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反应的护理及预防【关键词】糖尿病 低血糖 护理 预防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糖尿病病人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低血糖,因为血中的葡萄糖是脑组织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严重的低血糖直接造成脑组织损伤甚至昏迷,如不及时发现、纠正将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 2008 年 1 月2010 年 12 月我科共发生糖尿病低
2、血糖反应 20 例,其中男 12 例、女 8 例,年龄 5486 岁,病程 525 年,合并有高血压 15 例、感染性疾病 12 例、冠心病 10 例、肾脏病变3 例。 1.2 临床表现 20 例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所测血糖均低于2.8mmol/L,其中最低为 0.8mmol/L,平均为 2.2mmol/L,有低血糖症状,如: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慌、发抖、饥饿感等。 1.3 判断标准 有低血糖症状;发作时全血血糖低于2.5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低血糖症状消失。 1.4 抢救措施 绝对卧床休息;轻、中度患者给葡萄糖或果汁、饼干等口服;重者 50%葡萄糖 4060ml 静脉注射。 2
3、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护士交接班,交接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饮食、运动、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心理状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和活动情况,如有无面色苍白、饥饿感、出冷汗、乏力、头昏、头痛、嗜睡、心悸、恶心等。对应用长效胰岛素的病人,剂量偏大时,注意指导睡前进餐,可进食少许牛奶、饼干。夜班护士一定主动及时巡视病房,重视患者的主诉,必须提高准确识别低血糖反应的能力,关注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病人发生低血糖的时间多为晚 10 时凌晨 3 时,夜间出现头昏、胸闷、全身大汗,护士应加强夜间巡视,对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病人应增加临睡前及凌晨 3 点血糖监测,以了解有无低血糖的发生。 2.2
4、 低血糖的处理 病人出现头昏、心慌、冷汗,应给予平卧位,立即监测血糖,确定是低血糖反应后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意识清楚、症状轻者可口服含糖饮料 150ml 或饼干、点心 23 块,如出现意识障碍不合作者可予 50%葡萄糖 4080ml 静脉注射。并以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维持每 12 小时监测血糖一次,直至患者神志转清晰,血糖稳定在 710mmol/L。 2.3 心理护理 护士应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加以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做好家属工作,避免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4 健康教育 要让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了解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原因和
5、症状,了解糖尿病治疗中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糖尿病人要按时、按量进餐。如果患者因发烧或其他原因不能进食时,要相应的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剂量;根据体力情况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临时有较大的体力活动,要适当增加进食量或随身携带少许食物备用;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要及时进食,严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急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合理用药。并教会病人自我护理方法,外出时随身携带病情卡和糕点、糖果,以便及时纠正低血糖。 3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预防措施 3.1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根据病情和血糖监测结果
6、及时调整药物及剂量。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3.2 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患者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 2-3 次加餐。 3.3 适当运动 应主张轻、中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重体力活动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含胰岛素)的用量。 3.4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3.5 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少量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及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导致严重低血糖;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家庭地址、联系人、急救中心电话等) ,以备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救治。 参 考 文 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70. 2王春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