论;此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使学生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广泛了解不同的观点。 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大班授课的方式,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有部分课程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了案例授课,但总的来说数量少。 从实践教学来看,国内实践环节主要有基础课程阶段的“认识实习” 、专业基础课程阶段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还有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国内实践课
11、程所占比例为 10%左右。但实践课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系统。多数实践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给予学生课程成绩,实习过程监管较弱。 国外大学极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比重在 15%左右。学校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师有相关社会兼职或兼职经历,教师要根据最新社会发展修订自己的课程,融入当代社会各种元素。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实地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有人定期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体验真实的商业经营管理过程。实习过程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素质、态度、语言组织、创新性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3.培养制度对比与培养评价对比 培养制
12、度一般指学年制和学分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和学分制结合方式。学生从入学开始,一般四年内修完所有课程,达到本科毕业的学分,最长可延长到 6 年。国外大学较为灵活,主要实行学分制。学生学习一定课程,修够学分后才能毕业。 培养评价指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质量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如考试制度和实践评价制度。国内大学主要是通过课程期末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考试课程期末考试占 80%,平时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占 20%;考查课往往通过考试形式给予成绩,平时成绩比重在 30%。国外大学评价手段与国内不同的是期末考试比重仅为 50%,学生平时作业、案例讨论、期中测试、出勤等占 50%。 三
13、、对我国高校物流教育的启示 从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来看,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进现有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以期促进高校国际化,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1.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的表述较为抽象,往往定义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 。而培养目标体现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学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准确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借鉴国外高校对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划分,形成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同一
14、高校的不同班级也可形成不同特色的物流教育。 2.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国外大学师资 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通过兼职等方式具有较强实际从业经验。我国高校师资大多是硕士博士毕业后走上讲台,缺乏实际从业经验。高校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引进高素质、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尽可能招聘国际化人才。或者通过聘请企业的管理专家到大学讲学,提升综合师资实力。同时派出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去国内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学校支持并积极组织教师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理论、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积累物流管理经验和案例,以更
15、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3.国际化课程体系 国际化人才是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实现的。应该对现行的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增加国际化成分或元素,例如开设外语课程及双语课程、创建多元化校园、开展合作研究等;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中针对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多元文化问题等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把当前有关国际政治、世界和各国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基本知识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多种外语,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注意介绍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应选用国际
16、上最先进的教材,吸引外国专家、学者讲学,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性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高校形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群,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 4.案例教学法 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有部分课程采用了案例授课,但总的来说数量少;案例讲授时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因此,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方式,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占主导地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避免合用 SI 和 CGS 单位,例如,电流以安培为单位,在磁场以奥斯特为单位。这往往导致混乱,因为等式两边不相等。如果必须使用混合单位,请清楚说明每个公式中每个数量所使用的单位。 四、结论 物流本科教育是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本文详细比较了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从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来看,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进现有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以期促进高校国际化,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