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濡染西风的桑丝外销画中的大千世界(2)濡染西风的桑丝江滢河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外销商品的生产过程,是清代广州外销画的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尤其是丝绸、茶和瓷器,反复地出现在油画、纸本或绢本水彩画、通草纸水彩画等各种形式的绘画中,成为外销画中独特的品种,反映了当时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渴望。本次展览所陈列的丝绸制作过程图,为纸本水彩册页,共 16 幅图画,描绘了丝绸生产从种桑养蚕到纺织印染、采买销售、装运出洋的全部过程。同时图画所表现的内容也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是西方人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极好的图像资料。整套画基本上以康熙时期焦秉贞绘制的御制耕织图为蓝本,再为满足西方人的兴趣,添
2、加了一些反映丝绸销售过程的内容,比如丝商、入仓、洋行等。现代学者方豪引张庚画征录论焦秉贞,说其“工人物,其位置之自远而近,由大及小,不爽毫毛,盖西洋法也” 。(1)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这套制丝图,和御制耕织图一样,在画法和构图上也是中西合壁。采摘荆桑维院藏蚕以桑为本,桑树也是中国的特产,适应性强,品种多样,栽培的地域非常广,在养蚕区十分常见。这套画首先描绘的就是采桑的情景。中国主要的桑树品种是荆桑和鲁桑。荆桑为乔木,树干高大,采摘须用桑梯, 采摘荆桑正表现人们搭着木梯上树采摘荆桑。鲁桑是灌木,多种于南方及气候炎热的地区,生长迅速,产叶量大,适合于经年不息地养蚕。清代出口蚕丝主要产地江浙与广东地
3、区所种多是鲁桑。 采摘鲁桑所画妇女采摘的正是这种多种于广东的鲁桑。这画册的绘制者吴俊,其画室设于广州,他看到的应是采摘鲁桑的情景。但因为御制耕织图中出现的是男人攀木梯采荆桑的场面,为了忠于“原著” ,吴俊干脆将采荆桑、摘鲁桑两幅图都纳入画册中。1 喂蚕维院藏 2 灸箔维院藏 3 上簇维院藏养蚕是一件辛勤而又细致的工作,从育种到收蚕是一段非常紧张的生产季节。 喂蚕 、 灸箔 、 上簇就生动描绘了这个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场景。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人们全面地掌握了蚕生长发育的特点和习性,将之归纳为十体:寒(在连宜寒),热(下蚁宜热),饥(眠后宜饥),饱(向食宜饱),稀(布之宜稀,不宜过稀),密(下子宜密
4、,不可过密),眠(蚕小眠时,宜暗宜暖),起(蚕大时宜明宜凉),紧(临眠上簇宜紧饲),慢(方起宜慢饲)。(2)了解这些,我们就容易理解画册中所描绘的喂蚕和灸箔的艰辛了。养蚕的工具主要是蚕箔,又称“曲”或“曲薄” ,用以承蚕,这些工具多以萑编成,也用竹篾,一般数尺宽阔,呈长方形。架蚕箔的木架称为“槌”或“植” ,用来一层层地悬架蚕箔。据务本直言说:“凡槌十悬,中离九寸” ,(3)喂蚕图中所画的正是这种层层悬架的蚕箔,但只有“六悬” 。所谓“灸箔”就是用烛火来烘烤蚕箔,增加温度。当蚕老将要吐丝时,人们便将蚕从蚕箔移到蚕簇上,称为“上簇” 。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簇”是用来承蚕做茧的工具,也被称为“
5、蓐” ,后来也称为“蚕山” 。 “簇”一般用茅草、苇、竹等扎成,也有用糯稻草或者麦杆造成的。缫丝维院藏蚕茧结成后,就必须进行制丝的重要过程一一缫丝了。缫丝前先将蚕茧清洗,即“浴茧” 。制丝的主要工序是先煮后缫。一般是用缫釜盛沸水煮蚕茧,利用水和热,以软化和溶解茧丝外围的丝胶,除去茧中的胶质,以便让缫丝工作顺利进行。 韩诗外传称:“茧之性为丝,弗得女工燔以沸水,抽其统理,不成为丝。 ” (4)抽丝时手持筷子数根,在盆中频频搅动,用箸端撩起丝头,将几根丝绾在一起,即可开缫了。这种用筷子挑起丝头的工作,被称为“提绪” ,现代缫丝工序称为“索绪” 。有趣的是,吴俊画缫丝时忘了画筷子,乍看还以为女工用手
