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儒家经典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研究论文关键词:儒家经典 四书 中学教育 素质成长 论文摘 要: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是民族文化智慧的体现,“四书”中蕴涵着有益于中学生素质养成的深刻全面的教育思想:重视伦理教育、重视高雅音乐教育、推行“知行教育论”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对“四书”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师资配备、教材选编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因此在今天的学习中,语文教育应担负起提高中学生伦理道德的使命,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
2、地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经典亦灿烂辉煌。儒家经典中的“四书”含有有益于中学生素质养成的教育思想,是当前语文教育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对“四书”的学习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学生中的教育和学习程度、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还未见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关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体现“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教育价值,使其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语文教育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四书”中有益于中学生素质养成的教育思想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对今天的教育也有诸多启示。 “四书”蕴含的有益
3、于中小学生素质养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伦理观念的养成 “至圣先师”孔子,作为中华承前启后的伟大师者,特别强调教育的伦理意义。这个“伦理”它包含丰富的理念。在此,仅列述一条: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在人口富庶之后,还必须“教之” ,而使百姓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修养和高尚的品格。 “教之”是“庶富”之后,必须首先进行的大事。如何去教呢?有一条纲目性的文字出现在论语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清代秀才李毓秀
4、按次第先后把这几条编成家教经典弟子规 。分别按照“入则孝” 、 “出则悌”等写成六章,推演为 1000 多字,讲的全是孔子这句话。这句话涵盖了一个人为人的基本伦理要求。今天, 弟子规风行于世,伴随着国学热得兴起, 弟子规在青岛的民间、企业、学校、幼儿园全面开花。事实上,这是对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很好阐释与实践。在 2500 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仿佛又重新发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伦理价值。以此看出,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和适用价值。只有发挥教育的伦理教育功用,使每个人成为合格的公民,才有家庭和谐,才会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 孟子进一步发展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5、有信” ,要人们遵守和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尽人皆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提出的。由自己一颗爱人的心延伸开来,而去关心更多的人。并且,孟子认为这样甚至可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即所谓的“天下可运用于掌” 。而这种想法的实现,须有赖于教育使人们达到“明人伦”的目的。这种教育目的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也使得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 中庸进一步提出由“诚”至“道”的教育目的,也是由伦理而教育的主张。可见,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始终是和人的发展完善、和社会的安宁和谐联系起来的。 (二)重视音乐
6、的教育意义 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认为:要达到明人伦的目标,就要礼乐相成,即思想认识的提高与艺术熏陶相结合,认知和情感教育相辅相成。 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里, “道、德、仁”与“艺”构成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而“六艺”中的“乐”与“礼”构成了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古人特别重视音乐教化的价值。 论语说: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只有在音乐方面有极高造诣,才能算是“成人” 。孔子曾经“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 “韶”乐代表的是古代音乐中的雅乐,是雅正严肃的高雅乐曲。这种思想与今天所谓的“寓教于乐”是一致的。今天的学校音乐教育非常薄弱,基本上已经放弃了用音乐来
7、教化学生的古老原则,因为音乐课不被认为是核心课程。 无论古今,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培育人发展人,皆宜提倡礼乐结合的教育理念。当前中小学生喜欢追逐流行音乐,对于不利身心健康的内容缺乏分辨能力,难以形成高雅的音乐素养,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礼乐相成的教育思想更有利于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回归到传统经典文化上来。 (三)推行“知行教育论” 陶行知的名字很有意思,代表了中国人对儒家“知行”理念的深沉思考。 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意思是:不是认识艰难,付诸行动才是艰难。 周易有:“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意思是:深刻领会,才能学以致用。 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
8、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而大学则提倡以“修身”为本,所有这些,对今天的教育学习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包含深厚的人生哲理,对中学生的素质成长将会起到巨大影响。研究和推广“四书”中的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学习“四书” ,让中小学生直接接触儒家经典,耳濡目染,能够给当前的素质教育和中学的语文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四书”教育学习现状 (一)台湾中学开设“四书”课程情况 目前,国内外热衷于国学教育者组成了全国性的经典教育合作组织,如“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下设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指导委员会,致力于推广国学, “四书”是一大重点。台湾一直在高中
9、开设国学基本课程四书 ,任继愈先生在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序中力推“四书” ,认为对中学生素质成长有莫大意义。 国学基本教材是一套在台湾历经了 40 年教学实践与检验的国学教材,它汲取了台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经验,影响过一代又一代台湾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评论者认为:这套教材完整解读了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所作的最具普及性、也最具现代性的一次阐释。近年,此书已在内地出版,它的出版,表明内地“国学热”正悄然回归到一个理性建设的阶段。 (二)国内中学语文教学中“四书”学习的基本情况 1.师生对“四书”学习的认识 在百家讲
