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43.50KB ,
资源ID:1990087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9900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doc

1、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

2、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 ,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

3、接史料” , “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 , “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 ,“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 , “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 , “本事对旁涉” , “直说与隐喻” , “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大学历史系却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

4、,一般是开一门“历史文选” ,只是教学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种情况其实由来已久。50 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训练的情况。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 “经常出差来京,学校也附带给我采购书籍的任务。可惜我一点目录学知识也没有,只会买一些一看书名就知其内容的书。经过比现在研究生多若干倍的时间,完全出于偶然,看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 、 中国丛书综录 、北京、北大、上海、江苏国学(今南京)图书馆等书目,才稍稍懂得点按目寻书的知识。为了在书店能随时决断应购何书,就必须熟记

5、书名并知有几种版本及版本优劣等等” (此信公开刊载于藏书家第 4 辑) 。北京大学历史系尚且如此,其他学校自然可想而知。几年前,有一位行将退休的老教授,也是毕业于著名学府且供职于著名的学术机构,曾私下向我咨询,谓听说有一部给古代传世文献做提要说明的书,如果书店有的话,让我顺便帮助买一本。这位老教授想问的书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这件事情完全可以证明类似情况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周清澍先生说现在的研究生上学时就能具备相关版本目录基础,那可能是由于他在经历了长期暗中摸索之后,深知这些学问是入门的必备知识,于是开宗明义,就把它传授给了自己的研究生。如果是这样,只能说他自己的学生有幸,却并不能说明现在的一般

6、状况。以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的史料学素养,与上世纪 50 年代相比,总体上并没有多大变化。不然我们就不会经常看到有一些硕士、博士乃至教授、博导,在使用西汉会要 、 十国春秋 、 续资治通鉴 、 辽史纪事本末 、 金史纪事本末 ,直至当今生人编纂的清史编年这样一些根本没有史料价值的著述来作为研究的依据了。要在学习阶段打好史料学基础,需要有合适的入门书籍。过去有些人是依赖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但是它对于现在的初学者来说,显然过于繁难,而且无法利用它来了解乾隆年间以后的大量重要典籍,所以并不适用。清末张之洞撰著的书目答问 ,是专门为指导初学而开列的基本

7、书目,选书虽大体精当,但只列书名,没有作者和内容的介绍,同样不宜于现在的学生用于初学。民国以来,出版过一些这方面的入门书籍,但是往往都是只侧重某一个方面,如朱师辙清代艺文略 ,仅成经部,且只叙述清代经学书籍(对于了解清代经学著述,这是一部很好的导读书,遗憾的是流传甚为稀少,现在连专门做清代经学研究的人都很少知道) ;吕思勉经子解题,仅叙述上古经书和诸子书;柴德赓著史籍举要 ,王树民著史部要籍解题 ,谢国桢著史料学概论 ,陈高华等著中国古代史料学 ,黄永年著唐史史料学等,都仅仅是从狭义的历史学研究角度选择典籍进行介绍,目前还没有见到质量较高的全面介绍古代史料文献的目录书籍(朱自清经典常谈见识通达

8、且文笔流畅,最便初学,遗憾的是当时是为中学生撰写,开列书籍太少,不敷学者入门之用) 。最近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 ,可以说是应从和满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迫切需要。古文献学四讲是鹭江出版社名师讲义丛书中的一种。顾名思义,都是用以教授过学生的讲义。黄永年先生这“四讲” ,包括“目录学” 、 “版本学” 、 “碑刻学”和“文史工具书简介”四种讲义。上个世纪80 年代初我在西安随史念海先生读书时,史念海先生要求必须去听完黄永年先生开设的上述几门课程。史念海先生当时特别讲到,不听好黄先生这些课程,就无法掌握读书做学问的门径。所以这本古文献学四讲都是我听过的课程的讲义,当年油印向学生发放

9、过。黄永年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演讲,授课神色生动,把这些一般人看来枯燥单调的课程讲得妙趣横生,牢牢吸引我如饥似渴地听完了各门课程。后来我能够在学术上尝试着做出一点研究,首先就是依仗这些课程所打下的最重要的基础。由于自己基础较差,许多授课内容,一下子不能很好理解和记忆,工作后就仍一直把讲义放在手边,随时翻检查阅,不断加深掌握和理解。现在读到正式出版的讲义,既亲切,又兴奋,引发了一些感想。打好基本功,这是黄永年先生在授课和治学中一贯强调的基本看法,这也是他教授学生时首先要讲授上述课程的原因。他曾针对时下学术界一些人毫无根基地胡乱著书立说的情况,举述其中典型的荒唐例证,撰写过几篇文章,希望引起

