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25.50KB ,
资源ID:1984000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9840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用声学原理指导声乐教学.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用声学原理指导声乐教学.doc

1、浅谈用声学原理指导声乐教学摘要: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歌曲演唱的方法以及歌曲的处理,对声学原理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歌唱中腔体与声带之间的“耦合”作用,骨传导在歌者与听者之间所产生的不同听觉感受,以及共鸣的声学原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声乐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关键词:声乐;耦合作用;骨传导;共鸣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它是一门非常注重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通过例行公事般的发声训练和“毫无生机”地歌唱是不能有长足的进步的。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就更应该多了解一些音乐声学上的基本原理,通过比较形象的语言

2、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特性及发声机理使他们领悟到声乐的奥妙所在,让学生们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歌唱状态。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让学生们明确。一、歌唱中的“耦合”作用德国音乐理论家萨克斯和霍恩博斯特尔是音乐比较学方面的先驱,在他们的萨克斯霍恩博斯特尔分类法当中把人声归结到气鸣乐器的种类中,顾名思义就是说人声的发声机理与特征与“小号” “双簧管”等气鸣乐器的发声机理和特征是几乎相同的。众所周知构成乐器都离不开几个基本要素,也就是振动体、激励体、共鸣体及调节装置等几个部分。这几部分之间的相互调节、相互配合也就产生了符合这件乐器特点的声音了,人声这件“乐器”与其他乐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如其他乐器那样的直观

3、。在犹太法典中有这么一句话:“欲求解无形世界,须细查有形之物”确实我们想要了解“无形”的人声乐器应该先了解“有形”的普通乐器。例如,吹小号时,人体肺部呼出的气体就是激励体,也就是号声的动力源泉,它是乐器音色好坏的决定因素。人的嘴唇是振动体,两片嘴唇在号嘴中由于气流的穿过而产生了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号嘴的大小与形状决定着嘴唇的震动范围,同时人的嘴唇的自然条件也影响着号声的品质。由于嘴唇的振动而激发了小号管体内空气的振动从而产生了声音,有个重要环节是管内空气振动时它反过来会影响嘴唇的振动频率,我们称这个过程叫“耦合” 。吹铜管乐的人都知道,号嘴与号体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在单吹号嘴时也会发出一种频率

4、单一而又往往比较干涩的声音,无论是轻轻地吹还是使劲地吹声音频率都比较一致。但是如果把号嘴与号体相连时再吹奏不同音高的两个音,你也许会发现嘴唇的振动感觉是不同的,吹高音时嘴唇振动的频率快,低音时则反之。同时也听不到单吹号嘴那种“干涩”的声音了,声音变得丰满而有光泽了,谐音增加了,而不良泛音减少了,这就是“耦合”在起作用。小号的按键是调控装置,它控制着管内空气柱的长度从而也就决定着声音的音高。小号的管体本身就是共鸣体,管体的材质会影响共鸣的效果,同时管口的喇叭形状也有利于声能的传播。人在歌唱时也同小号的发声原理是一样的,肺内呼出的气体是激励体,也就是常说的“歌唱的动力”,歌唱中如何正确来运用气息是

5、至关重要的,正所谓“掌握了气息就掌控了歌唱的先机” 。流动的气息与声带摩擦而产生了声音,声带在这里扮演着振动体的“角色” 。声带的长短、厚薄,甚至声带的张力都会影响声音的品质。在歌唱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气管与腔体(咽腔、鼻腔、口腔)的空气柱对声带的“耦合”作用,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经验的声乐老师在学生们演唱时常常提醒他们说:“用气息来按摩你的声带”在这句话当中有两层意思,一、说明歌唱时喉部要具备一种放松状态,不要勒、不要卡。二、恰恰是强调了气息与声带的“耦合”作用。人声“乐器”的局限性在于它不可能像小号一样可以把号嘴拔下来单听一下没有耦合的那种干涩的声音。其实在歌唱时就声带本身而言,它发出的声音

6、也是很小的同时也不是很悦耳。假如听到一段美丽的人声,那说明耦合的过程一定也很不错。在这过程中腔体打开的程度与状态会影响耦合的效果,这就是声乐中为什么既要强调共鸣,又要强调喉部放松的原因。口腔内部肌肉与舌头等可以称之为调控装置,它对于歌唱时咬字和声音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在歌唱时其实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共同作用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有形之物”来帮助我们来理解,怎样才能最好地运用我们人体这一特殊的“乐器”发出动人的声音是歌者永远的追求!二、当别人听你歌唱的声音和你自己听你自己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你在歌唱时所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才被别人听到的,而你自己

7、所听到你自己的声音除了空气传播被听觉器官接收以外,还有一种声波通过颅骨和耳蜗骨壁直接转入内耳,被你的听觉系统所接收,那么声音不用通过空气这一介质传播的这种声音传导方式被称为“骨传导” 。骨传导的声音是具有唯一性的,别人是听不到的,每个人听自己说话或唱歌的声音是骨传导和外部传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经常是混在一起的,一般不被人所察觉。在声乐教学中要考虑这方面因素,有时学生自己感觉自己的声音已经很好了,但老师和其他听者却不一定满意,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骨传导的作用在影响着唱歌人的感觉。我们不妨用一个较好的录音设备把学生的声音录下来给学生听,因为录音设备所录制的声音就相当于别人听到的声音,这种声音

8、是没有骨传导那部分,让学生明白这其中的不同,所以声乐老师应该经常把学生的声音录制下来,和学生一起分析并加以比较,同时对学生的声音加以客观准确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声音概念。这对于他们声乐的提高很有帮助。三、共鸣本身并不能使声音放大一定要使学生们明白共振的原理,共振就是当一个声音的频率与一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时,这时振幅会达到它的最大值。物体小,那么它的固有频率就高,反之,物体大,它的固有频率就低。小提琴是高音乐器,所以它的共鸣箱就小。共振所产生的声音变化就叫“共鸣”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共鸣本身并不具有放大音量的功能,但是它却能使声音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值。在声乐学习过程

9、中,我们一定会强调共鸣的作用。在人体的诸多共鸣腔体中,唯独咽腔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所以咽腔的大小就直接影响音色的质量。我们可以通过闭嘴、半打哈欠、打哈欠来让学生体会咽腔打开的程度,半打哈欠时的内口腔状态是放松的同时喉位也是正确的。在唱低音时,应该尽量打开咽腔,腔体大容易和低音的频率产生共鸣。当唱高音时,就应该控制腔体稍微小一些,这与一些外国的一些声乐教程中关于“关闭”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在唱高音时不要盲目的大张嘴,好像以为嘴张得越大就唱的越高,这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同时也不符合声音的物理特性,“以不变应万变”有时在声乐共鸣训练中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不要尝试用相同的腔体状态来诠释不同的音区。“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自然的声音是最美的,最美的声音也应该符合声音自然的特性。既要培养学生在学习声乐时树立一个正确声音概念,使其符合自然规律,同时也要符合人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唱法归根到底都要“以人为本”,这是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一个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学习中顺利发展并取得一定成就,这就要求我们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地专研。参考文献1韩宝强著.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2龚镇雄编著.音乐声学:音响乐器计算机音乐MIDI音乐声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