10、坛中于丹老师讲的“论语” ,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其中也不乏大量的中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学生有兴趣和能力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学生对“四书”的了解和学习又是怎样的呢? 在初中学校中,学生大多能够了解“四书”的一些基本常识,例如“四书”是哪四本书,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等。但也存在着不少农村中学生根本不了解“四书”的情况,反映出教育在这个环节上的薄弱。从学生了解“四书”的途径来看,只有很少同学读过“四书”的一部分原著,并且学生了解靠的依然是课堂上老师的介绍和讲解。在调查中,大多数同学表示渴望对“四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接触,认为以此可以促使他们“道德素质的养成” 、 “古文鉴赏能力的
11、提高” ,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据同学们反映,目前“四书”学习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学生的古文知识储备不够,课堂上老师讲解枯燥乏味,另外功课紧,没有过多的时间阅读。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学里没有形成传统文化学习的大环境。部分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没有制定或者没有认真落实这方面的教学计划。小学比中学状况乐观一些,以青岛市为例,在教育部 2010 年开始组织的“中华诵”工程中,青岛市被作为试点城市,于是几乎青岛市区的所有小学都制定了详细的儒家经典诵读计划,上级教育领导部门还要对每所小学进行抽查。学生背诵了四书中的大量格言条目,得到了经典的最初浸润和陶冶。但是如
12、果真正重视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给经典课程一个相当的地位,以设课来保证其修习,这是台湾国学基本教材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2.教材选编情况 在语文课程中,以人教版和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涉及到“四书”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如下: 人教版 3 篇:论语十则;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鱼我所欲也) 鲁教版 2 篇: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进孔子 、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从结果来看,在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 “四书”选编的篇数极为有限,并且篇数多集中在论语 、 孟子 ,而大学和中庸的内容没有涉及。在选择的篇目中,内容主要涉及名言警句,论说哲理类,带有哲理教育的意味。 与初
13、中语文教材相比,高中语文教材中对“四书”的学习情况要更好一些。尤其是各种版本的高中选修课程教材大量增加了“四书”的内容。如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包括:“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当仁,不让于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有教无类” 、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共七章。涉及到了论语中的几条有名的人生格言。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包括:“王好战,请以战喻” 、 “王何必曰利” 、 “民为贵” 、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 “人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共七
14、章。 山东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也包括论语孟子选读 ,选择篇目较多,扩充了必修课教材中的“论语十则”及孟子选文,并搭配以译注资料,以供学习。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出, “四书”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少的,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学生的阅读量,换言之,学校没有相关的“四书”教材,无论是统编还是自选教材,都比较缺乏,是造成中学生对“四书” 、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了解不够的重要原因。由于设课的问题,中学生的课业比较多,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国学经典的学习。 三、学习“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建议 (一)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国学研究小组 教育部门要成立国学研究小组,依
15、托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当地大学的中文系教师、地方图书馆的古典文献资料,如山东省的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等,审慎选择经典素材,正确选择、编制统一教材。选教材要选择对学生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有作用的优秀篇目。根据中学生的水平, “四书”众多经典篇目完全可以选入教材。例如像青岛出版社曾经专门为小学生编选的注音版国学启蒙经典读物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会很好地引领中学生学习“四书”等儒家经典的正确方向。 (二)加强“四书”学习师资力量的建设 按照教育部试点工作的要求,经典诵读工作包括诵读、书写、讲解三个方面。对此,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专业国学教育技能。 “
16、四书”的学习师资的建设尤为重要,当前可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引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师,选择部分中学作为示范学校, “以点带面” ,定期举行“四书”的相关学习。同时为解决师资问题,应邀请专家对经典诵读指导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例如举办“四书”兴趣班;开展“四书”诵读活动;“四书”心得感悟征文活动;请“四书”专家讲解授课内容;以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专业引领者,带领学校开展以“四书”为校本课程特色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 在通过教学实践而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后,根据实际情况,教育部门可以在中学中全面推广“四书”等国学课程。学校要合理调整其教学计
17、划,给“四书”的学习留下足够的时间,必要时可以对“四书”进行学业考核。借鉴台湾中学开展“四书”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 教师在讲解“四书”以及其他国学经典的时候,要多注重一些教学方法,不能采用一味课堂灌输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探求新途径。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新时期的内在要求,以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为基础,进行学习和研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总之,儒家经典的精髓就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明确以“四书”为代表的经典国学内容,并将诵读和学习发展成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来规正自身的行为和思维习惯,通过国学经典来促使青少年高雅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陈杰思.中华十大义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李鎏.国学基本教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张为才.国学启蒙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M.青岛出版社,2005. 4何可永.孔孟之道(中华经典诵读丛书 )M.英国:达雅书局,2008. 5李鎏.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