6、抽丝哩!丝绪整理出来后,通过钱眼和丝钩络到丝车上,形成一束束的丝。丝纤维具有其他纤维所没有的种种特性:优美的光泽、舒适的触感和握紧时发生的丝鸣等。但是,生丝手触粗硬,缺乏光泽,握紧时也没有丝鸣,这主要是因为丝素的周围有丝胶包围。要将丝的特性充分表现出来,就需要把丝浸在水里,充分水洗。左思蜀都赋中以“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来描写四川织锦用江水来流涤的情景。从古到今,这道工序都是不可缺少的。 浣丝描绘的就是一群妇女在溪边浣丝的情景。濡染西风的桑丝 21 络丝维院藏 2 牵经维院藏 3 织丝维院藏 4 染色维院藏缫丝工程完成后,就必须准备纺织了。 络丝 、 牵经 、 织丝等3 幅画表现的就是纺织丝绸的
7、大致过程。络丝也叫“解丝” 。把缫成的丝装在络车上,女工左手牵引丝线,右手不停地转动手中的掉籰。这道工序能增加丝纤维的韧性。但络过的丝还是不够结实,需要将两根或更多的丝纺成纬线或经线,才能织绸缎。接着是整经,把经纱结成人们所需要的长度和幅度,将经线平行地排列卷绕在经轴上面,即牵经一画上的妇女们在进行的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序。牵好经线后,大致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就可以开始织造了。 织丝上的妇女,手持机梭,辛勤织丝绸。清代东莞刘文亮作茶山竹枝词一首云:“郎休嫌妾夜眠迟,布缕工夫恐废时。今夜月明应促织,明朝又是届墟期。 ” (5)形象地描绘了珠江三角洲妇女通宵达旦纺织的艰辛。中国丝绸织物花样新颖
8、生动,花色绚丽多彩,这一方面依靠复杂的纺织技术,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便是卓越的印染技术。 染色描绘的就是漂染丝绸的工序。中国传统的漂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丝缕染好后再织,叫做“先染织物” ;一种是织好了再染,称为“后染织物” 。染色方法很简单,只要配好染料,加进媒染剂,搅拌、加热,使染料均匀溶解,制成染液,然后将所需染的丝绸浸染下去,晒干,就完成染色的工序了。复杂的花样自然要求较高的技艺水平。图画中描绘的是一群男染工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的情景。装运维院藏丝绸经过纺织、印染,基本上就可以出售了。 装运描绘的就是丝绸原产地“广泰森丝厂”里,工人们忙碌地称量着丝绸成品,装运上船的情景。丝绸用船舶装载运到了
9、城市里丝商的店铺。1842 年之前,参与丝绸经营的主要是行商。一些业务较广泛且财力雄厚的行商也会开设自家的丝织作坊,生产丝绸向外商供货。此外,也有行外商人参与到丝绸贸易中来。为了让外国客商了解丝绸的质地及花纹,中国商人会向外商提供货样。丝绸的纹样除了有传统的中式图案外,还会根据外国客商的要求进行加工。在早期,中式的纹样比较多,1760 年以后,我们可以从一些外销的丝绸上看到欧洲贵族家庭纹章的刺绣。至 19 世纪,按照来自国外的图案织造丝绸的做法越来越普遍。1 丝商维院藏 2 入仓维院藏丝商描绘了一位从事丝绸贸易的商人在清点从水路运来的丝绸成品。丝绸交易完成后,货物被劳工搬进“森记广益丝栈” ,
10、 入仓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场景。牵经(局部)维院藏丝绸作为传统的外销商品,当然是西洋商人采购的重点。从 17 世纪开始,广州是当时丝绸外销的重要口岸。 洋行反映了外国商人在中国采购丝绸的场景。1842 年五口通商之后,行商制度瓦解,丝商便直接与外国商人进行交易。丝绸外销在广州兴盛了 300 多年,有赖各行商、通事、买办,甚至商馆内的中国仆役等组成的广州贸易体系。正是这群背景不同、分工各异的中外人员,共同推动了清代广州口岸的外贸运作。注释:(1) 方豪:中西交通史 ,下册,第 914 页。(2) 张保丰:中国丝绸史稿 ,第 16 页。(3) 转引自张保丰:中国丝绸史稿 ,第 21 页。(4) 转引自张保丰:中国丝绸史稿 ,第 23 页。(5) 杨宝霖编:东莞诗词俗曲研究 ,第 584 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