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培训的有效途径 浅谈主题教研校本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校本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一种新形式,它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对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把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种学校行为,这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它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践一再证明,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培训必须以技能改变训练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新技能训练。而这种训练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本培训。校本
2、培训的最大特点在于研训一体,有效地将培训与教研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研究中达到培训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校本培训模式,我们对传统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作了全方位的修正,进一步整合了培训、教学、教研,架构了一个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模式主题教研校本培训模式。 第一步,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开学初,在学校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与部署下,在分管学科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提炼出校本研训的几个基本“主题” 。 “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 ,提高了
3、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学科校本研训规定时间,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主题化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是校本研训的基础,保证了校本研训的方向和深度。 第三步,明确
4、任务,达成共识。 确立了研训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或几个小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研时进行交流。接下来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第四步,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教学的过程就是研训主题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教师在这个阶段特别要加强材料积累,如典型案例、教学实录等,为总结提供真实有力的论据。 “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校本研训的中心环节,它是理性中的实践,是实践中的思辨。它能促进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实现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学能力的
5、深层次提升。在分管领导指导、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与组员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培训,努力促进学科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 第五步,深化研讨,总结反思。 主题研训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研训主题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要分析得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阶段的研训主题。 由于主题研训是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的一种实践性培训,教师把平常教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来供大家共同研究,所以是全员参与,在破解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
6、结,不断地改进,从而使小组成员都得以提高和发展,体现了教学、教研与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培训或教研活动中教师间的交流大多停留在表面,培训只重理论,专题研究肤浅,鲜有对问题和方法深入的探究,缺乏“质的研究”的现象,也改变了长期以来评课走形式的现状,变“要我评”为“我要评” ,为了下一节课上得更精彩,老师们听课后能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在评课时畅所欲言,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引发大家再思考,促使大家再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寻找教育教学新理念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由于主题研训有很强的针对性,研训的主题是教师自己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研训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研训的形式是通过教研组围绕培训主题、教师个人研究主题这些“主题”展开教研活动,研训过程教师能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能让教师对理论与实际、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因而这种培训对教师而言更具有亲和力、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更强,教研培训的实效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