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人教育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是什么,即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这是人类自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产生以来就一直为人们尤其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本义是教书育人,教书是途径,育人才是根本。但是,在现阶段学校教育中,往往是重视教书,却忽略了育人,舍本而逐末,导致许多所谓的高才生在校是“骄子” ,出门却成了“呆子” 。有鉴于此,如何充分发挥德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联合国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笔者认为这些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会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学会为人处世,才是
2、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道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道德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的。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提高一般是从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开始,到伦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为人生观、世界观。可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其主线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又是德育的关键。 一、以养成教育为起点 学校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如可以从学生坐、立、行、说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倡导“坐有样、立有相、行有规、言有信”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 ,坚强的意志不可能形成于一朝一夕,而是要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远大的志向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从小事做起,把完成每一项学习、工作任务都视为向远大目标迈进了一步,把克服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 、磨炼意志的考验。 二、以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为重点 道德经常和人格联系在一起。从道德的角度来说,人格是人的道德素质的总和。人是有意识、有心理、有精神的,所以人格又是人的心理与行为倾向的整合。因此,学校必须从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出发,达到人格的健全。所谓健全的人格包含以下内容:德为立身之本,功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强健活
4、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合群。 中小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基本素养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正处于“十字路口”的学生来说,走得好,终身受益;走得不好,可能将危害自己、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因此,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会“怎样做人”的重要年龄段。 而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上各种观念纷呈、碰撞,各种消极因素直接导致一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无感激之心,理所当然地享受一切;对公共财物甚至自己的财物不珍惜,不注意克制自己的不良言行等。为此,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在重要的
5、位置。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人当作人,把儿童当作儿童,这是实施人格教育的前提。 ”人格教育一定是崇尚人格本位、尊重生命、尊重主体、尊重创造、尊重发展的教育。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师生关系的本质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关系,而是教师人格与学习人格在教育中相遇。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传授知识更为有利,也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发展。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具有心理引对、心理治疗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社会思潮及社会
6、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他们极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一般是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的。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 ”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效果将出现偏差。 最后,在具体的教育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与他们对话、交流,帮助他们分析、鉴别,给他们提供成长与发展的健康环境。同时,教师要注意将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的两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三、言传身教相结合 “文化化人,道德德人。 ”身教重于言传,这里强调教师的示范作
7、用。教师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感染学生,在人格教育中非常重要。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了教师,才会接受教师对其在行为上的引导。 四、家庭、学校、社区互相配合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要进行协调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建议,引导或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探讨共同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经验,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 总之,一个学生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与真善美的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因此,学校教育首先应是成人的教育,应以“做人教育”为重点和中心,切实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激发学生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学习的豪情。