10、大家的注意(如还是要倒好基本功等,多已收入先生随笔集学苑零拾 ) 。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包括很多内容,在史料学方面,我想最重要的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传世文献,强调读常见书;二是要尽可能深入地掌握基本史料的内容和性质;三是要尽可能广博地多了解各类史料的内容和价值。谈到重视文献资料,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存在两种不同路数。一派特别强调寻找从未被人利用过的资料,尤其是地下地上新发现的史料。论者往往引据陈寅恪先生的话,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 。甚者且谓学术之每一新进展,必定要仰赖于新

11、材料之出土。另一派则是强调读传世基本文献,当代著名代表性学者如顾颉刚、余嘉锡等均是如此。据先师史念海先生讲,当年顾颉刚先生向他传授的读书门径,就是以读常见基本史料为正途,要把从人所共知的基本文献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作为治学的基本功夫,顾颉刚先生称此为“化腐朽为神奇” 。学术研究,各自有所偏好,存在不同的路数,所谓“各遵所闻” ,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前一派援依陈寅恪先生的说法为其张目,却未必尽合乎陈氏本意。看一看陈寅恪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全在于使用两唐书 、 通鉴等最大路的史料,就可以明白,陈寅恪先生本人并不特别依赖所谓新材料来做学问。陈垣先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由于题目所需,是比较重视某些

12、当时学术界相对生僻的史料的,陈寅恪先生的话出自他为陈垣敦煌劫馀录撰写的序言,是否带有某些应酬的成分,恐怕还需要结合他自己的研究来揣摩。我想在熟悉基本文献的基础上重视新出土资料,读常见书而知生僻书,这才是对待史料比较合理的态度。黄永年先生在治学上是师承上述后一派传统的,所以这部古文献学四讲 ,核心内容是传世基本文献的版本目录。常用文史工具书是读古书、做学问的一般工具,版本学、目录学是讲传世文献自不必说,所谓“碑刻学” ,也不是像有些人可能理解的那样是讲述出土碑刻资料,而是讲授宋代以来的碑刻学知识传统,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叠经历代摩挲已成为传世文献组成部分的碑刻资料。黄永年先生在序论中说,他是鉴于时

13、下“碑刻之学中衰” ,而“专设碑刻学课程者几无所闻”的情形,才“为研究生开设此课,总结近半个世纪个人业余从事此学之所得,窃欲重振斯道,且使从学者开阔眼界,借免拘墟之诮而已” 。可见其志趣与争竞观睹新见石刻碑版资料者亦判然不同,从本质上是把碑刻看作传统目录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来加以阐释的。黄永年先生本人从青年时期起就收藏善本书籍和碑帖拓本,几十年间所得甚丰,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藏书名家,可是做学问却极力主张以读常见基本史籍为主。黄先生文史兼通,在历史研究方面,更强调要首先花大力气读正史。 古文献学四讲书后附收了他撰写的三篇文章:述注坡词和读唐刘濬墓志 ,分别为研究版本和碑刻的实例;我和唐史以及齐周

14、隋史则是其治学经历的简要叙述。在这篇自述性文章里,黄永年先生阐述自己对待史料的原则是, “撰写文章不依靠孤本秘笈而用人所习见之书,要从习见书中看出人家看不出的问题” ;他说:“习见书如纪传体正史中未被发掘未见利用的实在太多了,再利用上几辈子也用不完。不此之图,光坐等孤本秘笈的出现,包括考古掘得新东西,岂非有点守株待兔的意味。 ”在本书的“目录学”讲义部分,他也讲到:“想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史以至哲学,必须懂得历史,读点史书。而史书中最重要的可作为第一手文献的,要首推这纪传体的二十四史 。 ”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即传统所谓正史,这是把读正史置于整个古代文史哲研究的基础地位。重视基础,是为了掌握精髓。读书

15、遵依主从次序,方可避免由终南捷径而堕入旁门左道。这种治学态度,应该是贯穿这部古文献学四讲的内在主旨, “四讲”内容的设置,都是服从于这一主张,读者不应只看具体的文献知识而忽略了它。因为是强调读常见基本史籍,所以首重目录学。此“目录学”既非研究图书编目之书籍分类体系,亦非研究书目分类体系变迁之目录学史,只是介绍有那些基本史籍及其内容构成和史料价值。不过要想在短短十几万字篇幅内,开列出经史子集各类古籍的要目来(如果说可以把清人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作为选书的基本依据,那么撰写这部“目录学”讲义需要考虑的范围,不仅增加了清代乾隆年间以后的大量著述,还多出小说戏曲一大门类) ,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撰作书

