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我国“被就业”现象背后的教育社会性缺失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被就业”现象的出现,除了受高校专业设置滞后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教育的社会性缺失。如果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所学专业滞后于社会行业,而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后天进行弥补的话,那么学生的教育社会性缺失要想通过后天弥补来完成则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他们的某些社会品质在其幼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通过“被就业”这种社会现象,以教育的社会性视角,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去寻找影响大学生社会品质形成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策略,希望能为教育体制进一步向纵深之处改革贡献力量。
2、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被就业;社会性 曾经有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一个新名词“被就业” ,即工作暂无着落的大学毕业生想办法在自己的就业协议书上盖个章,将其交回给学校,以此证明自己已就业。曾经的“天之骄子”变成了现在的“被就业”群体,而与之同时出现的另一现象则是用人单位往往慨叹找不到适用之人。在人才相对匮乏的今天,部分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不能很快地融入社会活动中去?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受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状况及大学专业教育滞后和高校扩招的影响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学生的教育社会性缺失。教育社会性缺失主要表现为动手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差、性格浮躁、自以为是或缺乏自信、自私
3、、冷漠等。 一、教育社会性缺失的根源 大学生的教育社会性缺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因此,笔者试图从家庭、学校、社会角度寻找当前我国大学生教育社会性缺失的根源。 1.家庭 (1)家长的期望值和文化水平影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类似于平常所说的“个性” 。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在当前这个以读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为荣的社会里,人们往往以孩子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其是否优秀。 “望子成龙” 、 “望女成凤”的心理促使部分家长过分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而
4、忽视对其心理素质、人格和能力的培养。家长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学习压力就越大。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对孩子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成就需要、持久需要)的形成有负面影响;对其消极的人格特征(如谦卑需要、攻击需要)的形成有正面影响。母亲的文化水平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母亲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所以,孩子人格的完善程度,是受家长的期望值和文化水平影响的。 (2)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孩子的人文态度。人文态度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持有的看法及其行为表现。正确的人文态度应该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既要对自己负责,自知、自信、自尊、自强;又要对他人负责,团结、友善、平
5、等、有益;更要对社会负责,关爱自然、关爱人类。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般具有积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人文素养较高,反之则不然。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 ”从遗传学角度来说这是种群的延续,从认知角度来说就是什么样的家长培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即孩子人文态度的形成。 (3)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可概括为六类: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干涉型。我国学者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成果已充分说明了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性,按影响大小排序,首先是否定型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孩子产
6、生谦卑、攻击性性格,其次是过分保护型、放任型、溺爱型及干涉型教育方式,这些方式会使孩子形成懦弱、自卑、任性、叛逆等性格。 性格决定成败的书评中有这么一句:“性格是命运的主宰。性格的力量是无比的,只有把性格的力量发挥出来,人才能创造出历史。 ”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利于孩子形成优良的性格,而优良的性格将是孩子取得成功的助推器。 2.学校 学校教育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并强制性地实施,使其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社会性教育,或将社会性教育孤立起来,或把社会性能力的培养与社
7、会交往技能技巧的训练混为一谈。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缺乏自我服务及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社会交往能力差,自私,缺乏同情心与公德心,集体观念及群体意识淡薄等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缺陷。 (1)应试教育削弱了人文教育。一般来讲,人文教育最常见的三种涵义是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指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的教育;人文学科的教育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早期的人文学科教育更加重视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关于“成人”的教育,是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调人的片
8、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强调给人以广博的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地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前面提到的家庭对孩子实施人文教育是一种无目的、无意识的行为,由家长素质高低决定。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受国家经济水平、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专” ,而不是“博” ;强调“服从” ,而不能“抗议” ;流行“学习辅导” ,而忽视“心理疏导” ;追求“高分” ,造就“低能” ;等等。笔者认为,学