16、目,求全固然甚难,但那是难在花费时间和功夫;而拔萃之难,则需要更高的学术素养,特别是通贯的学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过去一直为学者看重,主要也在其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上。古文献学四讲的“目录学”部分,在继承张氏神髓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今的学术视野和“五四”以来大量全新的学术认识,精心别择各领域内最基本的著述,选书比书目答问更精,分类更切合现代学术需要,叙述更注重学术发展的系统性,因此在很大范围内完全可以取代书目答问 ,作为研治古代文史的最基本入门书目。由于是入门书籍,要想从每一门类的大量著述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著述来,就需要撰述者明了各门古代学术的发展脉络。 古文献学四讲最精彩的地方,是通过简明扼要的

17、叙述,阐明了相关的学术源流,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述。比如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内容,而传统的四部分类方法,往往只是按易、诗、书、礼等经书的类别来划分细目,以此准则来编纂著述总目固无不可,可是像书目答问这样的经籍入门书籍,依然大致遵用不改,就与其津逮初学的目的不尽相契合了。对此,黄永年先生认为, “我国所谓经学的时代性特别强,不讲清楚各个时代的经学趋向,就无法使人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经学著作” 。所以他在讲义中独创一格,按照经学发展的起源、经今古文学、义疏之学、宋元经学、清人经学这样几个大的阶段,分别举述各个时期的经学名著。这样不仅使学生摆脱了目录学学习中孤立地死记书名、作

18、者、内容的枯燥和艰涩,还可以通过目录学的学习,初步了解各类著述背后所相关学术源流。又如子部书籍中的思想文化性著述,在书目答问单列“周秦诸子”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本书又将汉代以后的书籍分为“汉魏以下议论” 、 “理学”和“考证之学”三类,分别予以论列。具体每一类中讲述的内容,也都能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如讲清人考证,先举顾炎武日知录发其端绪,以知一代学风之本源;次举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王念孙读书杂志 、俞正燮癸巳类稿与癸巳存稿 ,以见乾嘉汉学家考证之博大精深;最后以陈灃东塾读书记殿其尾,以反映考据学适应时代主流学风转移所发生的变化(即陈氏“已不拘乾嘉汉学之传统” ) 。其实强调读常见基本史籍的内

19、在意义,正是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作为治学的根基。所以除了如上一些比较系统的讲述安排之外,讲义中随处也都体现出这一思想。如集部讲文章选本,仅列三部书籍,为姚鼐古文辞类纂 、张惠言七十家赋钞 、李兆洛骈体文钞 。姚鼐为清代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人物,所纂古文辞类纂撷历代散体之精粹,自然大多数人都会列举这部书,可是张惠言的七十家赋钞和李兆洛的骈体文钞 ,却一般不会被人想到。黄永年先生这样选择,是因为散文与骈文是古代文体的两大类别,一直相辅并行,不能像现在一般古代文学教科书那样,偏重散文而忽略骈文。事实上在清代桐城派最为盛行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能够独擅文坛,即使是在古文家之间,也一直有阳

20、湖派与之相颉颃。黄永年先生在讲义中对此清楚交待说:“阳湖派之不同于桐城派者,是要兼采骈体使其文字更光辉充实。”由于张、李两家与姚鼐一样是采辑历代代表性文辞,读者自然可以由此入手,领略骈体精华,窥得骈文的流变。初学者胸中蓄此常识,并品味一些经典骈体文章,至少可以免却一谈起古人文章,便只知唐宋八大家散体古文的陋略,进而还能够明白唐宋以来的所谓古文运动,实际上在社会很大一个范围内,始终没有能够撼动骈文固有的位置。在学术发展的体系当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著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些代表性著述来认识一个时代的学术风尚,在此基础上去采摘利用具体文献的史料价值,我体会这就是这部“目录学”讲义最大的特点和特别值

21、得称道的水平与眼界所在。本书具体介绍每一种典籍所体现的学术深度,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书籍的类别归属,这是对于书籍基本内容和性质的认识。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册府元龟 。传统目录一向著录此书于类书当中,有人还把它与太平御览等并列为宋代“四大类书” 。黄永年先生认为它“其实体制以及今天的用途都和会要相同” ,因此便把它列在史部政书类当中。 册府元龟自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特别是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价值不在唐会要及通典诸书之下,体例与分类编制政事的会要相同,而与采摘旧事轶闻辞章以供寻章摘句的类书却有很大差别,只不过历朝会要是汇集一代政事,而册府元龟是贯穿历代而已。旧时直至书目答问的目录,把它划归类书,实在不当;而前述今人水平较高的史料入门书籍如柴德赓著史籍举要 ,王树民著史部要籍解题 ,也都未加深究,仍旧沿袭前人成例,在举述政书要籍时未能列入此书。尽管后来居上,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黄永年先生超越前人的学术见识。类似的情况还有明人王圻续文献通考 ,本是为接续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而作,保存有丰富的珍贵资料,自然应当一如文献通考 ,列在政书类中,可是清人纂修四库全书时却无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