9、校在这些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被摆在了与父亲等同的地位上,再加上以前的教师大都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其大部分教育方式都是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导致有的教师经常使用专制的手段,例如打骂、体罚学生,或是采取讽刺、挖苦和其它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侮辱学生人格,造成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身心障碍,同时也为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埋下伏笔。 (3)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在西方国家,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做义工。比如在美国,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都认为做义工是件很平常的事情。通过这种活动,既
10、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处事能力等,又能使他们用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去充实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而我国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小学阶段无非就是组织学生上街发发传单,参观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可以想见,如此社会实践很难对学生社会人格的形成有所帮助。中学阶段由于存在升学率的压力,学校几乎不会安排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即使是学生自己想参加社会活动,但从安全角度考虑,学校也一般不会同意;大学阶段,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多,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毕业前半年(有些学校只有两个月)的工作见习,可以说,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绝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都流于形式了。 3.社会 从实践经验上看,学生的良好素养的形成,除家庭
11、的教育外,还主要会受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施的影响。社会实践是培养青少年社会品质,促使其身心全面、谐调发展的重要部分。而目前我国有些社会团体、企业、组织等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机会太少,有时甚至采取能躲就躲、能免则免的逃避方式。所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改变教育社会性缺失的策略 1.提供经费,开展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方式等,这种素质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家长的教育方式及其文化程度是影响家长教育素质的两个最主要因素。现在,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熟知,但这个理念在大部分地区均处于理念状态,特别是对于成人的继续教育,大部分
12、还处于提高学历水平的层次,并不是为真正提高成人的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所以,国家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应划拨出一定经费,开展培训,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具体方式可借鉴计生政策中优生优育的培训方式。 2.学校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对人才的基本定义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较强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人才的基础是知识,知识的渊博与否、能力与品德的高低都是在后天的教育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要使毕业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首先必须改变对人的
13、培养模式。为什么是“人” ,而不是“人才”呢?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已从 20 世纪的精英教育发展为21 世纪的大众教育,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已不符合人才的标准,只有经过大学阶段的打磨和历炼,才能称之为“人才” ,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3.改革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从小抓起 2009 年 8 月 12 日,解放网新闻晚报(上海)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企业家集体向教育界发飙:7 成不满教育现状的文章,文章写道:“日前,在上海财大举行的中国企业界参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研讨会上,十多位企业界代表对现在的毕业生提出不少建议,呼吁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界人士也对此坦率回应,国内
14、的教育的确到了不得不改的程度了”所以,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成了当务之急。 (1)改革高校入学标准的唯一性。可以说,高考制度是直接影响中小学阶段教育走向的根本。我国施行九年义务教育已很多年了,为什们学生、家长还是一味地只抓分数、争着上重点学校,学校还是只抓教学、只抓学生的应试成绩?这是因为高校把高考分数作为唯一入学标准这一指向性导致了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偏重与缺失。 (2)改革教育的评价机制。一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二是评委应由社会各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评价机制是对办教育的监督,只有采用公正、公开、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使我国教育这艘“航母”保持正确的航向;三是从办学时
15、间的长短角度进行评价;四是理工科与文科分开评价;五是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分开评价。 (3)办教育者应弄清楚办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是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还是只为了提高全民族的学历水平,这是至关重要的。 (4)奖惩措施应落实到位,不能厚彼薄此。一旦评估结果出来后,该奖励的就奖励,该整顿的就整顿,该合并的就合并,该关门的就关门,这样才能促使教育工作者努力办好教育,而不是白白地占用教育资源和经费。 4.营造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氛围 社会活动能锻炼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使青少年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使其能积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所以,应该在社会中营造支持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氛围,为青少年铺设一条长期、有效的实践之路。 (1)针对中小学生,可定期组织他们到街道、社区服务,也许他们做得不够好,但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劳动中有所感悟。 (2)针对大学生,社会团体、组织、企业、社区等应为他们提供实践岗位,让他们把课堂、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各方面社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对于积极提供实践岗位的企业、社团进行精神奖励并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补贴,因为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 三、结束语 “被就业”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其背后投射出很多教育社会性缺失现象,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